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版)第十一章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疏导

(完整版)第十一章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疏导

第十一章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疏导知识目标1、了解学前儿童心理健康辅导的基本原则2、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健康辅导的方法与途径3、熟知学前儿童常见心理问题及相关辅导技术技能目标1、对学前儿童常见心理问题进行诊断2、利用心理辅导技术与方法对学前儿童心理问题进行干预可操作性发展性渗透性辅导原则个性与社会化相适应认知辅导与行为训练相结合以游戏为载体家园同步辅导(认知偏差问题辅导情绪障碍问题辅导创设良好的环境辅导途径学前儿童心理健康辅导常见心理问题辅导人格缺陷问题辅导行为不当问题辅导第一节学前儿童心理健康辅导原则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持续的心理状态,是一个人的生理、心理与社会处于相互协调的和谐状态。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辅导是从儿童的成长需要出发,解决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的问题,促使其形成良好的情绪情感、行为习惯、个性心理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新事物的兴趣,逐步发展其解决自己心理问题的能力。

对于已经出现了心理健康问题的儿童,应对其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及时地进行有针对性、有计划、有步骤的疏导和矫正训练,帮助他们恢复到健康的心理状态,这远比让其发展到成人之后再进行干预的效果更好。

要对学前儿童进行心理健康辅导,应遵循以下五个原则。

一、可操作性原则学前儿童心理健康辅导,应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确保心理健康辅导的切实可行。

具体应注意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1、游戏性游戏是学前儿童的主要活动,它能使学前儿童的各种感知能力的到充分发挥,是对学前儿童进行心理健康辅导的良好载体。

2、趣味性由于学前儿童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一般不长,所以在对学前儿童进行心理健康辅导时应充分考虑这一特点,为其提供舒适、明亮的辅导场所和丰富、新颖的辅导玩具,激发他们参与心理健康辅导的兴趣,促进其身体各器官的活动机能,以达到延缓疲劳出现的效果。

另外,学前儿童心理健康辅导的方式也应多样化、具有新颖性,这样才能使他们在妙趣横生的游戏活动和生动有趣的谈话中获得身心成长,在良好的活动氛围中增进人际交往能力和团体协作意识,在成功的喜悦中增强自信心。

3、安全型学前儿童的器官稚嫩,发育尚未成熟,心理上好奇、好动、好模仿,以及其生活经验不足,往往会对自己的能力进行过高的估计,常做出力所不能及的判断和行为动作。

(刘建恒,2008)因此,在心理健康辅导的过程中,要小心谨慎地保障障学前儿童的人身安全,避免其受到伤害。

、发展性原则1、适应学前儿童年龄发展的特点与规律2、注重个体差异性三、渗透性原则学前儿童心理健康辅导应渗透于他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应对其在生活中的行为表现和情绪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让他们学会把心理健康辅导的有益启示运用于日常生活中,增强对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和行为的规范。

同时,学前儿童常接触的三大社会环境是幼儿园、家庭和社区,它们也是对学前儿童进行心理健康辅导时应该积极利用的资源。

四、个性与社会化相适应的原则在学前儿童心理健康辅导过程中,我们应遵循个性化与社会化相适应的原则,既要重视学前儿童个性化的发展,通过各种有益的教育措施培养其独特的兴趣特长和个性特点,又要注重学前儿童社会化的培养,使其心理特征能够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五、认知辅导与行为训练相结合的原则心理品质既不是单纯的思想观念,也不是单纯的行为方式,而是认知与行为紧密联系的综合体或心理—行为结构。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他的内在认知和外显行为应该是相互统一的,这样才有助于其发展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培养健全的人格。

要培养这种内在心理和外显行为表里一致的素质,不仅要从内在认知观念入手进行辅导而且要从外在行为方式入手进行行为训练,只有把两种心理健康辅导方式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地促进学前儿童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与发展。

