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深圳一模作文题“育儿观与文化”阅卷反馈(上)深圳一模作文阅卷组茹清平一、作文试题回眸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在某景点,一对外国夫妇和一对中国夫妇在长椅上坐着休息,他们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在一边玩耍,一不小心两个小孩都摔倒哭了起来。
外国父母仍然在一旁聊天,好像没有听到看到;中国父母忙上前把两个孩子都扶起来并轻言安慰。
这对外国父母对中国父母很不满地说:“就应该让孩子自己爬起来。
你们把他扶起来,只会造成孩子对周围人的依赖!”中国父母也非常生气,回答说:“你们这样的父母太冷漠,孩子心里会很受伤,他会怎么看这个世界!”他们的争执引来很多人国观,大家议论纷纷。
这场育儿理念冲突的背后,却有着深层文化因素。
对这种冲突,你会有怎样的理解或感悟?产生了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二、学生作文的主要亮点(-)同前几届同期学生作文相比,文体意识普遍比较强从抽样检查的1200余份不同等级的作文来看,考生大多有明确的观点,能围绕自己的观点展开议论。
“四不像”的作文同比明显减少。
不少作文从标题就能管窥其立意角度。
其一,肯定中国夫妇育儿理念的春风到处,便是繁华用温情呵护孩子成长慢慢成长路悠悠父母心自立诚可贵呵护价更高独立意识诚可贵温情脉脉价更高让教育如沐春风岂不更好?为中国式育儿观点赞温暖一扶坚强一路“扶”的背后是“仁者爱人”唯有春风来方得花盛开中国式育儿更显人文关怀其二,否定中国夫妇育儿理念的扶起的,也许是阿斗是关心,还是溺爱?扶而惰,不扶则刚扶得起身躯,扶不起自立谁为“温情”还债?其三,肯定外国夫妇育儿理念的拒绝依赖独立成长“冷漠”背后有温情(二)没有准确审题,出现较多的“远离”F壬务”的作文放手:立足长远的爱不独立展翅,何以成为雄鹰?道是“无情”却有情为“放羊式”育儿观点赞让孩子自己“爬起来” 独立,从趺倒的那刻开始还孩子一个独立成长的空间此时无情胜“温情” 鸟笼里飞不出雄鹰放手也是爱学会独立方成大器其四,否定外国夫妇育儿理念的冷漠,别当成育儿良方谁为冷酷买单?其五,辩证思考的取人之长克己之短刚柔并济育儿之道与其冲突不如取长补短要独立也要温度(关怀)中西互补方为上策放养、圈养:各美其美育儿不妨“中西合璧” 扶与不扶:育儿的两难选择伸手要斟酌放手要有度育儿之争文化之辩从扶与不扶看文化差异筷箸刀叉求同存异在放手与呵护中寻找平衡扶与不扶爱意皆浓适当呵护适时放手(二)从抽样检查的500多分48分以上的作文来看,多元立意角度中选择辩证看待“中西育儿观”及其文化的考生数比较多,显示作文高分群体中,具有审辩式思维能力的考生初显锋芒。
二、本次作文存在的主要问题(-)立意角度太空泛,思考浮于表层这类标题的作文占有一定的比例:谈中西文化谈中外教育关于教育的思考谈育儿理念冲突背后的文化因素(人数最多)题目给定的任务为“这场育儿理念冲突的背后,却有着深层文化因素。
对这种冲突,你会有怎样的理解或感悟?产生了怎样的联想与思考?”部分学生对“这种冲突”理解有误。
这场育儿理念冲突的背后,却有着深层文化因素。
一一意在提醒考生,作文中,不能- 味谈中外育儿理念的冲突的是非,还要挖掘育儿理念背后的文化因素有何不同。
而且谈“文化因素”不能信马由缰,必须紧扣“育儿” “孩子教育”等相关的文化因素來思考。
基于此,在审题立意方而,我们确定的评分细则为:及格层级,紧扣中外育儿理念冲突来谈,有明确的观点,能言之成理。
在字数、结构达到基本要求的情况下可考虑在36-42分之间评分。
良好层级,达到及格层级的要求,能从“育儿” “孩子教育”等相关的文化因素来思考, 有一定合理性,在字数、结构达到基本要求的情况下可考虑在42-48分之间评分。
优秀层级,达到良好层级要求,对“育儿” “孩子教育”等相关的文化因素有独到见解, 在字数、结构达到基本要求的情况下可考虑在48-54分之间评分。
