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写游记》教学设计

《学写游记》教学设计

学写游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学习抓住景物或游览场所的特点,审美欣赏,生动描绘。

2. 学会以游踪为线索,按合理顺序安排结构,突出重点,详略得当。

3. 有自己的感受,把情、理渗透到景物的描绘刻画之中。

教学重点:学会以游踪为线索,按合理顺序安排结构,突出重点,详略得当。

教学难点:把情、理渗透到景物的描绘刻画之中。

一、导入第五单元我们学习了《壶口瀑布》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登勃朗峰》 《一滴水经过 丽江》。

《壶口瀑布》:叙述雨季和枯水季节两次游览壶口瀑布,详写第二次观赏,为其磅礴、 雄壮虽震撼,由物及人,借物抒情,赞美中华民族压而不弯、勇往直前的精神。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叙述跟着摄制组在各拉丹冬两天一夜的经历, 详细描绘冰塔 林美不胜收的奇异景观给“我”带来的震撼,表达对自然神奇的伟力的赞叹。

《登勃朗峰》 :记叙与友人登勃朗峰上山和下山的经历, 描绘了上山途中美不胜收的奇 景及下山所遇的奇人奇事,既抒发对勃朗峰的喜爱,也表达积极、乐观、率真的生活态度。

《一滴水经过丽江》:以一滴水的口吻,用第一人称,描述了一滴水游历丽江的经过, 着重描绘丽江古城的风景美、建筑美及民俗美,表达对丽江古城的热爱。

从文体特点上看,本组课文都是通过记述游览见闻,描摹山水风光,吟咏人文胜迹,抒 发情思,像这类记述游览经历的文章,我们称之为“游记”。

屏显:《学写游记》 比较四篇课文,我们发现,它们在内容上都具备三个要素: 即作者的游踪; 即作者在游历中目睹的风貌,包括自然景物、人文景观、风土人情、社会生活即作者由所见所闻而引发的所思所想。

一般说来,所至是游记的骨骼,所见是血肉,所感是灵魂。

无骨不立,无肉不丰,无魂不活,三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一篇完整的游记。

游记根据侧重点不同,又可以分为很多种,以记录行程为主的是记叙型游记,像《一滴 水经过丽江》 ;以抒发感情为主的是抒情型游记, 如《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以描绘景物、 景观为主的是写景型游记,如《壶口瀑布》;通过游记来说明一个道理的,是说理型游记。

游记的内容非常广泛,举凡山川景物、名胜古迹、风土人情、社会生活及人文传说,都 可以成为游记的题材。

古人提倡“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是因为读书学习需要不断地在实际历练中形成能力, 并增加见识,开阔视野, 不断刺激读书学习的欲望。

行路中, 会让你真切地感受到自然的神 奇,生命的美丽,生活的美好,清醒地认识到“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在与人的交往中感 受到缘分的奇妙⋯⋯可以说, “行路”是对学习最好的检验、发展与促进。

近年来,随着生 活水平的提高, 外出旅游逐渐成为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

城市的繁华、 乡村的秀美、名胜古 迹的魅力⋯⋯都会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诸多的启迪。

