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习练太极拳的一点感悟

习练太极拳的一点感悟

学练太极拳的感悟多年来对拳艺极虑求精,搜寻探索,偶有些粗浅体会。

以下系本人初窥太极拳门径的一孔之见,体悟肤浅,仅供太极拳初学者参考。

1、学习太极拳,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永无止境。

须渐修方能顿悟。

但一层功夫一层理,不到一定的境界,凭现有的体会去揣摩太极拳理论,必有隔阂。

功夫不到,耳食为知,终属虚妄。

2、太极拳爱好者选择老师学拳就极为重要。

太极拳学习主要是以传统的言传身教方式,所以,正所谓:老师(传统称呼为“师父”)领进门,修行靠个人。

可见老师想不想、能不能把你领进门具有决定意义。

在这里要提醒太极拳爱好者,不要迷信哪一派的“正宗传人”或“什么大师”、“嫡传弟子”等宣传,太极拳是活着的文化与技艺,是不能像古董、金钱一样继承、传递的。

所以说:选择老师学拳首先是明师(明白拳理拳法的“明”和开明不保守的“明”),再是严师,加上名师当然更好。

还要具体看看继承人的武德、功夫、综合修养如何。

3、对文字、图谱、影像、视频的看法:书本图谱形式的缺点是图形静止,无法表现拳术运劲及神态。

视频影像形式则没有图谱形式的缺点,老师向学生言传身教,自学者似乎是在旁听。

其实,没有老师在旁边校正动作,是图谱和影像形式自学时的共同缺点。

再说,图谱影像上的示范者,都是经过由简单到复杂、由基本功到套路,由套路到对练,经过体悟身知的老师,图谱影像等载体无法把这个过程反应出来。

从这个意义上说,图谱、影像只是供训练有素者所用。

非此类自学者,若以自己的理解按图索骥,十之八九的结果是南辕北辙。

如果一味地坚持自学,由此而形成错误练法。

理论性学问可以文字形式记录下来,只要理解了,就算掌握了。

而太极拳则是身体力行的技艺,语言、文字、图像都无法确切地记录身体力行的感觉,这就决定了“复制学习”太极拳的长期性与复杂性是太极拳难以普及之处,也是中华古老文明宝贵之处。

4、练习太极拳要想具有技击实战能力,首先要出功夫。

如何才能出功夫呢?首先要选择正确的练习方法。

那么什么才是正确的练习方法呢?以我个人练习太极拳的经验来说,太极拳的内容应包括:一是基本功的训练;二是套路的练习;三是桩功的练习;四是辅助功法的练习;五是内功的修炼;六是各种推手的练习;七是散手实战训练。

5、慢与快由于诸多原因,现在的很多太极拳爱好者只知道杨式太极拳唯有慢练的传统拳架,不知道还有快练的传统拳架。

“慢”好像是杨式太极拳的代名词,以至忽视了慢的实质和快的一面,甚至有人提出“如把太极拳练快,别人就不相信你练的是太极拳了”,客观否定了快的重要性,盲目为了“慢”而慢练,最终将喜欢技击的太极拳练习者引入了“枉费功夫贻叹息”的误区。

