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中国经济9大问题 作者 :  本刊编辑部

第1个问题:通货紧缩会不会结束?

这是大家最关心" />

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00年中国经济9大问题

2000年中国经济9大问题

<div class="article_tit"> 2000年中国经济9大问题 </div> <span>作者&nbsp;:&nbsp; 本刊编辑部</span> <p> 第1个问题:通货紧缩会不会结束?<br> <br> 这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

过去很多年以来,我们都已经习惯在通货膨胀下生活,然而这几年遇到了通货的紧缩,物价连续下跌,市场需求不旺,消费减少。

为什么发生通货紧缩呢?最主要的原因是人们的收入预期是紊乱的。

这就跟1994年以后的宏观调控政策有一定的关系,当时宏观调控的政策是对的,但是力度不够大,时间拖得过久。

紧缩以后造成的一种现象是什么呢?就是下岗的人员增加了,自己没有生活费了,生活没有着落就不会买东西。

在这种情况下尽管利率一直在下降,人们还在多存钱。

收入预期的不旺,就造成货品积压,反过来就影响到企业。

通货紧缩带来的害处,就在于企业赢利的机会大大减少了。

企业没有钱赚,相互之间拖欠的债务就会增加。

债务拖欠增加了,企业周转不好的话,会进一步促使下岗人员的增加。

<br/> 打个比方,一架飞机如果从四川成都起飞,要飞到西藏的拉萨,中间在西藏的昌都机场有一站,飞机在那停一下,装人装物,再飞到拉萨。

当初是没有经验,所以从成都起飞以后,到了昌都机场,的确是软着陆了,可是着陆就起不来了。

为什么起不来呢?是因为空气太稀薄了。

以后有经验了,飞机到昌都机场降落,飞机不能熄火,两三分钟内赶快上赶快下,接着再起飞就可以了。

我们的问题就在于:宏观调控以后,整个经济着陆了。

着陆在什么地方呢,不是在平地上,而是在泥潭里面,起不来了。

所以说,通货紧缩可能还要延续一段时间。

<br/> <br/> 第2个问题:政府的投资能够起多大作用? <br/> <br/> 现在政府加大了投资,从去年起就增发国债1000亿,现在又增加600亿,政府投资是加大了。

可政府投资加大,对当前经济能起多大作用呢?第一个局限性:政府的投资,钱哪里来?钱是发国债而得到的。

这个钱靠什么来还债呢?难道要靠每年不断的发新债还旧债吗。

第二个局限,增加政府投资解决不了就业问题。

搞基础建设,修江河堤坝、修铁路、公路需要大量的人,但招的是农民,所以缓解不了城市的就业问题。

第三个局限性在什么地方呢?政府投资本身的力量是有限的。

现在报上有些文章说中国实行的政策类似于30年代美国罗斯福新政,靠政府投资把经济带动起来了,这个比喻是不恰当的。

为什么不恰当呢?因为美国30年代之所以能够运用政府投资使经济起来,主要是政府投资带动了民间投资。

这种情况之下,就可能使得整个经济好转。

但我们的政府投资带动不了民间投资。

<br/> <br/> 第3个问题:货币政策能够起多大的作用? <br/> <br/> 利率,这是一个重要的货币政策。

但利率起的作用仍然是有限的,不管怎么样,现在物价没有上涨,银行利息再低我也要存。

所以,利率很难再起到作用。

把中央银行的存款储备金利率降低,促使商业银行扩大货款,这个作用有效吗?当然也有效,但作用也不是太大。

为什么呢?因为现在商业银行遇到一个大问题,就是它不敢放款。

它放款以后就容易变成坏账,收不回来贷款。

如果中央银行扩大货币供应量怎么样呢?在目前情况下,作用也不是很显著的。

主要是企业没有效益。

没有效益它就不敢贷款,贷款要还,要付利息等等。

这个问题呀,不在于企业改制不改制。

我去年年底在香港,香港的工商业联合会有一次请我吃饭,在吃饭时问了我一个问题,问得我大吃一惊。

他说:"厉教授,你看我们香港的企业什么时候能够解困呢?"这和我在国内听到的问题一样啊!在国内都是国有企业来问我们企业什么时候解困呢?香港都是私营企业。

私营企业为什么会问这个问题呢?所以说这个问题不是一个单纯改制的问题。

企业没有市场,所以你扩大货币供应量以后,银行说"我愿意贷款给你",企业也不敢贷。

<br/> <br/> 第4个问题:加入WTO以后怎么办? <br/> <br/>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这已经是早晚的事情。

摆在面前的一个大问题是,许多人担心:现在国有企业日子不好过,效益不好,产品又没有销路,下岗人员又增多。

一旦加入了世贸组织以后,外国人商品进来了,国民的待遇给它们了,马上对国有企业产生影响。

那就是雪上加霜。

怎么办?归纳起来有三种不同的思路。

第一种思路:调整分配思路。

让有钱的人多拿点钱出来,帮助那些穷人。

要让发达地区、富裕地区多拿点钱出来,去帮助不发达地区。

我们把国内收入分配协调好以后,就可以缓解当前的消费不足,从而有助于解决生产过剩的问题。

作为一种改革的思路来讲,这是错误的,弄得不好的话,很可能回到过去的平均主义的老路上去,这种思路也可能会变成一种杀富济贫的思路。

现在很多民营企业老板早就有这个说法,叫"杀猪论",说把猪养肥了再杀。

你们当初不杀我们是因为猪还不够肥。

现在说猪肥了,一刀杀了。

因此他就不愿意再投资,也不愿意再发展了。

到此为止了。

见好就收了。

这对整个经济发展是不利的。

<br/> 第二种思路:是集中财力思路。

就是说中国现在遇到的问题是中央财政收入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已经很低了,但是要办的事情太多了。

