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目的为实现我公司环境管理目标,清除事故隐患,实现人、物、场所在时间上和空间上优化组合,达到良好工作环境,提高劳动效率之目的,满足相关法律法规和其它要求,确保我公司环境管理处于受控状态。
2 范围适用于我公司一体化管理体系所覆盖的工程、车间及产品提供过程中所涉及的环境、设施和人员的控制和管理。
3 定义下列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 持续改进continual improvement:强化环境管理体系的过程,目的是根据组织的环境方针,以管理循环(PDCA)实现对整体环境表现(行为)的改进。
3.2 环境因素environmental aspect:一个组织的活动、产品或服务中能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要素。
3.3 环境影响environmental impact:全部或部分地由组织的活动、产品或服务给环境造成的任何有害或有益的变化。
3.4 环境目标environmental objective:组织依据其环境方针规定自己所要实现的总体环境目的,如可行应予以量化。
3.5 环境表现(行为)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组织基于其环境方针、目标和指标,对它的环境因素进行控制所取得的可测量的环境管理体系结果。
3.6 环境指标enviromental target:直接来自环境目标,或为实现环境目标所需规定并满足的具体的环境表现(行为)要求,它们可适用于组织或其公司部,如可行应予以量化。
4 职责4.1 公司生产运营部是本程序制定、修订和实施的归口管理部门,品质部为本程序的监督、考核部门,其它相关部门为本程序的协管部门。
4.2 公司动力设备部、供应配套部负责与工具、设备有关重要环境因素的控制和管理;负责施工生产技术、消防、安全有关重要环境因素的控制和管理。
4.3 人力资源部负责与公司机关办公区域、办公设施、基础设施有关重要环境因素的控制和管理;负责我公司生产活动中职业病危害部位的环境监视和测量。
4.4 生产运营部、品质部负责所辖生产工具、物料、设备、办公区域环境因素识别、维护、控制措施和验收。
5 运作过程5.1流程图(见附录)5.2 行政部是安全的核心组织,要定期组织对全公司员工进行安全政策宣传教育活动。
安全工作的内容是:5.2.1 大力开展劳动保护工作。
5.2.2 建立与贯彻安全生产责任制,消防安全制度。
5.2.3 定期组织安全生产教育。
5.2.4 设置不安全因素控制点。
5.2.5 进行全面的安全生产检查工作与工伤事故的调查处理。
5.3 文明生产5.3.1 生产过程安排合理,物品的堆放、存储、装运有条理,工序间流转记录准确,有严明的工作纪律、工艺规范。
5.3.2 技术、安全、质量、教育标准化,人、机、物布置合理,无多余杂物,设备安全运行,整洁完好,工作场地布局合理,工作环境自然条件良好,量具、测仪存放整洁。
5.4 各部门首先要调查现况,再设置目视管理(即看板管理)来缩短管理距离,增加管理透明度,实行自我管理,养成管理主体意识。
5.5 生产各部负责对工艺设备和加工方法进行分析,确定工艺路线和搬运路线,对不同状态物品挂相应标识牌,以引导确认之作用。
5.6 行政部制订《工作环境因素评量表》(见附录2),定期对各部进行“7S”运动、安全政策宣传教育活动,并运用《“7S”检查评分表》(见附录3)对作业现场进行考评。
5.7 工作环境设计与实施5.7.1各部对现有工作场地进行合理规划,通过“7S”作业使生产现场标准化。
5.7.2 各部组按“7S”、《目视、定置管理实施标准》要求,通过科学的整理整顿使现场人、机、物三者结合状态达到最佳程度。
5.7.3 各部组按产品特性的要求对产品所涉及的工作环境(如温度、湿度、卫生及通风情况等)进行有效管理。
5.8 组织验收考评成立检查小组,检查小组每月按“7S检查评分表”、“工作环境因素评量表”对各部门进行评比。
5.9 质量记录6 控制措施与方法6.1 风险控制6.1.1动力设备部、生产经营部对已识别的重要环境因素要采取适宜的方式使其风险控制在允许的范围,并使重要环境因素的环境影响尽量减小或降低,紧急情况下依照《应急准备与响应控制程序》执行。
a 制定控制目标与指标管理方案;b 制定控制措施;c 广泛宣传教育;d 配置和满足相关资源;e 制定应急预案;f 进行连续监控。
5.1.2在编制设备施工、设计、施工技术措施时,应充分考虑环境、生产等因素,以便从技术措施、方案上消除或降低环境风险,确保目标和指标的实现。
6.2重要环境因素控制6.2.1 废气控制a 生产现场应严格遵守安全生产操作规程,对于有挥发并能造成大气污染的物、料应密封,减少挥发,将废气排放量控制在最小。
b 禁止在生产车间员工集中区域放置其他可能产生有毒有害烟尘和恶臭气味的废弃物。
c 动力设备部应在生产车间或物料存放区域保证消防、通风设施齐全,保障生产安全及废气得排放。
d 工程设备应定期保养、加强维护控制污染。
生产现场通道、工作场所、设备要保持清洁、整齐,具体执行《生产运营部车间管理制度》。