殊不知慢是为了给快打基础,慢是练功的手段方法,而不是目的,正如拳谚的“慢如抽丝,疾如电挚”。

只有在慢练的过程中,才能细心对照自己的动作是否合乎太极拳的要领要求,精神和体力亦容易协调统一。

快架与慢架的区别不单是练拳速度,快架的动作结构与风格、整式作用与整势打法要点等等都与慢架不同。

6、松与沉某名家说:“太极拳的每一个动作都是松功修炼”,这句话不错。

他指出:松功修炼是从下往上练。

亦有名师说松功修炼是从上往下练。

我师承所学的松功修炼是实的部分身体从上往下放松而沉到脚底,如松而不沉,不是真松;虚的部分身体从下往上放松而飘或提起来,如松而不飘或不提,亦不是真松。

杨氏太极拳的下盘沉提劲,就是这种练法之一。

7、膝与胯如在练拳架或练推手时觉得膝盖过分受力,不是真正松膝。

不要把膝关节承载过多的身势重量,而是靠松胯把身势重量下沉至脚底。

如能松胯,则膝盖松开自然受力。

8、腰拳论曰:“腰如车轮。

”“腰如纛。

”前者言其松活,后者言其正直。

松活就是松腰松胯,使腰部肌肉自然放松,提高腰部活动的灵活性。

正直就是腰脊竖起、伸直。

有人以为左右扭腰是松腰转动、前晃后摇胯骨是松胯灵活,其实腰是崁在胯骨中点而随着松胯转动的,换句话说,不是转腰,而是转腰胯,不要分开腰和胯。

腰和胯是连在一起的,如果转腰不转胯,势必造成拧腰,腰的转动范围也很小,因为腰脊椎旋转,胯关节随之开合。

何谓腰胯带领四肢,就是说四肢的一举一动都受腰胯带领;如果腰胯在这个势完成运动后,上肢或下肢还有多余的动作,那么,说明腰胯与四肢的运动已脱节。

如在练拳时觉得腰骨或腰肌过分受力,不是真正松腰。

9、弓步有人说弓步的后脚稍许弯曲是对的练法,有人说弓步的后脚伸直是对的练法,其实这些人不真正懂得弓步的虚实状态。

对此我赞成太极名家董英杰先生的意思:弓步的后脚,不用时为虚,可以稍许弯曲;用时为实,接对方之劲力卸落地面时后脚伸直,发劲时后脚蹬地由实变虚,亦可伸直。

10、肩有人把肩关节练得很灵活,以为松肩坠肘练到位了。

其实“松肩坠肘”的“肩”主要指“肩胛骨”,“肩关节”好松,肩胛骨难松。

只有肩胛骨松开后,两手臂才能相通,又利于气沉丹田。

11、为什么要松腰?松腰可以使重心下移,达到平衡稳定,这是它的主要作用。

12、为什么要沉肘?因为要把全身的力量运到手上去,故而不但要松肩,还必须沉肘。

13、太极拳的松功是一种修炼手段,“松”的目的不是实战时软塌塌、松懈懈、如一摊稀泥;而是以神气将身势鼓励起来,使它动荡起来,有强大而又灵敏的柔弹力、穿透力、击打力。