社会保障体制为什么建立不起来?中央没有钱!中西部开发为什么搞不好呢?成绩不大呢?速度不快呢?中央没有钱啊!高科技要进一步发展那就需要钱,也没钱,中央把财权集中上来,让中央有更多的收入可以办几件大事,然后帮助中国解决目前的困难,摆脱困境。

作为思路来讲这也是不正确的。

因为它解决不了当前中国的问题。

我们知道财政是一个水库,要让水库有水,上游就必须有水。

今天的问题何在,就是上游已经干了。

很多企业没有力量了。

你如果再来个集中财权制度以后,那使得上游就更干了,企业就更难过了。

这对解决整个问题没有好处。

<br/> 于是我们就提出第三种思路,民间资本介入思路。

现在有些领域是国家垄断的,让民间经济进入到那些非竞争性领域去。

最好的办法是大力发展公共投资基金,现在老百姓手上的存款接近6万亿元,老百姓手上现金估计1万亿元,加在一起是7万亿元。

假定说,来它200家公共投资基金,每家投资基金从社会上能够吸取到50亿,那就是1万亿。

这个投资基金进来以后,进入一些垄断领域。

银行业进去了,保险业投资进去了,通讯行业进去了,一些重要的行业都进去了,多元投资主体就开始形成了。

体制发生了变化,制度创新就出现了,钱也来了,技术创新就开始了。

WTO的加入是对外开放,在对外开放以前,我们为什么不能先对内开放?对内开放,内力增强了,然后才有充分的力量跟国外相竞争。

<br/> <br/> 第5个问题:国企如何改革? <br/> <br/> 国有企业要进一步加快改革,将来产权改革是最重要的问题,产权改革之后,政企才能真正分开,政企真正分开以后,企业才能自主经营,只有产权明确以后,投资者承担风险,投资就有内在的运行机制。

<br/> 我们经过大量调查以后,发现一个重要的问题。

国有企业不改革也能搞好,但是红红火火三年而已,时间不会长的。

原因何在呢?第一种情况,国有企业之所以搞好了,是因为那个领导人能力强。

个人有开拓精神,个人责任感强。

因此在他的领导下,企业搞好了,搞好了以后,就出了政绩,三年以后就提拔当官去了,企业也就不行了;第二种情况,企业搞好了,在原有政企不分的体制下,很容易就产生问题,报上一吹,政府一表扬,于是就飘飘然了,就开始好大喜功了。

这里也投资建厂,那里也扩大,甚至还到国外收购一个矿山、收购一些企业去。

都是在投资主体不承担风险下搞的,宏观形势一变,再加上没有科学决策,一下子整个陷入困境;还有第三种情况,这个企业搞好了,上级主管机关就给下任务了。

你企业搞得不错了,去帮助其它的企业吧!去兼并其它的企业吧!不要你成本,不要钱,你去兼并吧!你去帮助人家吧!都是国有企业嘛!结果兼并了以后,背了大量包袱,把一个好企业拖垮了;第四种情况是什么呢?你企业搞好了,上级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等等就把你当一棵摇钱树啦!就把你当成一块唐僧肉啦!我出国考察,我组团,你会钱。

我买车,你会款。

我请客,你买单等等。

职工讲我们辛苦半天,苦战3年把企业搞好了,结果变成了你们的小金库啦!你们都花了。

所以人心涣散了;还有第五种情况,中国有句老话,叫做共患难容易,共安乐难,当初在企业渡过难关的时候,这个领导班子是很团结的。

一但企业出了成绩,裂痕渐渐增大,一个好企业就这样子被拖垮了。

<br/> 不改革是没有出路的,改革完以后我再加强管理,效果会更好一点。

但怎么改呢?当前的问题很清楚,仍然要走股份制改革。

小企业走小企业的路。

适合租赁就租赁,承包就承包,托管就托管,职工股份合作就股份合作,要卖就卖。

假定是决定要卖的话,就有一句话:迟卖不如早卖,你迟卖就没钱啦!你就资不抵债。

早卖还能拿几个钱回来!大企业怎么办?资产重组中应该怎么把门打开,你为什么都要在国有企业中挑来挑去呢?应该让私营的、集体的、中外合资的、外商的企业统统进来。

企业兼并是市场行为,是企业行为,不是政府行为。

这样组合的结果必定是有生命力的企业。

就是没有组合成的企业竞争力也就加强了,这样就能够适应环境。

我们要使国有企业走入现代化,一定要走多元投资主体的道路,通过多种形式构成多元投资主体。

第6个问题:国有股比例如何降低? <br/> <br/> 从金额来看国有股比例不一定需要太高,51%控股,但是很多人对51%有所误解。

比如说中外合资,我要控股,你占49%,我占51%。

51%在这个意义上是有用的。

假定不是两个大头,而是几个头,那你要控股的话,何必要占51%呢!人家股权分散你拿30%就够了。

假定股权是市面上流通的,由广大股民持有,在这种情况下,拿15%就够了。

你不需要那么多,你那么多的话,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国有资产的沉淀。

呆在那里不动,钱是死钱。

什么叫有本事?有本事就把钱变活了,把钱变活那就有本事。

<br/> 国有股比例下降的好处,在什么地方?下降了,它的经营管理体制就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国有股比重太大,董事会全是一个面孔,基本都是我的人,其他都是陪衬。

将来可以断言,除了极少数企业外,像刚才讲过的,如印钞票工厂、尖端武器生产厂之外,纯粹的国有企业在中国将不存在,但国有经济将长期存在。

<br/> <br/> 第7个问题:住房建设能够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吗? <br/> <br/> 住房的确是在西方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带动经济增长的增长点,但中国为什么到现在为止,住房建设还是没有新的起色?第一个原因,分期付款年限太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