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澄甫《太极拳术十要》阐微作者:赵幼斌杨澄甫口授的《太极拳术十要》(收录于陈微明著《太极拳术》一书),论述言简意赅,解释清楚易懂。
无论是太极拳初学者,还是经年习拳者,都将它作为必读的学习指南。
即使是功夫已有所成的拳家,也把这“十要”作为评判拳架是否工整、拳艺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准,可见其在拳论中的重要地位。
笔者下面结合自己多年的研习心得,专文对《太极拳术十要》的技术内涵进行一些分析阐释。
—、虚灵顶劲“虚灵顶劲”说的是头部的要领和状态。
张三丰《太极拳经》开篇便讲“顺项贯顶两膀松”,所谓“顺项贯顶”,指的就是“虚灵顶劲”。
将“虚灵顶劲”作为“十要”的首句,可见其在太极拳修炼中具有提纲携领的作用。
太极拳是武术,武术就是技击。
要技击首先就要提起精神,而头部姿势对技击时的精神状态具有重要影响。
以自然界的动物相搏为例,猫捕老鼠时,在将捕未捕之际,它四肢是屈的,身是俯的,头是伸的,眼是专注的,全身劲势专注一方,这种头部状态和神态,就似“虚灵顶劲”。
人在相搏技击时,也要遵循这样的规则。
行功走架虽不是直接搏击,但它的技击内涵却始终存在。
因此,练拳时“虚灵顶劲”这一要领是首要的,也是要贯穿于始终的。
杨澄甫对“虚灵顶劲”这一要领解释说:“顶劲者,头容正直,神贯于顶也。
”这就明确指出了这一要领的具体做法是,喉头微后收,下颌微收提,同时头顶(百会穴)上提,使颈椎拔起,头部自然端正,随即便产生周身虚活、精神凝提的感觉。
它的功用是,主精神,生气势,提携周身,以达“满身轻利”“劲力专注一方”之功效。
我认为,要做到“虚灵顶劲”,首先要做到“顶劲”。
“虚灵”是对做到顶劲后的进一步要求或做到顶劲后所达到的理想状态。
“顶劲”是将颈椎骨节上拔,使其与胸椎、腰椎、尾椎各骨节连成一体而节节拔开,周身一体,形成一个整劲。
我们老家有句土话,把“顶劲”形象地比作“马梗子”,是说马在拉车的时候,特别是在将重车启动的那一瞬间,马头、马脖子一定要向前“顶”,加上它的四肢配合用力,使周身形成一个整劲儿向前拉动。
在劲上顶时,脖子容易“僵”,所以在“顶劲”的同时还要做到“虚灵”,即杨澄甫后面接着讲的,“不可用力,用力则项强,气血不能流通,须有虚灵自然之意”。
比如做“云手”动作,两手左右云转,头部也要自然地随手、随身向左右转动,不能头不转光动眼睛,而失去协调性。
“项强”是脖子用力的表现,容易使骨间肌肉自锁,不仅影响气血劲力的顺达,也易失去自身平衡。
但另一方面,脖子也不能软,软则无力,就谈不上领起精神。
比如做向前按的动作,注意头部不要主动前伸,向前则力泻,也容易使劲力前仆。
所以,杨澄甫最后说:“非有虚灵顶劲,则精神不能提起也。
”怎样通过“顶劲”体会到“虚灵”的感觉呢?我认为可将这四个字归纳为一个字——“悬”,即“顶头悬”。
“顶劲”有颈椎主动向上挺的意思,反过来也可理解为头顶主动向上领起,也就是说,在意识上要让头主动“悬”起,使颈椎骨节间拔开且松、竖,从而产生“虚灵”之感,此谓之“顶头悬”。
它就好像挂衣服的架子,钩子挂在上边,衣服才能下坠、一派自然。
当然,在行功走架中,头部状态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劲力与动作的开合,项上骨间亦有张弛之感。
这样,“虚灵”与“顶劲”同时存在,以“悬”当头,以自然为要,不失灵活,精神自有。
二、含胸拔背杨澄甫对“含胸拔背”的表述是:“含胸者,胸略内涵,使气沉于丹田也。
胸忌挺出,挺出则气涌胸际,上重下轻,脚跟易于浮起。
拔背者,气贴于背也。
能含胸,则自能拔背,能拔背,则能力由脊发,所向无敌也。
”这段要领,首先从正反两方面阐明了“含胸拔背”的重要性。