范文层级,达到优秀层级要求,在立意、语言、结构、论证、书写等方面出类拔萃,可考虑在54一一60分之间评分。
本次作文出现问题较多的是,不少学生抛开“育儿” “孩子教育"谈中西文化的差异,这类作文是不符合本次作文要求的。
抽查过程中,发现有少量这类作文也得了不错的分数《网上不少老师的下水作文也有这类问题》。
提供几篇作文,供老师们讲评作文时参考。
例文一、包容审慎携手共赢(可评为一类卷56分〉深圳市一考生孩子摔倒哭泣,外国父母弃之不顾,期待孩子独立爬起;中国父母悉心安慰,希冀给予慰籍温暖,育儿理念的冲突联系着文化观念的矛盾。
事情的理性解决方式深入地进入公众舆论空间。
(开门见山,直接点出这一事件引起人们的理性思考,入题简洁。
〉此时不妨浅析产生差别的背后原因,(衔接自然,析原因》一是历史传统所带来的不同观念的根植蒂固。
西方自达尔文提出进化学说,即信奉丛林法则,优胜劣汰,适者生存。
在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逐利观的影响下,弱肉强食成了提升社会竞争力的不二法则。
而中国的儒学思想影响深久,“唯宽可以容人,唯厚可以载物”使得中国父母处理问题更显中庸,仁爱而平和。
(深刻剖析东西方文化差异和思想的不同。
〉二是现实社会的影响。
西方受启蒙思想影响,认为孩子作为独立个体需要有承担责任和后果的义务。
而在高压和竞争下,父母自然希望孩子成为一个人格独立,独当一面的理性个体。
而中国自古为人情社会,比之是否独立,父母更加关心孩子以和谐、快乐的态度融入社会,心向光明。
而受家庭结构的影响,上一辈人对于子孙的溺爱也影响了父母的教育理念。
(交代了根本的思想差异导致的不同个体期望值〉教育理念的不同,潜移默化、持久深远地塑造着价值观。
不难发现,西方的孩子在家庭社会的义务承担上有更好的表现,从小承担部分家务,在学业和社会实践中平衡发展,多元发展,走出象牙塔也能迅速适应社会竞争。
而中国的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则造成了许多高分低能的人才现象,进入社会的心理断奶期被延长,神童被退学的新闻层出不穷。
(本段对家庭层面的原因进行了精彩分析——个体期望值不同、教育理念的差异也导致教育结果的不同,并举例说明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
〉(这三段分别从文化、社会、家庭三方面分析事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由大到小,层次分明,逻辑清晰。
〉但是,从另一个方面看,西方的抑郁症患者和心理变态者也远高于中国。
对竞争一味渴求和小时候遭遇的冷漠极易导致心绪一点点地低沉,自我一点点地封闭,痛苦一点点地加深。
目标设在高高塔尖上,千军万马逐宝塔固然好,但精神肌体免疫力的欠缺却使其不敢接受社会援助,遇到困难是失望,是无望,是绝望,唯独没有希望。
(阐释西方教育结果的不良后遗症)无论怎样的教育方式,我们的共同目标都是培养一个健全人格的合格公民,使其成为社会大机器上的一个齿轮,避免空运转负运转,同时提高孩子感知幸福,触碰阳光的能力,使其相信社会,有着健壮体魄,健全心境。
(此段拔高:点出了感情的倾向,教育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健全人格的个体,从而自然过渡到后文的“怎么办”。
)那么,何不互相借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教育理念的长处结合,在文化多样性基础上帮助成长?如让孩子自己爬起,但明确告诉他,爸爸妈妈爱你,并希望你成长得更好。
即使孩子独立,也不损伤安全感和信任度。
(回归材料,解决矛盾,辩证统一,顺理成章。
)在文化多元并包的时代,人类对不同文化乃至亚文化的接受已然增强,包容审慎,携手共赢乃是最佳解决方式,满足不同个体的成长需求,需将这些理念借鉴至教育领域。
(点明观点,紧扣题目)包容审慎,携手共贏。
不在夏天忧虑冬天将至,亦不在冬天忧虑夏天姗姗来迟。
