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艺论文陶艺论文终于在大三人品大爆发,选上了陶艺课,大二被刷大一被刷,好不容易终于选上了这门课程。
选择这门课程的时候大家都抱着被刷的心态小心翼翼每天看着电脑选课,预选,正选,到最后的尘埃落定,这当中的喜悦之情无法言喻。
何况在我们这个小小的四人寝室里,其余三都在大二时候就修过这门课程,每天回来就向我汇报战绩,摔泥揉泥手多酸,拉坯怎么都不成型,修坯时候容易倒露,一不小心就不能进窑,小心翼翼捧着她们的心肝宝贝给我讲着制作的艰难历程。
从此我对这门课程的向往不言而喻。
陶瓷在我心目中烙下了光辉的形象!!陶瓷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有明清的紫砂,元代的青花,宋官窑瓷器,盛唐的三彩,汉魏的陶俑,还有壮观的秦兵马俑……这多姿多彩的陶瓷,不仅帮助着人们的生活,更承载着古老的华夏文化。
陶瓷是人类最先发明的器物之一,也与人类有着最亲密的关系。
采用最为人类熟知的土壤为原料,经过最原始的烈火烧制,就能初步的复制出陶瓷的诞生之路。
土、水、木、火,最原始的五行变化,就产生了最质朴的陶瓷艺术。
当你用赤裸的双手,触摸到哺育我们成长的土壤,感受那湿润的泥土散发的原始气息,你便立刻跳出了世俗飞牢笼,回归到了最原始的泥土的怀抱。
至纯至真的思想,至简至亲的感受,这便是无法割舍的陶瓷艺术的魅力。
五千年的灿烂文化,让陶瓷艺术发展出许多特色,看那唐三彩色彩斑斓,看那越窑瓷素面朝天,看那青花瓷典雅宁静,这些传统陶瓷的代表作品,无一不是制作精美,手艺精湛,展现着传统艺术的极高水平。
我们的祖先从遥远的古代起就一直劳动、生息、繁衍在中华辽阔的疆土上,经过了千百万年的劳动,创造了悠久的文明和持续不断的光辉历史。
陶产生于原始社会时期,更确切的说,是我们祖先在物质产品的加工和劳动过程中产生的。
随着原始农业、牧业的出现,定居和村落的产生,发明了制陶技术,制陶技术的发明是为了生活的实际需要。
比如人类以前多是依水而居,有河流的地方就有人类的足迹,但是由于洪灾的缘故,人们不得不把家安置在更远的地方,这样便促使人考虑运输水的问题,储存水的问题,于是出现了简单的容器。
这种容器的产生原本就是为了生活实际的需要,使用是最根本的目的,即便后来彩陶的出现,也是在服务实用功能的前提下进行的简单装饰,换句话说,审美学都是服从于功能的,功能第一性,审美学第二性。
秦汉时期是陶瓷史上的重要阶段,随着人们日常生活需要的不断扩大,陶器的应用范围也变的越来越广,种类繁多。
由于盛行厚葬之风,陶俑和各种陶制明器的生产非常兴旺。
一直以来,不管是日用器皿还是陶俑陶马,都是为了使用而制作的,日用器皿是日常生活用具,在实用的前提下再进行装饰,陶俑陶马也不例外,都是为了陪葬而做,就是说也是为了使用而做的。
上课时候老师为我们介绍了许多陶艺的东西,从起始到发展,从原始彩陶到俑到唐三彩等等,其中我最感兴趣的就是俑。
俑的使用是为了使死者能在冥世继续如生前一样生活,所以俑真实负载了古代社会的各种信息,对研究古代的舆服制度、军阵排布、生活方式乃至中西文化交流皆有重要的意义。
而且中国古俑在其盛行的从东周至宋代的约1500年中,弥补了同时期地面雕塑在种类及完整性上的重大缺憾,为我们勾勒出古代雕塑艺术发展的脉络以及历代审美习尚变迁的轨迹,成为了解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史不可或缺的珍贵实物资料。
俑的出现原因:1 事死如事生的殉葬制度2 由于战乱,社会有小人口的降低,当时活人殉葬告急,俑应运而生。
这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但并不是出于一个高尚的出发点。
我也觉得是这样的,一个社会进步了会更加关注人文,俑这个时候出现了代替了活人殉葬的制度,但是它的最终目的还是殉葬,当今世界上最著名的陶俑是秦始皇兵马俑,也被被誉为世界地八大奇迹。
兵马俑(Terracotta Army; Terra-cotta Figures; soldier and horse figures)是古代墓葬雕塑的一个类别。
古代实行人殉,奴隶是奴隶主生前的附属品,奴隶主死后奴隶要为奴隶主陪葬,是殉葬品。
兵马俑即制成兵马(战车、战马、士兵)形状的殉葬品。