这是太极拳初学者要明白的主要东西。

14、为什么要含胸?含胸有两种显著的作用。

第一是含胸可以使气不上浮,为了能使气向下沉,则必须含胸;第二是含胸动作对于两腿的起落和进退,有着很大的辅助作用。

15、为什么要拔背?为了避免脊柱松弛过度和产生低头弯腰等现象,所以用拔背来控制。

此外,拔背在技击时,还起着发力的作用。

16、有人用弯曲膝关节来降低下盘重心和身体高度的练法,一不是松沉,而是硬意坐低;二是膝关节僵紧,不利于虚实变化,又容易损伤膝关节。

只有松腰、松胯的身势下沉,脚底受力(不是僵滞长时间的受力,而是地面反座力前短时间的受力),膝盖不受力,才是松沉。

17、太极拳含有气功的一些精华,但要知道太极拳不是气功。

气不只是气功说的体内之气,太极拳要全身内外都化为神气,执着在内怎能全身通透。

有些人被神玄所蒙,着意追求大、小周天通的练功效果,这会影响拳艺的提高。

还是“道法自然”好,多点体悟杨澄甫宗师的《太极拳说十要》才实在。

18、鼓隆肚腹不一定是气沉丹田。

练气是先将空气的气沉入丹田,心与气守于丹田,积之渐渐会有成果。

当气沉丹田时,气要细、长、静、慢,有如抽丝一般,不能强压。

呼吸应自然,是心将气沉丹田。

绝不能强求,先练丹田,再行气到全身。

19、当练拳中出现肩膀酸痛、腰腿酸痛等,是因为筋骨强度还不够,而不一定是方法错。

累是必然的,但也是阶段性的,累过去了就不累了,这才是正常的,但不要以为累是长功夫的标准,更不要去追求疲劳。

颤抖是好事,出汗也是好事,不用担心。

前辈说“出完大汗出臭汗,出完臭汗出细汗,出完细汗出香汗”。

到了只细细出汗,但不疲不喘才算进门。

刚开始大汗淋漓的关是一定要过的。

抖是调整内里的上乘法门。

20、太极拳的精髓就是练出松沉劲,脚下生根的松沉劲是基础劲,是底层劲,亦叫母劲,其他劲道都是由松沉劲展开生出。

如身上无松沉劲而谈练整体劲,那是没用的空话。

21、在盘拳转腰胯时,不要把松沉与圆活分开,要一边沉一边转,同步进行运势。

脚要乘沉而出,乘沉而回;腰胯要沉着转,手要亦随沉而动。

从始至终,势势松沉。

比如拳架中的云手动作,右实脚下沉时,左虚脚同时乘沉而出去;左脚变实下沉时,右脚变虚同时乘沉而收回。

22、只有松腰塌胯,才能使身体中正的沉到脚底地面;只有沉到脚底,才能产生地面反座力;只有地面反座力,才能驱使身体由后坐势变为前弓势或由前弓势变为后坐势。

与其说实脚是蹬地而起,倒不如说实脚是借助地面反座力而起。

23、松得好不好在推手和散手中可以得到考验,但不能从推手、散手中去作主要锻炼,基本的训练是要从拳架、功法中去练松。

24、练拳开始,坐腿下蹲,这个高度定下后,这一套拳打下来基本上都在这个高度上做纵向和横向的进退,除了“下势”、“金鸡独立”、“蹬脚”等少数拳式之外。

这种平送腰胯的练法,不能有较明显的起伏,要靠腰胯带领四肢,凭着两腿前后、左右的虚实变化来行拳。

这样的练法长功较快。

25、各派太极拳的最大的特点是讲求松柔,谈“松”是人人说练对的,但谈到“紧”就有些人觉得是练错了,其实这些人不懂真正的“松”是啥东西。

松在太极拳中不是为松而松,松的目的是为了用,紧的用途就是一触即发,是刚劲。

“松”在外表可以看见,“紧”在外不明显,主要是在内的意会。

正所谓“柔中求刚,刚柔相济”。

有练家子说:“松紧本是一根绳,松紧紧松刚柔用。

找到这根绳子,功夫也就快练成了。

”不错,很贴切,松紧本是一根绳,还是个有弹性的绳,这个绳要有意念虚领两个绳头,不然就丢了,找不到绳了。

再如马车上鞭杆的鞭绳闲放时是柔的,打到马的身体就变成刚的了。

26、先练“落地生根”,后练“去除己根”,从“有根胜无根”到“无根胜有根”需要一段练习、体悟的过程。

依本人愚见,部分人练了多年太极拳而“脚下无根”,这样何以接劲、化劲、发劲?是练法不对,;但是练了多年太极拳仍停留在“落地生根”,就会有不自觉、或多或少的犯僵滞与犯顶抗,亦是练法不当,误解了桩功之根。

太极技击名家杨少侯先生对此说:肢体不僵滞,不扎桩,实腿能转,虚腿能走、能踢。

27、部分太极拳初学者看到的是脚下的双重,不大注意到手上的双重。

什么是脚下双重和手上双重呢?在行功练拳过程中,以双脚(腿)支撑身体重量者,均称为脚下双重。

双手虽不支撑身体重量,但在练拳时,双手不分阴阳,用力平均,或在推手、技击时双掌用力,均称之为手上双重。

同理,亦有身上的双重。

有人解释双重说,两脚同时着地,两手同时打击,是双重;一脚一手是单重,这是错误的解释。

我们要知道单重、双重不在形式,而在内容。

太极拳只是轴心运动,找著了轴心所在,则触处成圆,处处单重;找不著重心,则触途成滞,处处双重。

欲避手上、脚下、身上的双重之病,一定要遵照阴阳相济、阴阳变转之拳理,循规蹈矩。

凡圈皆有轴心,由轴心发出来的圈,便无缺陷出处;无凸凹处,那得有双重?28、禁用腿和脚,背离了太极拳论,人为的妨害了武术的技击优势。

武谚云:“手似两扇门,全凭步赢人(腿打人)”,可见腿脚功夫在武术中的重要性。

太极推手禁用腿脚,完全违背了太极拳的理论和实践,太极拳讲究手上八法劲、身中八法形、腿下八法功。

如果少了“腿下八法功”,太极拳如何能在武术中对抗搏击中与其它各拳种功夫进行切磋较技。

古之先哲有以常山之蛇喻太极技击之功的说法,攻其首,尾进,攻其尾,首进,攻其中,首尾俱进。

人的躯干四肢,手身腿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岂能禁用腿脚,作茧自缚。

29、有人一招一式都打的都很规矩很漂亮,如果不懂劲道与势法都是白练浪费时间而已。

从某种角度上说:练太极拳不是从套路开始,而是从劲道与势法开始。

所以明白的人明白,不明白的人不明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