永远选择包容融合,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建立人类共赢的时代,也实现中国教育的弯道超车。
(抒情升华〉点评:本文是逻辑性极强的一篇文章,作者在紧紧围绕材料中事件的同时,展开对教育理念的差异挖掘,论证了“小事件”背后的“大原因”,以小见大。
又分别论证了不同的教育方式可能导致的不良结果,进而得出自己的观点,应当“中西合璧”一一包容审慎,携手共贏。
作者的论述语言简洁,文章条理清晰,视野开阔。
“包容审慎,携手共赢”是辩证统一的结果,也是借鉴合作共同进步的社会大趋势!(北京师范大学南山附属学校韩振聚)例文二、合理对待文化差异(可评为一类卷56分)孩子摔倒该不该扶?外国夫妇与中国夫妇的争执,引发了新的教育命题。
表面上扶不扶孩子是一场育儿理论的正面冲突,实际上是东西方文化差异提来的必然矛盾。
这种差异离不开历史遗留的痕迹。
西方夫妇主张“不扶”,来源于西方国家对一个人“独立” “自主”能力的重视。
不管是美国的《独立宣言》,英国的议会制,体现的都是群众对民主、独立自强的需求。
西方学校不同于中国式“家长陪读”教育,很多时候孩子要自己面对学习及生活上遇到的麻烦,他们很少会在遇到问题时第一时间找老师、父母帮忙,而是等自己无法处理时才寻求帮助。
西方孩子对朋友的依赖性往往不低于父母,他们乐于与同伴互助共度难关。
这也为他们未来就业提供团队合作的训练,老板欣赏有自己想法的员工,社会要求的是独立性强的人才。
东方夫妇主张的“扶”,来源于“父慈子孝”的传统观念,几千年来,我们讲究尊老爱幼,老人和儿童群体是重点保护对象,不关爱老人和儿童的人被视为“不孝” “不爱”。
而对儿童的呵护,于计划生育开展后又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一对夫妇只有一个孩子那还不宝贝呀?另外,在“棍棒出孝子” “不打不成器”的理念被教育专家否决之后,中国夫妇们纷纷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爱的教育下,孩子仿佛成了一个家庭的核心,父母通通围着他转。
西方嘲笑东方“温室教育”,东方看不起西方“冷血对待”。
其实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地域民情不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同,文化冲突决定了不同的价值理念和育儿取向。
西方的“独立论”也好,东方的“慈爱教”也好,都代表着一方的传承文化底蕴和精神品质。
无所谓对与错。
“扶”与“不扶”只是教育的一个片段,文化的一个侧面,但并不是起教育决定性因素。
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并不像“扶”还是“不扶”一般不可折中,两者其实相互交错,都是秉着“以人为本”的态度,满怀着父母的爱与关怀。
对待文化差异,最好的方式是“求同存异,以长补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不必强求对方同意自己的观念,防止属于本国国情,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寻找文化融合的交错平衡点,为这个文化多元的时代喝彩。
点评:文章没有肯定或否定某一种育儿观念,而是从“深层文化因素”着手,准确分析了两种育儿观念的文化背景,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合理对待文化差异” 的主张,切合题意。
考生还辩证分析了“扶与不扶”的现象和“文化差异”的本质之间的关系,指出其文化共性,提出辩证看待的方法,逻辑清晰,颇具说服力。
(南头中学陈媛)例文三、和而不同温暖人间(可评为一类卷54分〉对待孩子,父母们一向是毫不保留地用自己对人生、社会的理解而凝结成的甘露来浇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