6.2.2 噪声控制a 生产设备所产生的噪声应进行控制,并进行隔音,降噪处理,噪声对作业人员和周边办公区域的影响要满足噪声指标要求。
b 动力设备部在编制工作环境管理方案时,要制定具体的噪声控制措施,并落实到人,对可能产生噪声的岗位人员进行操作培训和劳保用品使用指导。
c 对于与各种噪声有关的过程,作业人员必须按照相关规定作业,高噪声的工序应分区段施工,减少噪声排放时间和频次。
d 尽量采用先进的施工工艺,以降低或消除噪声影响。
必要时应设置防噪声设施。
6.2.3 固体废弃物的控制a 生产现场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品、次品等材料,应进行物料分类,并按指定地点存放。
b 对生产废弃物,应指定专人管理,外运过程中要确保不散、不混装,运出现场前应覆盖,不得出现遗洒。
c 对于危险、有毒、有害废弃物的处理运输,必须执行国家的相关法规,利用密闭容器装存,防止二次污染。
d 对办公、生活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要按照有害、可回收利用、不可回收利用分类存放并进行标识。
e 固体废弃物的处理—可利用回收的废弃物如:复印、打印的废纸做草稿纸二次利用。
—日光灯管、墨盒、硒鼓等交地方环保机构指定地点回收。
—对危险、有毒、有害的废弃物应按照《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进行处理。
—生活垃圾有专人管理,各种物品的包装应分类回收.6.2.4 危险化学品的控制a 危险化学品的采购、运输、存储、使用依照《危险化学品管理条例》等有关规定执行。
b 危险化学品应设专库、专用场地分类单独存放, 严禁与一般物资混放,并有专人保管,定期进行检查,危险化学品仓库与办公、生活区域的距离必须符合国家标准或者国家有关规定。
c 危险品使用应按照《化学品、易燃、易爆危险品控制程序》或产品使用说明执行,配备必要的安全防护用具,采取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
相关管理部门应对危险化学品的使用进行必要的监控。
6.2.5 放射性物体(源)的控制a放射物体(源) 要有鲜明、醒目的国际通用标签。
b放射物体(源)的使用、存储场所必须设置防护和警戒设施,划定警戒区域。
c定期对放射工作场所及其周围环境进行放射防护检测和检查。
d对于放射性废物,应按照国家有关放射性废物的管理规定处理。
6.2.6 能源降耗的控制a 公司所有员工应增强节约能源资源的意识,公司所有相关部门应制定节约能源资源的措施,减少能源消耗。
b节水控制供水实施应处于最佳工作状态,管线中发生破裂或渗漏,应及时抢修或报告有关部门抢修。
c节电控制—生产用电应严格遵守电力管理法,树立安全第一,高效、低耗的原则,保证正常生产,节约能源。
—生活/办公区用电,做到人走灯灭,及时关掉不用的电器设器设备,粘贴节约用电标志牌。
6.3 对重要相关方施加影响,工程公司各部门、分公司(公司)、项目部应及时按工程公司的相关要求通报给各类供方,签订相应的合同和协议。
进行监视和测量、并及时进行信息沟通与传递,以促进工程公司的重要相关方提升其环保意识,遵守法律、法规;6.4 对涉及环境运行控制的各级管理、技术、操作人员,根据岗位的需要,应进行环境意识、知识、技能的培训,具体按《人力资源控制程序》执行。
6.5 检测控制6.5.1对环境管理运行控制活动应定期进行监视和测量,具体按《过程/产品的监视和测量程序》执行。
6.5.2配置粉尘、噪音、污水等环境因素检测设备,由公司劳动环境检测中心负责进行检测,被检测单位保留完整检测记录,并报公司安全监督管理部一份备案。
6.6事故(事件)处理6.6.1当发生环境污染事故(事件)时,发生单位应立即采取自救措施,控制事态发展,立即启动相应的应急救援预案,并及时上报分公司、工程公司。
当后果不可预测时,同时报告当地政府有关部门,请求予以救援。
6.6.2 一般轻微环境污染事故,由分公司(项目)或接受当地有关部门进行调查处理,报工程公司备案。
事故单位应从中吸取教训,积极落实整改措施。
6.6.3严重环境污染事故(事件)的调查处理按《事故、事件调查处理程序》执行。
7 相关文件7.1《环境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7.2《文件控制程序》7.3《记录控制程序》7.4《应急救援预案控制程序》7.5《管理评审控制程序》7.6《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控制程序》7.7《环境因素辨识、影响评价与控制程序》7.8《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控制程序》7.9《过程/产品的监视和测量程序》7.10《事故、事件调查与处理程序》8 记录8.1 重要环境因素控制措施8.2 环境因素检测记录8.3 工作环境因素评量表8.4 “7S”检查评分表9 附录9.1 工作环境控制流程图工作环境控制流程图9.2 工作环境因素评量表测评人员:复核:9.3 “7S”检查评分表得分说明:好(5分);一般(3分);较差(2分);没做(0分)检查人员: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