如果能把这些印象变成文字, 写成游记,那是很有意义的事。

因此,游历,就逐渐成为作文素材的一个重要来源。

学写游 记,既是培养作文能力的需要,语文学习的需要,也是时代发展使然。

二、游记的特点和一般写法1.游记与写景散文的区别游记和写景抒情散文都要抓住景物特点写景抒情,但二者在写法上有着明显的不同。

还记得我们学习过的 《紫藤萝瀑布》 吗?这就是一篇典型的托物言志、 借物抒情的写景 散文。

作者被一树蓬勃怒放的紫藤萝花的美所震撼,因而细细打量,引发联想,由物及人, 表达对生命的感悟。

我们本学期学习的《安塞腰鼓》也是一篇有名写景抒情散文。

作者描写 一场安塞腰鼓表演的盛大表演:气势雄浑、响声震天、搏击心灵、舞姿奇丽、鼓点激昂,赞 美其强健的舞姿,激越的响声,震撼人心的力量。

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游记,顾名思义,指记述游览经历的文章。

“游”,是游历;“记”,是“记叙”。

是 对旅行进行记录1.所至,2.所见, 等;的一种文体,现在也多指记录游览经历的文章。

写景只是游记“所见” 的一个内容,“所见”还包括人文风情、历史沿革、旅途见闻、神话传说等。

此外,游记的内容还需具备“所至”与“所感”。

写景散文以描绘景物为主,描绘景物是主要内容,是写作重点。

或融情于景,或借景抒情。

景为情设,情因景生。

游记的取材范围极广,可以描绘名山大川的秀丽瑰奇,可以记录风土人情的有趣,可以反映一人一家的日常生活面貌,也可以记下一国家的重大事件⋯⋯并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游记,叙述多于描写。

写景散文多是在描绘景物的同时抒发感情,虽大至河流山川,但可小至一草一木,描写多于记叙。

2.游记的写作方法(1)围绕中心,详略得当。

游记,离不开“游”,写作的素材来源于真实的游览见闻。

游览,时间跨度大,景物众多,见闻丰富多彩,感受纷繁,凡是游览中见到的社会生活、风土人情、山川景物、名胜古迹以及听到的神话传说等,都可以作为游记的材料。

因此,写作时必须先确立一个中心,根据所确立的中心,对游览见闻进行取舍,考虑详略。

如何确立一篇游记的中心呢?要看自己最深的感受是什么,获得的最大的启迪是什么,产生最深的感悟是什么。

从写作的目的上说,游记无外乎以新鲜的景物、以有趣的见闻吸引人,以美感染人,以独有的感受打动人、启迪人。

像《壶口瀑布》,作者极力表现壶口瀑布阳刚之美、刚柔相济,所彰显的压而不弯、勇往直前、无坚不摧、无往不胜的民族精神,就能感染人、打动人、启迪人,振奋我们精气神。

一般说来,一篇游记,描写见闻和抒发感受是重点,是主要体现中心的内容,需叙详写,浓墨重彩地写,但交代游踪虽是必须的,却应该略写。

(2)材料新颖,感受深刻。

游记要选择新颖有趣的内容,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

就是同一景物,观赏的角度不同,所获得的美感也不尽相同。

名山大川,名胜古迹,千百年来,游者众多。

该有多少人写成美文,流传后世。

凡得以流传的,肯定不会雷同,一定有独到之处,定然是新颖有趣的。

游览,要带着温情、爱心、审美之心,去审视四时之景、朝暮之景、阴晴之景的妙处和情趣,洞察自然风景与人文风情的价值和意蕴,带着一双慧眼去观察生活,捕捉生活和自然的美,感受美妙的时光,抒发独特的体验。

因此,游记首选有个性的风景、有地方特色的风情,以及独特的人文资料。

如《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所描绘的冰塔林。

是不是只有名山大川、名胜古迹,才能成为游记的素材呢?非也。

只要是游历,只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处处是风景,时时有风景。

有一种说法,熟悉的地方无风景。

这是一种错觉。

熟悉的地方,带着审美的眼光欣赏,用心欣赏,同样风光无限。

游记,离不开写景。

写景,是“所见”的一个主要内容。

从某种意义上说,旅游,就是看风景。

一个景区,总是由若干景点构成的。

即或是较单一的古迹,也不是孤立的存在,总是和周围的风景和谐一体的。

大理有个蝴蝶泉,蝴蝶泉背靠山脊,山脊上有个观景亭。

站在观景亭上,可以远眺苍山洱海。

泉下,是蝴蝶泉公园。

园内有湖,有蝴蝶博物馆。

园内,植物葳蕤,林木苍苍,鸟儿啼鸣,松鼠众多。

还有亭台楼阁等。

山、泉、湖、馆,动植物,构成一幅完美的风景图。

写游记,要学会从众多的景物中选取最能代表总体特征的一个或几个“点” ,展开,具体、详细的描绘,多角度立体的描绘,生动的描绘。

由点及面,点面结合。

突出“独有”和“难忘”。

如《壶口瀑布》,着力表现瀑布浊浪奔腾、前呼后拥、一往无前的夺人气势,读来令人震撼。

写游记,不能单纯的写景,只有融入自己的感情,写出的景物才有灵气。

要学会由景及情,由景触情,把情感融注到字里行间。

正如古人倡导的“有我之景”,即要求一切景语皆情语,物中有我,景中见情。

如《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写冰塔林,作者就融入了主观感情,表现了人在自然奇景面前的渺小,表达景物给自己的震撼以及对自然神奇伟力的赞美。

