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幼儿园学前_中班语言《母鸡和苹果树》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幼儿园学前_中班语言《母鸡和苹果树》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中班语言《母鸡和苹果树》教学设计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主要情节和线索,学习角色对话。

(重点)
2.能根据画面内容展开想象和推测,并用不同的声音、表情、动作表现母鸡和大灰狼的角色特点。

(难点)
3.知道不轻易相信别人,初步了解自我保护的方法。

活动准备:
故事课件
活动过程:
1.出示“母鸡与苹果树”的图片,设置悬念,激发幼儿的猜测与想象。

提问:母鸡家的门前突然长了一颗苹果树,这个苹果树还长出了耳朵、嘴巴和脚趾头,你猜这是为什么?
2.结合课件完整讲述故事,帮助幼儿初步了解故事内容。

提问:故事中都有谁?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3.结合课件分段讲述,进一步理解故事内容,重点进行角色对话,与幼儿一起梳理角色的心理变化。

(1)出示图一,引导幼儿观察思考母鸡的发现,为什么大灰狼很得意的对母鸡说:“有些苹果树就是长得很快嘛!”了解大灰狼假扮苹果树欺骗母鸡的心情。

提问:大灰狼是用什么方法骗母鸡的?它是怎样说的?
(2)出示图二,与幼儿一起梳理大灰狼欺骗母鸡的方法,一起尝试进行角色对话。

提问:这次大灰狼成功骗到母鸡了吗?我们一起来试一试看看能不能把母鸡骗出来?
(3)出示图三,通过分析母鸡识破大灰狼诡计而又沉着冷静的做法,与幼儿一起梳理母鸡与大灰狼的心情和对话。

提问:母鸡发现了什么?母鸡会想些什么?
(4)出示图四,与幼儿一起分析大灰狼骗不到母鸡越来越急切的心情,以及母鸡的聪明做法,梳理角色对话。

提问:母鸡这次又发现了什么?母鸡是怎么说的?
(5)出示图五,与幼儿一起发现母鸡让大灰狼现出原形的好主意,进行角色对话。

提问:母鸡用了什么办法揭穿大灰狼的?
4、结合故事,引导幼儿联系生活,了解保护自己的方法。

中班语言《母鸡和苹果树》学情分析
中班的幼儿喜欢听生动有趣的故事,爱看夸张有趣的动作表演,孩子们自己也喜欢模仿和表现故事中角色的对话和动作,这个故事寓意深刻,生动有趣,非常适合中班幼儿倾听、理解和表演。

中班的孩子非常喜欢重复性的语句而这个故事中反复运用了“真奇怪,我从来没见过这样的苹果树,还长看着……”“有些苹果树就是这样的”等语句,这些重复性语句的运用,极大地满足了中班孩子的心理需求。

大灰狼和母鸡的形象虽然有趣,但是离孩子们的生活经验比较远,因此活
动前我们带领幼儿观看了关于母鸡、狼的视频,了解相关的动作等直观感受,丰富孩子的已有经验。

中班幼儿已经有一定的语言基础,思维和表达能力也有了相应发展,能够比较好的运用语言与同伴进行交流。

但对于中班现阶段的幼儿来说,理解故事内容,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中班语言《母鸡和苹果树》教材分析
故事《母鸡和苹果树》选自《山东省幼儿园课程指导—教师用书》(中班上)(明天出版社2013年8月第一版)讲述了狼伪装成苹果树诱骗母鸡,母鸡沉着冷静,运用自己的智慧,“狼”口脱险的过程。

故事生动有趣,寓意深刻,教育价值丰富,孩子感受狼的诡计多端、母鸡的沉着机智,感悟伪装总会被识破的道理,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指南》中指出应为幼儿创设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鼓励和支持幼儿与成人、同伴交流,让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并能得到积极回应。

因此活动中,引导幼儿在倾听、猜想、表演中,感受有趣的故事情节;与多媒体课件有效互动,激发幼儿对故事角色的兴趣,在轻松有趣的师幼交流中,感受故事所蕴含的寓意。

活动中,为更好的达成活动目标,引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我采用了如下的实施策略:
1.巧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幼儿持续的学习兴趣。