否则容易出现单纯强调认知观念改变的辅导而忽视学前儿童行为方式的训练,或强调学前儿童具体行为方式的训练而忽视其认知辅导的偏差。

这会造成学前儿童的知与行脱节,不能形成知行统一的心理模式,以致其难以培养完善的心理品质。

第二节学前儿童心理健康辅导途径心理健康辅导是指心理辅导者与受辅导者之间建立一种具有咨询功能的融治关系,以帮助来访者正确认识自己,进而欣赏自己,并克服成长中的障碍,改变自己的不良意识和倾向,充分发挥个人潜能,迈向自我现实的过程。

一、创设良好的环境环境对儿童身心发展的影响很大,它不仅是儿童身体茁壮成长的物质基础,而且是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教育资源。

微观系统中的家庭和托幼机构可以说是学前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直接环境,对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有着最为直接、关键的影响,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家庭环境和托幼机构环境的创设和优化利用,有效地促进学前儿童心理健康发展。

(一)温馨家庭环境的创设(二)良好幼儿园环境的创设二、以游戏为载体在对学前儿童进行心理辅导时,不同形式的游戏辅导可针对学前儿童的不同心理问题发挥着作用。

如帮助那些遭遇家庭困难,或是与重要他人产生矛盾,或是由于家庭的原因使其必须离开自己原生家庭所出现心理创伤的学前儿童,可采用房子游戏进行辅导;帮助有情绪困扰的学前儿童,可通过角色扮演游戏让辅导者了解学前儿童如何建构其世界,及其世界对儿童的影响,以及学前儿童的应对方式。

心理辅助者可采用的游戏形式还有很多,如使用自然材质沙子和水的游戏,借助于绘画、戏剧、说故事等创意性表达方式的游戏,积木游戏、棋类游戏等,这些游戏形式均可为学前儿童的心理问题服务。

沙盘游戏疗法简介沙盘游戏疗法(Sand Play Therapy )是一种以荣格心理学原理为基础,由多拉•卡尔夫发展创立的心理治疗方法。

沙盘游戏是采用意象的创造性治疗形式,“集中提炼身心的生命能量” (荣格)在所营造的“自由和保护的空间” (治疗关系)气氛中,把沙子、水和沙具用在富有创意的意象中,便是沙盘游戏之心理治疗的创造和象征模式。

一个系列的各种沙盘意象,反映了沙盘游戏者内心深处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沟通与对话,以及由此而激发的治愈过程和人格发展三、家园同步辅导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是家庭、幼儿园、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要对学前儿童的问题进行辅导,需要家庭与幼儿园相互配合,协同合作,共同辅导。

第一,幼儿园要将促进家长自身素质提高这一工作放在家长工作的首位,帮助家长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帮助家长改进其教育方式。

第二,家长和教师保持紧密沟通,成为学前儿童心理健康辅导的伙伴。

第三,家长和教师之间取得共识,形成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心理条件,避免学前儿童心理和行为表现出不一致。

第三节学期儿童常见心理问题辅导一、认知偏差问题辅导所谓认知偏差是指人们根据一定的表象或虚假信息而对他人做出判断,从而出现判断失误或判断本身与判断对象的真实情况不相符合的现象。

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是由感知运动阶段((0一2岁)向前运算阶段((2一6, 7岁)前进的。

因此,自身认知发展的限制是学前儿童形成认知偏差的一部分原因。

另外,外部环境的影响和不当归因方式等因素也是学前儿童形成认知偏差的重要因素。

具体来说,学前儿童的认知偏差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社会认知偏差社会认知偏差是指在社会认知过程中,认知者和被认知者总是处在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状态。

因此,在认知他人、形成有关他人的印象的过程中,由于认知主体与认知客体及环境因素的作用,社会认知往往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偏差。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看,这些偏差无非是由于某些特殊的社会心理规律的作用而产生的对人这种社会刺激物的特殊反应。

