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科技大学农学院
张泽民
李雪英 王 彬 张泽民 李雪英 2006-2007学年 王 彬 董普辉 马占强
93
94 / / 91.6 95.5 93.75 90.5
88.04
90.97 89.18 91.10 91.95 91.56 88.86
89.52
25
问卷调查:
按照课程评估的要求,2007年10月18日与
部分学生进行了座谈,共发放20份问卷,收回 20份。 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遗传学的教学较为满 意,满意和较满意率达到了100%。
王林生(1)
2004
河南省教育厅一等奖
3
王林生(3)
2004
河南省教育厅一等奖
4
王林生(3)
2002
河南省教育厅教育管理 研究优秀成果特等奖
应用
遗传学课程组教师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同时
借鉴同行的研究成果,及时把最新教学成果成果
引入教学、和课程发展。例如,青年教师培养和 实践性教学等,并注意经常更新教学内容。
4.2 教研活动
教研活动制度化,每两周进行一次教研活动,
有计划、有纪录,效果明显。 近几年,针对本科教学,着重研究《遗传学》 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节、教学手段的改 革,分析教学中出现的教和学两方面的问题,研 究教学重点、难点、学生热点、疑点等。
4.3 科学研究
近年来,本课程组教师共承担科研项目11项,
13
4 教改与教研 4.1 教学研究与改革
规划与措施:
本课程组制定有《遗传学》较为科学合理的
课程建设规划,执行情况良好;
有教学改革长远规划和近期规划,适时补充、 更新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课程体系; 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的改革,改 革目标明确,措施得当。
成果:近年来,共承担教研教改项目5项,其中,获省级教研成果 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这些研究成果为教学内容和教 学方法的更新提供了基础平台。
特色项目
(1)注重师资队伍研究与建设,成果显著
本课程组注重师资队伍建设,着力探讨师资队 伍的学历结构和知识结构的优化,获得河南省教育 厅特等奖和一等奖各1项。 在此基础上,根据课程建设的需要,分别派出 王林生副教授到南京农业大学攻读分子细胞遗传学 方向的博士研究生,派出候典云硕士到西北农林科
技大学攻读基因组学方向的博士研究生,并于2006
谢谢各位专家!
更多资源
初三语文 初三英语 初三数学 初三物理 初三化学 初三政治 初三历史 初三地理 初三生物
35
⑶重视补充新成果
⑷全部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提高讲授信息量,提 高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批改作业
批改作业或实验报告
始终坚持及时、认真、不漏批错批, 做到有日期、有分数,有评语,有批阅教师的姓名,
批语有针对性、指导性、激励性,批改规范。
对作业中出现的问题,作好记录,分析原因,及时纠正。 辅导及答疑 坚持遵守辅导时间,辅导教师不缺位, 每次课后都留一定数量的具有启发意义思考题,并于下 次课前提问。 能够做到随时、就地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
7 8 9
王林生 马占强 董普辉
校基金 校基金 人才基金
20 0.8 10
2004 2005 2006
主持 主持 主持
10 11
董普辉 王彬
2007ZY017 040215-1
校基金 洛阳市科委
1 4
2007 2004
参加 参加
成果名称
获奖者 (排名)
获奖 年度
获奖等级
面向21世纪农业高等专科学 校农学类专业课体系和 王林生(1) 2004 教学内容改革研究
3.2实验教学
本课程实验开出率100%; 设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实验操作规范、准确,方法得当; 及时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
3.3考试
本课程有课程试卷库; 考试采用AB试卷,
命题规范,对相关专业实行教考分离。
认真组织课程考试,考纪严明;
阅卷实行流水作业。
及时、认真填写教学手册, 认真进行试卷分析,找出问题,提出改进办 法。
高职高专青年教师队伍建设 王林生(3) 2004 形势与对策研究 高职高专青年教师队伍建设 王林生(3) 2002 的研究与实践
河南省教育厅一等奖 河南省教育厅一等奖 河南省教育厅教育管 理研究优秀成果特 等奖 河南省科技厅科技成 果三等奖 洛阳市社会科学优秀 成果二等奖 河南省教育厅科技进 步二等奖
遗传学
GENITICS
河南科技大学农学院
汇报人 张泽民
1
1 课程简介
《遗传学》是研究生物
遗传和变异的科学,是生命
科学中一门十分重要的理论 科学,直接探索生命起源和 生物进化的机理。同时又是 一门紧密联系实际的基础科 学,是指导植物、动物、微 生物育种工作的理论基础,
而且与医学和人民保健等方
面关系密切。