“母鸡和苹果树”的故事形象、生动,大灰狼装扮成苹果树的样子诙谐、有趣,尤其是大灰狼一点点露出自己本来的面目,直到最后上了母鸡的当,抖动身体,掉光所有的叶子,完全露出了本来的面目。

这些形象的变化通过课件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引发了幼儿对故事发展的兴趣,也及时有效的帮助幼儿梳理了故事情节。

2.体验角色扮演,增强幼儿的表达、表现。

教师通过生情并茂的讲述,夸张有趣的动作表演,引发幼儿倾听和表演的兴趣,师幼在共同表演中,将故事中的角色惟妙惟肖的进行表演,感受故事带来的乐趣,体验其中蕴含的道理。

故事中反复运用了“真奇怪,我从来没见过这样的苹果树,还长看着……”“有些苹果树就是这样的”等语句,这些重复性语句的运用,极大地满足了孩子的心理需求。

“苹果树”对母鸡的诱骗,从“喂!母鸡,到我的树下来凉快凉快吧。

”到“母鸡快出来尝尝我这又甜又大的苹果吧。

”再到“母鸡呀母鸡,快快出来吧,靠在找的树干上舒舒服服的休息休息吧。

”一次比一次急切的语气、费尽心机的诱骗伎俩,将大灰狼的狡猾刻画得淋漓尽致。

最后,母鸡识破了大灰狼的诡计,用自己的智慧让大灰狼抖掉树叶,原形毕露。

围绕“苹果树”的诱骗和母鸡的发现,故事情节层层展开,推向高潮。

教学目标:
1.理解故事主要情节和线索,学习角色对话。

(重点)
2.能根据画面内容展开想象和推测,并用不同的声音、表情、动作表现母鸡和大灰狼的角色特点。

(难点)
3.知道不轻易相信别人,初步了解自我保护的方法。

中班语言《母鸡和苹果树》活动反思
图片的出示与猜测,孩子们的回答各种各样:有的说是美人鱼;有的说是大怪兽……我及时肯定孩子们的想法,这都是有可能的,开始的设疑给孩子想象的空间,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

然后在孩子们的猜测中完整讲述了故事,提问故事内容时孩子们七嘴八舌的说自己的答案。

我对孩子们的话进行了故事的简单梳理,过渡到分段讲述。

在分段讲述时,我的提问有针对性,因此幼儿在回答时能激发了幼儿对故事的兴趣。

中班的幼儿有一定的对比感知能力,因此活动设计中多次设计了亲身感受母鸡和“苹果树”的情景感受,如学说对话:母鸡:“真奇怪,我从来都没见过这样的苹果树,还长出尖尖的耳朵。

”苹果树:“我们苹果树有时候是这样的等。

”孩子们在学说对话时我运用个别化示范、教师引领、课件呈现等方式展开,能很好地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极大地增加了活动的趣味性。

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是结合生活增强孩子们的自我保护意识。

这对幼儿在生活中遇到突发事件也能沉着冷静对待,能起到一个很好的启发、引导作用。

故事结束了我进行了小结,同时从口袋里掏出糖果要给孩子们,让他们联想到生活中和大灰狼一样欺骗别人的坏人。

孩子们纷纷表示不相信陌生人的话,同时提高幼儿的安全意识。

我觉得要做到很好的回应幼儿必须活动前就了解幼儿的知识经验水平,要预设幼儿的回答,他们的回答可能千变万化,作为老师尽可能多的去预设幼儿的回答。

如在活动中我提问到:孩子们,你们猜这棵苹果树为什么这样呢?孩子们回答时,我没有及时肯定孩子们的这个问题,于
是这个问题就这样过了,后来活动结束后想想其实我处理的不是特别恰当,充分说明活动中还是让幼儿想象观察为主,对幼儿的回应还是不足的,需要更多的经验积累和丰富自己的相关素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