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加强学生德育教育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加强学生德育教育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加强学生德育教育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历经几千年的社会变革和发展而形成的一种思想和知识系统。

其中的一些优秀思想成份有着不可忽视的积极的借鉴意义。

在现阶段开展的德育工作中,应当充分重视我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内涵,采取有效措施,弘扬优秀的传统道德,以进一步提高当代学生的道德素质。

本文从以下三方面阐述了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和德育教育更好地融汇贯通。

关键词:传统文化教育资源途径德育教育
一、中国传统文化为加强学生德育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
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生命机体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精神财富,为加强学生德育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概括起来主要有:
1.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
爱国主义隐含了一层道德规范:就其本身而言,它暗示祖国是道德的标准或价值,爱国就是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

历朝历代,许多仁人志士都具有强烈的忧国忧民思想,以国事为己任,前仆后继,临难不屈,保卫祖国,关怀民生,这种可贵的精神,使中华民族历经劫难而不衰。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的民族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的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更有益于国家的进步。

我国已经步入新的历史时期,加入世贸组织使我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更
加密切,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面临越来越多的新情况、新问题。

推进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更需要我们不断弘扬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

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
则国强,所以必须加强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

2.以德为本的儒家理念
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异常注重“德”的地位和作用,甚至将“德”提升到了本体的高度。

如孔子曾说:“主忠信,
徒义,崇德也。

”(《颜渊》篇)“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宪问》篇)。

”“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宪问》篇)。

”从孔子的论
述中,我们看到,一方面,德指个体自我的品质、品德;另一方面,是个体对个体和群体的美德,这就从自我发展的狭窄面扩展到了整
个人群和社会,即个人的德和国家的德是一致的。

以德为本思想对
于坚持德育首位、培养和造就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
意义。

3.团结互助、尊老爱幼的伦理规范
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一个社会只有严于律已,宽以待人,形成团结互助,尊老爱幼的社会风气,社会才能充满温馨与和谐,才能给人带来希望与力量。

培养团结互助的精神,对于青少年的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拥有强烈的团结协作意识是成功的必然前提。

“一个人无论如何才华横溢,精力充沛也总归是有限的,要想成就惊天动地的伟大事业,必须唤起别人与自己同行,借助别人的力量达成自己的目标。


尊老其实是和爱幼连在一起的,这里的“爱幼”并不只是“爱护幼儿”,而是和尊老相对应的年轻人。

尊老爱幼所构成的是一种老人和年轻人相互交融的辩证关系。

须知,尊老和爱幼是相互的,不是单向的。

在建设和谐社会的步伐中,培养青少年的传统美德是重中之重,所以正确指引青少年的行为准则。

二、以中国传统文化加强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1.将传统文化与学科教学相结合
在各学科尤其是在人文学科中,应充分挖掘传统文化德育资源,有效实现各科教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使“为学生发
展而教”真正落到实处。

例如,语文教学中,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
资源,如唐诗宋词名言警句等;历史学科中蕴藏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政治学科中处处体现传统文化中的道德精髓……这样传统文化
进课堂,教师在讲授学科知识时结合传统文化,会增加学生的历史
使命感,能让学生更加真切地感受其现实性,激发传承与弘扬传统
文化的主动性。

也能真正让学生做到“文道统一”。

2.以大众传媒为载体、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现代社会,大众传媒以其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和
吸引力强形成了对人们具有深刻影响的舆论环境。

就学校而言,通
过通俗易懂、具体生动的电影、电视等,对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
教育,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尝试。

例如,可以组织学生收看中央电视
台“百家讲坛”的于丹《论语》心得和《易中天品三国》等栏目;
可以定期组织学生观看一定数量的反映历史题材的经典影视剧,如
《汉武大帝》、《开国大典》等。

事实证明,学生观看有关反映传
统文化或重大历史题材的影视剧,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与
价值观。

增强自身的文化内涵,而且能够丰富精神生活,陶冶情操,提升自身的道德境界。

3.将传统文化寓于丰富的校园活动中
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是开发与利用传统文化德育资源的有效途径。

亚里士多德认为,德性不仅是靠知识的传播和认识就能获得,
更重要的是通过活动和习惯逐步养成的。

因此,在开发和利用传统
文化德育资源中,学校可以进行丰富完整的校园文化教育,将传统
文化寓于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中,如可开展如诵读经典名著等、礼
仪践行、乐音怡情等活动。

学生既喜闻乐见又能广泛参与,既耳濡
目染又潜移默化,通过深深体味浓郁的文化气息,最终使文化活动
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精髓,在每个人的身上得到内化和升华。

作为学
校德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传统文化在学校德育中的作用,加强对
学生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从而用优秀的传统文化去构建学生的品
德美,用优秀的传统文化去培养学生的才能美,用优秀的传统文化
去铸造学生的行为美。

三、对青少年学生进行传统文化和德育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的文化结构、心理特征、伦理道德等
等都有深深的影响。

其积极的层面都为历代的仁人志士所继承和发展, 成为中华民族长期发展的巨大力量。

加强对青少年学生传统美德教育, 首先要优化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内容, 中华民族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 至今仍然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和积极的现实作用, 其精华能够绵延数千年而不衰, 成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所在。

要把传统美德教育中的知识传授、情操陶冶和培养良好的美德行为习惯有机结合起来, 提高教育效果, 不断优化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途径, 并以此来教育、熏陶青年一代, 使他们形成中华民族的道德人格, 担当起历史重任。

对青少年进行传统美德教育, 教育者首先要“为人师表”。

传统美德教育是个系统工程, 人格的养成和情操的陶冶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全力参与, 共同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 使受教育者感受到亲切永恒的人文关怀。

传统美德教育的主阵地是学校, 传统美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核心内容, 是学生成长、学校校风建设和学风建设的重要保证, 可以用不断发展的德育教育形式, 结合时代特征, 与时俱进的开展多样的教育活动, 巩固德育成果, 发扬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