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民族主义案例

民族主义案例

民族主义案例——马来亚印度人独立运动
马来亚是马来西亚独立前的称呼。

一、早期马来亚印度人的社会状况
我认为有必要先讲一下当时西亚的社会背景。

总的来说,他们他们社会分化严重。

具体来讲,
1、早期进入马来亚的印度移民不是由单一的群体构成的。

群体众多。

2、种姓制度是印度移居民区别于其他移民的一个很明显的特征。

印度人移民到马来亚后,将种姓制度也移植于居住地。

因为这种种姓制度使得泰米尔劳工和来自印度北方移民之间疏远和隔离。

因为这两点原因,造成他们缺乏一种政治上同心协力和种族团结的强烈传统,印度移民缺乏独立自主的族群领导。

因此,早期马来亚印度人社会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其对英国殖民统治的从属,使他们政治上处于弱势地位,更使他们处于受压迫,受剥削的地位。

二、早期马来亚印度人的经济状况
种植园主们为了谋求最大的利润,许多雇主都在实行“让工人们尽可能低成本的工作,尽可能的压榨工人,尽可能让他们持续不断地工作,必要时不惜动用武力”的原则。

他们待遇低下,工作艰辛,生活条件恶劣,再加上疾病瘟疫的折磨,马来亚印度劳工的死亡率非常高。

在政治上,殖民者在马来亚实行“分而治之”的政策,更加使得马来亚印度人受到不公正的待遇,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从而开始激起了他们的民族主义意识。

三、马来亚印度人的民族主义的兴起和独立运动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亚洲兴起了争取民族独立与解放的民族主义运动。

这场运动给马来亚印度人带来了积极影响,他们在政治上开始觉悟。

印度在1905到1908年爆发的反英运动中更进一步唤起了印度人民。

他们团结一致,为了争取国家的独立,共同应对英殖民统治。

一些政治领袖和社会活动家也积极动员印度移民起来抗争。

在这次民族主义意识的推动下,1904年,怡保印度人协会建立。

到20年代,印度人协会已经在马来亚的主要城镇普遍建立。

但因他们内部差异明显,很难做到完全团结在一起,但他们为了独立,后又进行一系列努力。

在二战初期和日据时期前,马来亚印度人的民族主义最终被释放出来。

其标志事件是巴生种植园印度劳工大罢工。

这是他们在民族主义的推动下,为了独立而做出的尝试。

虽然,这是一场无果而终的民族解放运动,也是一场失败的民族主义运动。

但我们也要强调这场运动还是具有一定正义性和民族性的。

它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马来亚印度人,给他们营造了一个暂时的避风港。

更重要的是,它也进一步增强了马来亚印度人政治上团结合作的意识,为日后的独立做出良好的基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