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环境生态修复实例

环境生态修复实例


• 作为首都的西部屏障,如何治理废弃煤矿、采石 场以及河道荒滩,以遏制风蚀危害,防治水土流 失,实施生态修复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该项 目于2005年开始进行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试验 示范,为改善生态环境,营造“空气清新、环境 优美、生态良好、人居和谐”的“新北京”,承 办“绿色奥运”作了有益的探讨。

林菌模式——林菌间作 通过生态修复的科技带动力量,实现了退化生态系统的良性演替,但如 果要继续加快生态涵养的发展速度,还需要对当地生态系统的土壤质量进行 提升。通过“林菌间作”模式实现了生态涵养的快速发展。 选择郁闭度、湿度良好的林地,充分利用林下特有的气候、温度和湿度 ,在约100亩范围内的野生林地里种蘑菇,以提高菌种的品质,这种“林菌间 作”的模式,既能在短期内带来经济收益,还能巧借菌棒中的养分、水分为林 木提供养料,从而促进自然林地向成熟的森林生态系统演替,一举两增收。 年产蘑菇5000公斤,按每公斤10元利润计,年销售收入为5万,并使原有贫 瘠的土壤,肥力得到较大提升,为进一步生态涵养发展奠定物质基础。 据了解,今后,门头沟将紧密结合生态修复产业化涵养发展路径,进一 步对沟域进行充分利用和开发,以沟域经济为平台,大力发展生态产业,根 据生态系统中能流、物流、信息流以及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等理论,构建“多 维立体”型沟域经济,结合不同地区特点,引进适用于不同沟域、具有明确特 色的农林(养)复合系统模式,由生态修复工程实践向生态经济全面涵养发 展方向延伸拓展,实现以生态修复涵养当地生态系统、以生态经济发展促进 生态修复的可持续推进。
堆放在山坡和沟道的大量煤矸石和采石弃渣,为泥 石流和山洪的爆发提供了大量的物质条件,极易 产生泥石流,给人们生命和财产构成很大的威胁; 另一方面,光岩裸地散布于区内主要景点和交通 要道沿线,形成山体之中的斑秃,影响了区内的 景观效果,给旅游业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多年 无序开采,使得山体伤痕累累,远远望去就像人 头上长的“牛皮癣”一样,让人心痛。
修复前后
Thank you内容
门头沟区内矿藏 丰富,其中以煤、 石灰石储量大、 分布广,并有近 700年的开采历 史。
经调查,截止到 2004年底区内废 弃矿山133个,总 占地面积866.65 公顷,弃渣总量 144190立方米。
这些矿山企业大都分 布在108、109国道两 侧和名胜风景区沿线, 大量煤矸石山和采石 弃渣由于无人管理, 天长日久经过风吹日 晒雨淋,风化分解, 形成沙土,大风吹过, 扬尘四起,不仅影响 人们的生产生活,而 且造成了严重的生态 环境问题;
“满目疮痍皆不见,生机盎然遍青山。”如今 ,门头沟区经过生态修复后,许多裸露山 体已经长出植被;原来干涸河面碧波荡漾 、两岸葱绿。蓝天碧野,山青水秀,生态 恶化的势头得到初步遏制。
林药模式——美丽的金银花 金银花对于生态修复与生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已在 门头沟区生态修复一期、二期项目中有很好的种植,其根 系发达、抗旱、枝条多,叶面密度大,抗风沙、适应性强, 山区栽植具有保持水土、改良土壤的作用,同时金银花作 为常用的中药材,被誉为天然广谱抗菌素,并且由于金银 花藤绿意浓郁、金银花清香扑鼻,还是极具开发价值的风 景园林绿化植物,对美化环境,推动旅游景点建设具有重 要作用。在煤矿废弃地种植6000平方米的金银花,种植 金银花的密度为5株/m2,共计3万株。金银花一般种植后 第二年即可开花见效,第三年即可进入盛花期,每亩金银 花密植园可采摘干品金银花200公斤,按目前价格30〜40 元/公斤,生产成本按10〜15元/公斤计算,每亩地年可获 利2500〜3000元左右,是种植地瓜、玉米等一般作物的3 〜5倍,创造出可观的经济效益。
• 门头沟区自2005年实施生态修复起,在北京市科委的支持下先后开展 了生态修复一期项目“门头沟区生态修复总体规划与科技示范工程”与 生态修复二期项目“门头沟区生态修复技术集成与产业化支撑体系建设 ”,5年来修复成果得到了国际国内多方面的肯定,成果包括6大示范工 程、13项理论研究等。为巩固生态修复成果、实现沟域生态可持续、 跨越式发展,大力发展生态产业,通过生态产业为生态修复营造自我 造血能力,以获得沟域生态涵养发展的自我支撑能力。为合理利用现 有自然资源、生物资源和农产品资源,通过示范推广林药、林菌模式 发展生态产业,有效提高了煤窝沟域为代表的沟域生态经济核心竞争 力。目前门头沟区已成为全国首个集生态修复技术研发、生态建设管 理和生态产业培育为一体的示范基地,取得较好的示范效果,在促进 沟域经济发展、推进门头沟区生态经济转型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