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与消化道出血
二、阿司匹林的消化道不良反应
消化道损伤
阿司匹林对消化道黏膜有直接剌激作用,可引起上腹部不 适、消化不良、厌食、胃痛、恶心、呕吐等症状。长期服 用时可引起糜烂性胃炎、溃疡或消化道出血、穿孔。
出血症状包括:呕出鲜红血(上消化道出血)、呕血呈暗 红色(上消化道出血减缓或停止)以及黑便等。
长期应用小剂量阿司匹林进行二级预防,可以显著降低心 肌梗死、脑卒中以及心脏性死亡与全因死亡率。但长期服 可导致消化道出血风险增加,因此,如何预防消化道出血 应引起人们的重视。
5、筛查与根除幽门螺杆菌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消化道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根除幽 门螺杆菌可降低溃疡和出血的复发。建议在长期抗血小 板治疗前检测幽门螺杆菌,阳性者应根除。
6、评估监测老年人胃黏膜
老年人胃粘膜对损害因素的适应能力减退更易引起胃粘 膜损伤,尤应加强评估和监测。
7、重视服药者的病史
对过去有消化道溃疡或出血史者,尤其是过去服用非甾 体抗炎药或阿司匹林时曾发生过类似病史者,这些患者 属服用阿司匹林易发生消化道出血的高危人,应慎用和 禁用。
谢谢!
阿司匹林抗血栓,
如何治疗感冒发热、头痛、牙痛、关节痛、风湿病等, 现多用于预防和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
一、阿司匹林的抗血栓作用
是最早被应用于抗栓治疗的抗血小板药物,具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已经被确立为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心绞痛及冠心病二期预防
定期随访与监测
尤其在用药最初 12 个月内,重点是有高危因素的患者。 每 1~3 个月定期检查粪便潜血及血常规,如出现上腹不 适、血便、黑便或身体其它部位出血,请及时就诊。
告知病史
有胃十二指肠溃疡史、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患者需告知 医生,慎用或合用。
避免饮酒
乙醇可加剧阿司匹林对胃黏膜的损害作用,患者应避 免饮酒。
三、如何预防消化道出血
1、避免与其他抗血栓药或致消化性溃疡 药合用
① 布洛芬等非甾体抗炎药(NSAIDS); ② 华法林等抗凝药; ③ 氯吡格雷(波立维)等抗血小板药物; ④糖皮质激素; ⑤维生素B1(维生素 B1 可促进阿司匹林分解)。
2、预防性服用抑酸药物
可预防性服用抑酸药物: 质子泵抑制剂 首选、疗效优于H2受体拮抗剂
H2 受体拮抗剂
不能使用质子泵抑制剂的患者
3、选用合适的阿司匹林剂型
目前在临床上对长期服用低剂量阿司匹林预防缺血性心脑 血管病,均应用肠溶衣型或缓释型阿司匹林,这样可减低 对胃粘膜的局部直接损伤作用。
4、使用“最佳”剂量
有充分的证据显示,阿司匹林较低剂量 (75~325 mg/d) 与较高剂量 (500~1500 mg/d) 相比,抗栓效果相似,但 是较少引起副作用。因此,阿司匹林 75~150 mg/d 的剂 量用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长期预防符合“疗效 最大,毒性最小”的原则。
8、服药前和服药期间进行检查
在用药前最好先查血,如红细胞、血小板、出凝血时 间,期间如患者有上腹不适,应及时检查,或停药。
四、药师建议
阿司匹林肠溶片应空腹服用
阿司匹林肠溶片外有一层耐酸的包衣,能保护它通过胃 内酸性环境不被溶解,空腹服用时可缩短胃内停留时间, 快速到达小肠碱性环境缓慢释放吸收,以减少胃肠道不 良反应。
的经典用药。 任何原因导致的血管内皮的轻微损伤,都会引起血小板聚集和胶原 蛋白交联,形成血栓堵塞血管,引发冠心病、心梗、脑中风等动脉 粥样硬化性疾病。阿司匹林通过抑制环氧化酶和血栓烷A2的合成达 到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从而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 近年来,尽管新型抗血小板药物不断涌现,但阿司匹林在动脉粥样 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防治中的基础地位仍无法动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