丘陵旱地脱毒甘薯干物质积 累、分配及物质生产性 王林生(1) 2002 能研究
WTO:洛阳市粮食生产面临的 王林生(1) 2002 挑战、机遇及对策 豫审小麦新品种“金丰3号” 的选育 王彬(7) 2006
5 教学质量
5.1 教学纪律
多年来,本课程组的各位教师自觉遵守学校
和学院的各项规章制度,按照各教学环节的质量
标准和教学管理文件严格要求自己,没有出现调 停课、代课现象,没发生任何教学事故。
5.2 教学质量奖
课程组任课教师近3年来获奖共计9人次,教学 质量奖的获奖率大于50%。
5.3 课堂教学质量评价
学生评教:通过多年努力,遗传学课程的教 学质量得到了很大地提高,近3年来,本课程组教 师的学生评教成绩优良率达到100%。
2 教学管理
2.1 教学大纲
遗传学是高等农业院校、综合性大学生物类、 种植类等专业本科生(包括生物科学、生物技术、 农学、园艺、植保、林学、园林等专业)的专业基 础课和主干课。
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我们分别制订了符合专 业培养目标的课程教学大纲和实验大纲,在教学过 程中严格执行。
• 2. 2
教材与教学资源
2.3 教学文件
每位主讲教师能认真填写每学期教学日历; 学期结束写有教学总结;
课程组教师相互听课,并有听课记录;
新进教师有试讲记录;
历年试卷保管完好并有详细的试卷分析。
3、教学过程
3.1教学组织
课前准备 多年来,遗传学课程组的教师形成了集体备课的好传 统。大家通过研讨,写出内容充实、形式规范、符合教学 大纲要求的教案。实验课认真做好预备实验。 课堂教学 ⑴认真组织,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 ⑵注意与其它学科的衔接
遗传学是一门发展较快的学科,在教材的选用 上,我们坚持选用国家统编教材或者国家规划教材。 本课程组选用朱军教授主编的由 《 中国农业大学出 版社 》 出版的《遗传学》,该教材为“面向21世纪 课程教材”,是同行公认的优秀教材。 • 对生物类专业,我们采用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 刘庆昌教授主编的《遗传学》等辅助参考教材,编有 与本课程密切相关的习题集等较为齐全的教学参考资 料;有符合教学大纲的多媒体课件;教学仪器设备、 教具较齐全,能满足教学要求。
所有教师均参与科学研究项目。
近3年来,先后有25篇论文发表在国家学术期 刊,人均3.5篇,获得各级各类科研成果和奖励6 项。
表 3 近年来课程组主持项目一览表
序号 1 2 3 4 5 6 姓名 张泽民 张泽民 张泽民 李雪英 李雪英 王林生 项 目 名 称 高产、广适玉米新品种选育 LX玉米雄性不育的研究和利 用 高抗玉米自交系的改良与利 用研究 川乌深加工技术 怀地黄GAP种植实验基地 丘陵旱地脱毒甘薯干物质积 累、分配规律及物质生产性 能 四级程序生产甘薯种薯的生 物学机理研究 小麦根系水通道蛋白与其抗 旱性和水分利用效率关系的 2004ZY019 2006QN001 09001130 中间偃麦草中控制小麦产量 相关性状基因的分子标记与 染色体定位 超级小麦新品种选育 项目编号 0224020416 0210101005 0110201003 2004803040 2005808080 项目来源 省科技厅 省自然基金 省科技厅 省科技厅 省科技厅 省科技厅 项目经费 (万元) 15 8 15 2 2 0.8 执行年度 2006 2005 2005 2004 2005 2007 备注 主持 主持 主持 主持 主持 主持
我校遗传学课程始建于 1975年,现已逐步建立了 一支学术水平较高,职称、 学历和年龄结构较合理的 学术队伍,在教学、科研 和学科建设等方面取得了 较为突出的成绩。 目前,本课程组主要 承担着我校农学、生物科 学、生物技术、园艺、植 保等本科专业的教学任务。
1、1 师资队伍
本课程组现有的7位教师,其中有博士2人, 在读博士2人,硕士2人。3名教师具有高级职称, 高级职称教师比例为43%; 具有硕士学位以上教师6名,所占比例为86%, 受外校教育经历的教师占43%;35岁以下占57%, 36-49岁占29%,50岁以上占14%。学科带头人张泽 民教授为河南省遗传学会副理事长,河南省知名 玉米育种专家,研究生导师。
年引进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分子生物学方向毕业的
董普辉博士。
28
• (2)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 本课程组注重以人为本的思想,无论是课 堂教学、实验教学、还是生产实践都围绕 让学生学到知识、掌握技能和培养能力为 中心来设计和开展。
30
(3)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课堂教学采取多种方式,但更注重理论与 实践的结合,狠抓实验教学,加深学生对课堂 内容的理解。并利用课余和社会实践时间吸纳 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培养他们的科学研究思想、 实验动手操作和独立工作能力。使理论知识应 用与实践,为社会的生产英 年龄 54 48 职称 教授 副教授 学位 硕士 本科 毕业院校 承担课程
河南农业大学 遗传学 河南师范大学 遗传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