只有“含胸”才能“使气沉于丹田”,且“能含胸,则自能拔背,能拔背,则能力由脊发,所向无敌也”;反之,“胸忌挺出,挺出则气涌胸际,上重下轻,脚跟易于浮起”,从而导致自立不稳,反为人所制。
“使气沉于丹田”是此段的关键句。
因为丹田为人体之中,周身四肢运动,腰为主宰,实则以丹田为核心。
太极拳论中常有“拿住丹田练内功”、“拿住丹田之气”、气要“意守丹田”等说法,都强调了气沉丹田是运动的前提和基础。
这段要领还指出了“含胸拔背”的正确做法。
这就是“含胸者,胸略内涵”;“拔背者,气贴于背”。
这里的“涵”“贴”两个字,用得非常形象。
先说“涵”。
“涵”字有涵养、包容之意,多指人心胸的宽广。
杨澄甫将其引申到胸部的形体动作要求中,是说在含胸时,胸不挺,要松空海涵,有胸中宽广、海纳百川之意。
当然,“含”得多了也不行,否则就会走向另一极端一窝心,导致气不顺畅。
再说“贴”。
这个字运用得也十分巧妙,一个“贴”字将“气贴于背”的量说得十分拿得起放得下,其意是指气贴于背,粘而轻,动而随,守于形而存于无,有无之间纯以意行。
气贴于背,意在蓄神,不在聚气。
聚气则僵滞,但也不能无气,无气则散漫。
只有气贴于背,才能外示安逸而内固精神,动静开合无所不在。
也只有气贴于背,才能将气敛入脊骨,守之能蓄,发之能放,无往不利。
而要达到这一境界,就必须将背拔直,使胸椎抻平,骨节有拔长松竖之意,是谓“拔背”。
拔背要以脊不前顶、背部平直或微后撑为宜,绝不是将背拔成拱形,这样就不是“拔背”而是“拱背”了,会导致劲力不畅,也就无从做到使气贴于背,粘而轻,动而随了。
总之,“含胸拔背”的功用是避免气与力上浮,使气下沉才能使腰胯松沉,脚下有力有根,并在应用中能够蓄势而发,劲力饱满。
三、松腰腰在太极拳要领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腰的功用和做法,不仅在古典拳经中多有论述,也是现代太极拳家们谈论较多的话题。
“腰为一身之主宰”,杨澄甫道出了“腰”在人体中和拳术中的统领地位。
不过,首先要弄清楚太极拳的“腰”在那里,才好讨论腰如何来“主宰”。
通俗地讲,腰是指系皮带的那一圈,医家多指两肾(肾俞)之间的命门部位。
太极拳家所说的腰,应包括人体躯干肋下胯上的部位。
腰必须灵活,才能发挥出主宰全身的功能。
要灵活就要“能松腰,然后两足有力,下盘稳固”。
就是说,要使两足有力,下盘稳固,就要先能松腰,然后才能使腰更好地“主宰”全身上下、左右、前后。
在太极拳经论中,身体各部位的要领都是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一个方面做不到位就会影响到整体的运动质量。
反过来,一个方面做到了其他方面也会自然做好。
“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就是相互贯穿而使劲势形成一个整体的典型理论。
在这里,“松腰”的作用尤显重要。
如何做到松腰?形象地说,它就好像撒解(即大小便)之后放松,长舒一口气的感觉。
具体做法是先顶头悬,接着配合呼气,沉肩胛、松落胸背肌肉、松腹,使气落丹田,沉于骶髋,再贯于两脚心。
其间脊椎拔长,腰部松活,从而使两足有力,下盘稳固,并产生腰腿之力相连之感。
杨澄甫还进一步强调了用腰的重要性,他说:“虚实变化,皆由腰转动。
故曰:‘命意源头在腰隙。
’有不得力,必于腰腿求之也。
”这段话至关重要,它强调了在行功走架、前进后退、高低起落、虚实转换时,处处要用腰,并且只要出现“不得力”(劲不顺、不得劲、不舒服)现象时,就一定与腰腿配合不当有关系。
至于如何用腰,杨澄甫仅简要地提到“腰转动”,而没有深谈。
我认为有必要在这里专门强调一下“转腰”的问题。
一般习拳者都知道练拳时要转腰,但容易忽略转腰实际上是转两胯,“腰转动”是在两胯转动之下形成的,以此起到腰顶、腰撑、腰拉的用腰效果,腰、胯联动才能产生“腰脊为第一主宰”的完整作用。
在动作中只转腰不转胯,这种动作叫“扭腰”“扭身”,不仅形象不好看,劲势不顺,也容易将腰扭伤。