游记中,可以把游览地的历史、名胜、人情、习俗、文物、特产以及民间传说、文人诗句等,加以融会贯通,穿插引用,多层次、多侧面地烘托景物,使画面显得充实饱满,富有情趣和艺术魅力。

(3)紧扣游踪,疏密有致。

游览所见多而杂,写进文章要使其清晰而不杂乱,通常采用移步换景法。

所谓移步换景,即以游踪的变化发展为线索,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地点的转换,完整有序地写出游览过程。

运用移步换景,要注意两点:一是游踪要清晰,要把立足点的变化交代清楚,这样才能使读者抓住游踪,从而领悟文章的旨趣。

像《壶口瀑布》描述枯水季节观赏壶口瀑布,立足点在“脚下的石”。

二是立足点的变化与景物的变化必须一致,即边走边看,边看边想,边想边记,有条不紊地把观察的景物描绘出来。

如《登勃朗峰》:无论是立足点的变化,还是游历路线,都交代得清清楚楚。

此外,还可以按自己独特的体验,先概括后具体,进行分类描摹。

(4)线索明晰,特点鲜明。

写好一篇游记,还要注意处理好三个“一”。

即一条线索,一个主体,一片美景。

一条线索:游记中,最常见的线索是游踪,也有以景物的组织关系、方位关系来作为线索的。

①以地点变换为线索组织材料。

对于建筑物、登山、逛公园一类观赏游历对象,往往采用这种线索。

一是定点观察:如站在公园的一角,对公园进行由远及近的观察。

或是站在高处,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俯瞰景物。

二是移动观察:即随着脚步的移动变换位置,一处一处的观察。

三是定点观察与动点观察相结合,以动点观察为经,定点观察为纬。

②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组织材料。

即将所看到的景物由先而后的记下来。

如《老山界》。

由于这类文章是以时间为序的,因此时间推移、景点转换时,一定要将时间交代清楚,以明示文章的条理性和连贯性。

③以作者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材料。

如《小石潭记》的线索:由喜而乐,由乐而忧。

一个主体:主体指做这件事的个人或集体。

游记,自然也有游玩的主体,更离不开“我” ——作者。

所至、所见、所感,都是“我”的。

有“我”,这是游记与写景散文最大的不同点之一。

写景散文可以是“无我之境”,但游记一定要是“有我之境”。

游记,要通过“我” 的游历,写出“我”独到的发现,产生的联想,引发的感受和思考感悟。

一片美景:游记中,“我”是主体,景是客体。

写景,是游记内容的一个必要且重要的组成部分,要写出景物独有的美。

①写出景物的特点。

选取自己印象最深的或是最有特色的景物,进行具体、细致、生动的描绘。

对景物重点,要工笔细描。

要聚焦细节,运用联想,调动多种感官,采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多角度地刻画,突出景物特点,活化画面。

②安排恰当的顺序,立体地呈现美景。

可依据观察角度:整体——局部——细部,或先概括,后具体;也可由远及近,自上而下;也可先主要后次要;还可先山后水。

等等。

用得较多的是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

③运用多种写法。

如点面结合;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虚实结合;动静结合。

④要写出对景物独有的感受。

游记写作中,一定要去捕捉那些撼动我们心灵的东西,捕捉那些刹那间产生的思想的火花的东西,只有这样才能写出有特色的文章。

游记的写法多种多样,不拘一格,但一定要具备“游”的记录,没有“游”,也就不会有“游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