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燃烧与灭火》教学设计全面版

《燃烧与灭火》教学设计全面版

第四章第一节《燃烧与灭火》
(第一课时)
北四家子九年一贯制学校费相奎
一、教材分析
1、教学设想
本节课着重体现化学学习内容的现实性,使学生感受到化学来源于生活,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化学知识,化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因此,我在设计这一课时,通过大量的生活信息以及应用多媒体视频展播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愉快地参与实践活动。

为了使学生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提高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我给学生一定的空间,让学生亲手设计实验,不仅完成了学习任务而且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以及互助合作的能力。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位于上教版化学教材第四章第一节,是初中阶段的一个教学重点。

燃烧这一概念在生活中学生已经有所感悟,我们在学习氧气性质时,观察了木炭、硫、红磷、铁丝的燃烧。

对于旧的知识是一种补充和完善,对于新的知识起铺垫的作用。

既可以让学生对燃烧的概念明朗化,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必要的灭火措施和从火灾中安全逃生的方法,拥有较好的预防火灾安全的心理准备。

让尽量减少火灾发生率落到实处。

同时也是一节很好的德育课。

3、教材处理
根据九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将“交流与讨论”中的“分别加热蘸有酒精和水的棉花”改为“分别在酒精灯上点燃小木条和玻璃棒”。

还增加了“水火不相容的教学内容”。

这样改动,让学生更容易从实验现象分析出实验结论。

二、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燃烧发生的条件;会运用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燃烧条件的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提高学生评价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科学地认识研究燃烧、灭火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让学生在实验中发展学习的兴趣,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养成科学素养。


发学生自主学习和相互交流、彼此合作的意识。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燃烧条件的探究。

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究及视频展播来突出这节课的重点。

难点:应用燃烧的知识解释相关的问题。

通过教师的多媒体教学及演示实验来突破这节课的难点。

四、教法
1、引导探究法:结合教材内容特点,本节课主要采用引导探究的教学方式。

这样设计不仅满足了学生的需求,还能使学生从被动学习中解脱出来,主动参与、积极探究。

2、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根据学生的情况和本节内容的特点,本节课主要采取学生自学,实验探究,教师用大屏幕演示,同时配上图片,视频和课件等电教手段进行教学。

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减少板书,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动手、思考、讨论,突出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五、学法
九年级学生对生活中的燃烧现象比较熟悉,在前面的化学学习中也已经了解部分物质的燃烧情况,对燃烧的条件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但对燃烧所需的条件并不完全子解,有强烈的好奇心想知道更多关于燃烧的知识。

因此,在本节的教学中,力求指导学生掌握以下两种方法学习。

1、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从探究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取长补短,培养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

六、教学过程
根据对教材的理解和对教法、学法的认识,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视频
让学生观察、讨论,然后教师与学生一道归纳出火的两面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通过学生讨论和教师的适当引导,形成燃烧的定义。

2、提出问题进行猜想
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对燃烧所需的条件进行猜想。

我参与学生的讨论,即使学生提出不正确的意见,我也对学生的参与意识给予鼓励,并以适当的指导语引导学生正确地思考。

3、实验探究得出结论
组织学生根据猜想,设计实验方案,我也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引导学生正确地思考。

最后师生共同归纳,决定按以下要求进行实验,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
学生实验时,我进行巡视,及时肯定学生的正确操作并纠正学生的错误操作,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学生交流讨论时,我注意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的探究的意图。

从认知角度考虑,学习不仅仅是对所学材料的识别、加工和理解的认知过程,它同时也是认知过程的自我观察、自我评价和自我调节的认知过程。

因此,在这一环节中,我还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反思在实验探究过程中自己所具有的优点和还存在的不足。

学生经过充分讨论后,总结出物质燃烧所需的三个条件:①物质有可燃性②物质要与空气(氧气)接触③可燃物要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即着火点)
4、分析应用深化理解
接着提出问题:(1)石头能燃烧吗?(2)课桌上的课本为什么不燃烧?
引导学生根据燃烧的条件讨论、分析得出答案。

俗话说“水火不相容”。

事实果真如此吗?我通过视频展播来突破这一节课的难点:
边实验边引导学生思考:(1)实验1中热水里的白磷为什么不燃烧?(2)实验2中水火为什么可以相容?
学生讨论分析得出结论:燃烧的三个条件同时具备,燃烧才能发生。

最后,我用大屏幕形象地表示燃烧与三个条件的关系图:
5、归纳小结
让学生说说学习“燃烧”的知识后的感受和体会,教师从中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和认识的不足,便于及时纠正。

6、随堂反馈
(1)课本P89“联想与启示”中的四种物质你用什么方法去点燃?为什么它们点燃的方法不同?
(2)思考:为什么课本P89页“观察与思考”中的手绢烧不坏?观看视频。

7、知识的拓展
请同学们课后调查各种燃烧情形和所采取的灭火方法。

七、教学评价
本课题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从两方面入手,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并重。

在注重对科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评价的同时,也要重视学生在活动中对科学探究过程与方法的体验和学习态度、情感及价值观的发展进行评价,强化评价的诊断和发展功能。

活动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各占50分。

八、教学反思
从总体上看,我认为本课基本上达到了新课程标准要求的预期目标,即:把各种生活资源通过视频、课件等展示出来,挖掘教材,发展教材,根据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人类文化背景下构建知识体系,在实践中促进学生发展,课堂活而有序,活而有效,教师起着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

学生在此过程中,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主动建构知识。

经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深刻体会到,学生的求知需要是教师的突破口,生活的实际内容是科学知识的切入口,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学生的需求,才能使课堂教学真正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

九、板书设计
课题1燃烧与灭火
1、燃烧: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
2、燃烧的条件
(1)物质具有可燃性
(2)可燃物要与空气(或氧气)接触
燃烧
(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