这是用腰应注意的一个方面。
其实,“转腰胯”只是用腰的一个方面,是一种平面转腰的方法,在进退和虚实转换中,还包括腰脊处的竖向屈卷开合。
腰脊处的竖向屈卷开合,是指命门向后顶和尾闾向前收的一种有意识的运动状态,使人体脊椎s形曲线在自然状态下得到适当的弹性开合,就像一张弓的中间部位一样,能前后开合伸收。
这种调整腰脊的动作叫“腰顶”,是太极拳用腰动作中的重要概念。
总之,两胯与腰脊处(命门至尾闾间)的平面和竖向的立体联动运用,才基本上是完整的用腰方法。
若两腰眼再能主动进行抽换折叠的运用,则用腰效果更佳。
因此,“转腰”、“腰顶”和腰胯间的折叠抽换,统称为“用腰”。
用腰的质量,对行功走架中保持和协调身形劲势的灵活性、稳定性、整体性具有重要影响,并决定了劲力的方向、大小和速度等方面的运动质量,杨澄甫在“十要”中所说的“命意源头在腰隙”和“有不得力,必于腰腿求之”,指的就是这个方面。
四、分虚实关于分虚实,杨澄甫说,“太极拳术,以分虚实为第一要义。
如全身皆坐在右腿,则右腿为实,左腿为虚”;同样,“全身坐在左腿,则左腿为实,右腿为虚”。
他进而说道:“虚实能分,而后转动轻灵,毫不费力。
如不能分,则迈步重滞,自立不稳,而易为人所牵动。
”这段话意思从字面上好理解,是说在前进后退动作中,如果虚实分不清,动作就会僵硬滞笨,能分得清,转动变化就能轻灵圆活而不易为人所制。
要做到“分虚实”这一点,不仅是步法身法的问题,也是劲法技法的的要求。
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就指出:“偏沉则随,双重则滞。
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
欲避此病,须知阴阳。
”这里有“双重”一词,说双重是病,那么何谓“双重”?我认为“双重”在拳术中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练习功架中的“双重”。
就是说,在练习拳架时虚实变换得不彻底,拖泥带水,该实的一侧未能做到十分地松实,还带有强实的感觉;该虚的一侧不能做到全虚而带有强虚的感觉。
这样身体某部位就会产生多余的力,使局部关节肌肉僵滞,以致影响自身整体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和稳定性。
如“倒撵猴”动作,撤退之步未落地,身体重心就过早后移;如蹬脚分腿动作,腰胯不收住就出腿,使身体后仰,出腿无力;又如推出去的掌不松净,肩起、肘抬、腰塌、胯凸等,均属于“双重”之病。
这些都应在练习拳架时注意体察纠正。
二是推手技击中的“双重”。
比如推手,对方推你时,你不可避免地出现滞笨的顶劲,若劲出在人后却反被人所制,就叫“双重之病”,这也是虚实不能分,不能自变之故。
何为分?何为变?拳论中这样启发我们:“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能何为?!”只有“立如平准,活似车轮”,“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沾粘灵活,甚至达到“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的境界,才能不易为人所牵动。
总之,所谓“双重”,是指在行拳架或与对方推手时,身体或身体的某一部分不松,不自然,不能随机变化地协调顺达身形劲势,从而产生多余的力,这种多余的力就叫“双重”。
克服了“双重”的毛病,就做到了“分虚实”。
而要克服“双重”的毛病,就要从各种基本功法训练和体用实践中去体察纠正。
五、沉肩坠肘对于沉肩坠肘,杨澄甫解释说:“沉肩者,肩松开下垂也。
若不能松垂,两肩端起,则气亦随之而上,全身皆不得力矣。
”又说:“坠肘者,肘往下松坠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