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阿司匹林的药理特性及临床应用

阿司匹林的药理特性及临床应用

阿司匹林的药理特性及临床应用要文波(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部1108班201181377)摘要:阿司匹林属于解热镇痛药,尽管运用于临床已有百余年,但有关其药理特性及临床应用的研究一直在进行。

关键词:阿司匹林:作用机理:临床应用引言:阿司匹林问世之初主要用于止痛、退热的治疗,后广泛用于伤风、感冒、头痛、神经痛、关节痛、急性和慢性风湿痛及类风湿痛等疾病的治疗,现如今逐渐转变到用于抗血栓,尤其在心血管事件的二级预防中应用最广,减少了大约25%的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因此,对于阿司匹林的研究有着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1阿司匹林的药理特性与机理1.1药理特性阿司匹林Aspirin化学名为2-(乙酰氧基)苯甲酸(2-(Acetyloxy)benzoic acid)。

又名:乙酰水杨酸。

此品为白色结晶或结晶性粉末;无臭或微带醋酸臭,味微酸,遇湿气即缓慢水解。

在乙醇中易溶,在氯仿或乙醚中溶解,在水或无水乙醚中微溶,在氢氧化钠溶液或碳酸钠溶液中溶解,但同时分解。

Mp.135~140℃。

Aspirin呈弱酸性,pKa为3.49,解热镇痛作用比水杨酸钠强,而且其副作用较低。

Aspirin 还能抑制血小板中血栓素A2(TXA2)的合成,具有强效的搞血小板凝聚的作用,因此现在Aspirin 已经用于心血管系统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近来研究还表明:Aspirin 和其它非甾体抗炎药对结肠癌也有预防作用,而且其应用范围还在不断被拓展。

Aspirin的副作用主要有对胃粘膜的刺激作用,甚至可引起十二指肠出血等症。

这主要是由于游离羧基存在的关系。

因此将Aspirin制成盐、酰胺或酯。

虽然人们一直努力去寻找“更好”的Aspirin,但尚未发现一种优于Aspirin 的药物。

通过构效关系研究,人们得到如下结论:阴离子是活性的必要结构,如果酸性降低,虽保持其镇痛作用,但抗炎活性减少。

置换羧基成酚羟基可以影响疗效和毒性。

羧基与羟基的位置若从邻位移到间位或对位,可使活性消失。

Aspirin水解生成Salicylic Acid较易氧化,在空气中可逐渐变为淡黄、红棕甚至深棕色。

水溶液变化更快。

其原因是由于分子中酚羟基被氧化成醌型有色物质。

碱、光线、升高温度及微量铜、铁等离子可促进反应进行。

Aspirin 代谢主产物为葡萄糖醛酸或甘氨酸的结合物,并以此种形式排出体外。

1.2机理1.21阿司匹林防癌机理研究显示,阿司匹林有抑制炎症蛋白质的作用,在肠癌、乳腺癌等实体癌症中,这类蛋白质的水平通常都很高。

2006 年10 月美国《FASEB》杂志上刊登的一项研究揭示了阿司匹林抑制癌症的重要线索:阿司匹林能抑制肿瘤形成新的血管,使肿瘤不能生长。

以往的研究认为阿司匹林的防癌作用与使用剂量之间存在正相关性,而大剂量又会带来较大的风险,所以不能长期服用。

《柳叶刀》发表的研究价值在于低剂量阿司匹林即有防癌功效,而不易引起出血、溃疡等副作用,尤其适用于易患结肠癌的高风险人群。

1.22阿司匹林预防心脑梗死的机理阿司匹林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液凝固形成血栓。

自20 世纪70 年代以来,全世界已有超过30 万人参与了300 多个临床试验,证实每天75~150 毫克阿司匹林可以有效地预防所有的血栓性疾病,包括脑梗塞、心肌梗死、心绞痛等的发病率和死亡危险。

12 万名女护士长期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使其首次冠心病和脑梗塞风险降低38% ;22 071 名美国男性医师的对照研究显示,小剂量阿司匹林可使首次心肌梗死风险降低44%,首次致死性心肌梗死发生率下降66%。

美国40岁以上普通人群使用阿司匹林作为一级预防者为50% ;而我国普通人群尚不到10%,差距悬殊。

目前,我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已批准100 毫克阿司匹林肠溶片用于心肌梗死的一级预防。