首因效应、晕轮效应、投射效应和近因效应等社会心理规律是使学前儿童产生社会认知偏差的重要影响因素。

所谓首因效应是指,当人与人接触进行认知的时候,首先被反映的信息,对于形成人的印象起着强烈的作用。

简单地说,首因效应即是人对他人的第一印象。

首因效应之所以会引起认知偏差,就在于认知是根据不完全信息而对交往对象做出判断的。

晕轮效应是指在认知时,人们常常对个体所具有的某个特征而泛化到其他一系列有关特征,也就是从所知觉到的特征泛化推及其他未知觉的特征,从局部信息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印象。

这就好像晕轮一样,是从一个中心点而逐渐向外扩散成越来越大的圆圈,所以称之为晕轮效应。

投射效应是指将自己的特点归因到其他人身上的倾向。

近因效应就是个体对最近获得的信息留下清晰印象,其作用往往会冲淡过去所获得的有关印象。

因此,要消除学前儿童的社会认知偏差,需要减少首因效应、晕轮效应、投射效应和近因效应对其的影响,良好发展。

帮助其正确认识交往中的各种事物与现象,使其认知心理良好发展(二)性别认知偏差性别认知偏差,是指个体对自身截翩认识、行为与自己本身的性别特点相反(即男性具有女性气质及行为,女性具有男性气质及行为)。

一般儿童在3 一4 岁就可以确认自己的性别。

然而,有性别认知偏差的学前儿童时常不清楚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他们不能正确地识别自己的性别。

对性别认知偏差学前儿童的辅导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①从小培养学前儿童正确地进行性别角色认同,父母切不可凭借自己的喜好来随意打扮自己的孩子,影响孩子对自己胜别的认知。

②如果是因为教育环境不良而导致学前儿童性别认知偏差的,应尽可能地改善其教育环境,提供有利于学前儿童性别认知发展的教育环境。

③如果学前儿童性别认知偏差问题较为严重,那么可采用行为疗法矫正,如正强化法、消退法等矫治效果较好。

若是其父母中有心理不健全因素,则应同时予以矫正。

二、情绪障碍问题辅导学前儿童的情绪障碍主要是由社会心理因素所致,并与儿童生长发育和境遇有一定的关系,如遭遇某些应激因素或因家庭环境不良、教育不当等导致的焦虑、紧张、强迫、恐惧或害羞等一类情绪障碍。

(一)学前儿童分离性焦虑症当学前儿童与其依恋的人离别或有可能离别时,出现的某种焦虑现象是正常的。

只有当这种发生于童年早期的分离恐惧成为焦虑中心,并使儿童的离别焦虑在严重程度上、持续时间上远远超过正常儿童的离别情绪反应,社会功能也受到明显影响时,才诊断为分离性焦虑症。

这种障碍与正常分离性焦虑的鉴别关键点在于:针对与其依恋的人(通常是父母或家庭其他成员)分离时产生的过度焦虑,并非单纯是在许多场合的广泛性焦虑的一部分,其严重程度、持续时间及社会功能都异乎寻常(有诊断意义))。

分离性焦虑症的临床表现多发生在6 岁以前当与所依恋的人离别时产生过度焦虑,主要表现在:过分地忧虑主要依恋者可能会遭到伤害,或害怕他们一去不回;担心会与主要依恋者分离;因害怕分离而不愿或拒绝上幼儿园学校(不是由于幼儿园或学校的原因);当预料即将与依恋者分离时马上会出现过度的反复发作的苦恼如哭叫、发脾气、痛苦淡漠或社会退缩;部分患儿分离后会反复出现躯体症状如恶心、呕吐、头疼胃疼、浑身不适等。

离不开奶奶的小男孩案例描述:儒儒,男,3 岁,入幼儿园一个月。

早上,奶奶送儒儒上幼儿园,儒儒不想奶奶离开他身边,就一直抱着奶奶的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