一级预防的含义是针对所有尚未发生心肌梗死,但年龄大于50 岁,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冠心病家族史等高危因素的人群所采取的预防措施,属于病因预防或者源头预防措施。

2阿司匹林临床应用2.1预防缺血性事件由中英科学家发起的,有37 个近千家医院参加的大规模临床试验证实。

阿司匹林对急性缺血性中风(即脑梗死)肯定疗效,从而使阿司匹林在众多治疗缺血性中风的药物中,被证实且能推广使用的药物。

并广泛应用于缺血性血管性事件的一级和二级预防。

阿司匹林能预防每1000例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19例缺血性事件的发生。

糖尿病人群至少75%的死亡是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的血栓事件,这些事件主要包括心肌梗死、脑梗死、血管性死亡。

缺血性中风患者在发作期用2~4周的阿司匹林,即可使死亡率或中风复发率下降11%。

已证实,阿司匹林对多种血管阻塞性疾病有预防的作用。

急性脑梗死是中老年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的一种疾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

脑梗死病人应用阿司匹林能完全抑制血小板聚集。

低分子肝素联合小剂量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能显著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降低纤维蛋白原浓度及血浆黏度,抗血小板聚集,从而改善血液循环,拯救缺血半暗区。

尤其对于超过溶栓时间窗的患者疗效可靠且时间短,见效快。

美国心脏病学会建议阿司匹林应考虑用于10 年内心血管事件危险≥10%的健康男性和女性:年龄≥50 岁患有高血压但是血压控制满足;有冠心病或脑血管病史同时具有靶器官损害,糖尿病或高血压病史10 年,发生冠心病的危险性≥5%;血浆肌酐中度增高的高血压患者。

2.2预防和降低癌症危险2.2.1降低结肠癌的危险。

美国纽约圣卢克斯———罗斯福医院中心的一项表明,阿司匹林和降低胆固醇的药物“斯塔丁”并用,可降低结肠癌的危险。

该中心对1.5万名心脏病患者了3次,所有数据表明,这两种常用药使用,能杀死早期的癌细胞,医学专家对1000名结肠癌的患者进行统计,发现服用阿司匹林后的发病率下降了19%。

2.2.2 长期服用阿司匹林降低患胃癌、乳腺癌风险。

香港大学员对2831例胃癌患者临床观察,长期注射阿司匹林或非类固醇抗炎针剂可使患胃癌的风险减少22%。

但可用于癌症治疗还为时过早,一家英国机构对8000名经常服用阿司匹林的妇女跟踪调查,结果表明,那些经常服用阿司匹林的妇女乳腺癌的几率比那些不服用阿司匹林的妇女少28%。

2.2.3阿司匹林能抗皮肤癌。

澳洲人员用来治疗头痛的阿司匹林,不但有心脏病风险的功效,还能治疗皮肤癌和晒斑。

其主要是因为阿司匹林关闭了环氧酶的蛋白质,环氧酶能使某些皮肤癌的酶刺激血细胞。

2.3阿司匹林可防妊娠毒血症芬兰南部城市许温凯医院的妇科主治医生梅里亚·瓦伊尼奥研究发现,在女性怀孕12 周至14 周时,通过超声波对子宫进行检查,当发现孕妇可能出现妊娠毒血症后,让其服用阿司匹林。

胎儿发育不会因母亲服用少量阿司匹林而受到太大影响。

2.3治疗急性心肌梗在使用低分子肝素的基础上加用大剂量阿司匹林可防止并减轻停用肝素后凝血酶活性的反弹, 减少急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及出血不良反应。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炎症增殖性疾病, 斑块的形成和发展与炎症反应密切相关, 因此抑制炎症有可能抑制斑块的进展。

阿司匹林兼有抗血小板和抗炎的双重效应。

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单用低分子肝素的不足, 产生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低分子肝素对血小板功能及数量影响小, 克服了普通肝素的出血及血栓性血小板减少的缺点。

阿司匹林的主要严重并发症是消化道出血和脑出血。

近年来, 大量的临床试验分析显示阿司匹林出血并发症与剂量之间无显著相关关系。

虽然小剂量阿司匹林已有抑制斑块进展的作用, 但中大剂量的效应最强。

总之, 我们通过临床应用观察, 低分子肝素联合大剂量阿司匹林在治疗AMI 中疗效确切, 值得推广。

2.4机体免疫力和抗衰老作用科学家指出,阿司匹林能促进免疫力分子- 干扰素和白细胞介素- 1的生成。

由此可以推论并经临床实践证明,阿司匹林不仅具有免疫增强作用,还有助于预防70岁__________以上的老年人因机体衰老而导致的记忆力减退。

阿司匹林可以使人体角膜组织保持弹性,这是因为阿司匹林能抑制角膜组织中糖元的生成,故能延续角膜老化过程。

阿司匹林这一百年老药的新用途仍在不断地被发现,被人们所应用,临床上可用来治疗胆道蛔虫病;对长有肠息肉的人,服用阿司匹林,则可以预防息肉癌变;还可用于治疗脚癣、偏头痛、糖尿病、老年性白内障、妊娠高血压、老年性痴呆、下肢静脉曲张引起的溃疡等。

3阿司匹林的副作用及预防。

3.1副作用阿司匹林不良反应比较公认者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与剂量有关,如使用大剂量阿司匹林可导致胃黏膜损害,头痛、耳鸣及听力下降等;一类是与剂量不相关,如过敏等。

研究人员通过胃镜观察发现:每日服用阿司匹林50~150mg,6~9 个月,胃镜下见胃黏膜红斑及出血,其次是点片状糜烂,严重者可发生比较浅的溃疡,直径在0.2~0.9cm,胃底黏膜损伤不明显。

肠溶阿司匹林在阿司匹林片外包以一层肠溶膜,其外膜主要由纤维素、硅或其他不活跃材料组成,能反抗胃内酸性环境,在十二指肠内的碱性环境下才分解,因而避免胃黏膜伤。

阿司匹林传统的用法是餐后服用,旨在通过食物的缓冲减少对胃肠道黏膜的直接损伤。

但肠溶阿司匹林抗酸而不耐碱,若在餐后服用,并不能体现肠溶片的优势。

因为,进餐后食物的缓冲使胃内酸性环境稀释,胃液酸碱度提高,药物易于溶解,药片与食物混合使药物在胃内停留时间长,也轻易使肠黏膜破坏,增加了药物在胃内溶解的机会。

餐前服用,由于空腹胃内酸性环境强,药物不易溶解,空腹服用后胃排空速度快,在胃内停留时间短,因此可以减少对胃黏膜的损伤。

结束语阿司匹林在医学界的广泛应用足以证明它的药性和功效得到了医药专家的认可,但是如何最大程度的减少副作用,则需要专业人士的指导和用药者的认真配合。

但是如何更深入的探究阿司匹林的药学价值,是每一名制药以及研发人员的责任。

3.2预防3.21. 服用肠溶片:普通阿司匹林在胃内即时溶解,对胃黏膜有刺激作用。

而肠溶片只在肠道的碱性环境下才溶解,不会刺激胃酸分泌过多,诱发溃疡,造成出血。

3.22.服药次数:人体血小板的“寿命”大约为10天左右,每天坚持服用1次阿司匹林就足以对人体产生持续保护作用,停用阿司匹林48小时后该保护作用即消失。

3.23.恰当服药时间:肠溶片最好在饭前服用,药物会迅速进入肠道。

3.24.控制服用剂量:著名心内科专家胡大一教授指出,心肌梗死一级预防(含二级预防)阿司匹林剂量定在75~150毫克。

低于75毫克效果会变差,超过150毫克会增加副作用。

3.25.急救例外:心肌梗死发作时立即口服的阿司匹林(不要肠溶的),且剂量在300毫克以上,快速嚼碎吃下,可使心肌梗死死亡率减少23%。

3.26.掌握禁忌症:对阿司匹林过敏、活动性溃疡病或其他原因引起的消化道出血、血友病或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孕妇及哺乳期妇女避免使用。

参考文献[1]郑虎.药物化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李小鹰.阿司匹林临床手册.Joint HealthcareLimited,2010.[3]郭航远.阿司匹林[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4]王有国.阿司匹林一箭射“三雕”: 中国临床医学杂,2010[5]陈竹青陈旭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