兵马俑多用陶冶烧制的方法制成,先用陶模作出初胎,再覆盖一层细泥进行加工刻划加彩,有的先烧后接,有的先接再烧。
其实当年的兵马俑各个都有鲜艳和谐的彩绘。
我们发掘过程中发现有的陶俑刚出土时局部还保留着鲜艳的颜色,但是出土后由于被氧气氧化,颜色不到十秒钟瞬间消尽,化作白灰。
现在能看到的只是残留的彩绘痕迹。
兵马俑的车兵、步兵、骑兵列成各种阵势。
整体风格浑厚、健壮、洗练。
如果仔细观察,脸型、发型、体态、神韵均有差异:陶马有的双耳竖立,有的张嘴嘶鸣,有的闭嘴静立。
所有这些秦始皇兵马俑都富有感染人的艺术魅力。
兵马俑的特点:1.高度写实2.细致精细3.规模宏伟,阵容严密,形体伟岸,数量巨大4.造型有一定类型化。
秦兵马俑分为1.将军俑2.武士俑3.立射俑4.跪射俑5.成袍俑6.牵马俑7.战马俑秦始皇陵兵马俑秦俑彩绘主要有红、绿、蓝、黄、紫、褐、白、黑八种颜色。
如果再加上深浅浓淡不同的颜色,如朱红、粉红、枣红色、中黄、粉紫、粉绿等,其颜色就不下十几种了。
化验表明这些颜色均为矿物质。
红色由辰砂、铅丹、赭石制成。
绿色为孔雀石,蓝色蔚蓝铜矿,紫色为铅丹与蓝铜矿合成,褐色为褐铁矿,白色为铅白和高岭土,黑色为无定形炭。
这些矿物质都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主要颜料。
秦俑运用了如此丰富的矿物颜料,表明2000多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已能大量生产和广泛使用这些颜料。
这不仅在彩绘艺术史上,而且在世界科技史上都有着重要意义。
秦俑彩绘技术也有许多独到之处。
一般在彩绘之前对陶俑表面先进行处理。
由于陶俑是没有釉的素陶,具有较多的毛细孔,表面不能滑润。
而彩绘则要求毛细孔不易太多,也不能太少,表面不易太滑,也不能太涩。
为了达到这一要求,陶俑在烧造之前表面似用极细的泥均匀涂抹,并加以压光,减少了毛孔,又提高了光洁度,同时在陶俑烧造之后,似进行了化学物理处理。
从陶俑陶片断面观察,也证明了陶俑烧造之前表面曾用细泥涂抹,有的部位不只涂抹一次,陶俑表面还涂有一层薄薄的类似以胶质的物质,表面涂胶减少了陶俑两者紧密地粘接起来,使之彩绘不易脱落。
彩绘技法则是根据不同部位采取不同的方法。
一般陶俑的颜面、手、脚面部分先用一层赭石打底,再绘一层白色,再绘一层粉红色,尽量使色调与人体肤色接近。
而袍、短裤、鞋等处的彩绘则是采取平涂一种颜色,只是在衣袖与袖口、甲片与连甲带之间运用不同的色调作对比,更显示出甲衣的质感。
有些胡须、眼眉的处理,则是用黑色绘成一道道细细的毛发。
总之,彩绘工序复杂,手法多样,着色讲究,充分显示了彩绘的层次和质感,使雕塑与彩绘达到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
其中有些彩绘技法为汉代所继承。
陶俑、陶马彩绘严格模拟实物,但在色调的掌握上以暖色为主,很少使用冷色。
红、蓝、绿等色调的使用,巧妙地表现出秦军威武。
这些都是我从老师的课堂里得知的知识,再通过无限的网络汲取来的有限的资料,亲眼目睹过西安秦兵马俑的壮观景象,陶俑这种东西在我心目中烙下深深的痕迹,很难想象当年其制作之艰难。
那么多的陶俑,那么复杂的工序,需要陶艺技师细心耐心以及精湛的工艺。
带着这些感悟我小心翼翼努力地为我的作品进行创作。
关于陶艺的制作感受:第一次上课时候虽然是深冬天气,地大的校园依然有着绿色的气息,上课的地点就在东区的珠宝楼旁边的陶艺工作室。
老师还在PPT上为我们描绘了路线,叮嘱我们不要走错进了珠宝楼,最好也不要去问珠宝楼的门房,因为已经被投诉很多次,那时候引得大家都发笑,陶艺老师的幽默和风趣真的很少见。
因为我是珠宝学院的学生,所以对地点再熟悉不过,一下子就找到了!来到陶艺工作室,看着墙上的琳琅满目的壁画,各式各样的工具,更感觉不到陶艺与生活的距离。
感叹自己没能在大二学习这门课程的同时,也对同宿舍三个舍友充满了羡慕。
现在陶艺在学校中的影响如何,虽然也曾想象过它的火热,但看到架子上贴的十来个班级才发觉它有多么的受大众喜爱。
陶艺课程上,从选课就可以看出它的火热程度,每次点进去都是超标了的人数,可是还是有很多人拼命想选,这个只能拼人品了,不好的一下子就被刷下来了。
不仅每次上课时学生满堂,而且在下课的时候学生都不愿意离去,总是希望老师再多讲一下,以至于老师往外面赶才行。
在平时里,学生们不仅喜欢这门课程,更喜欢亲手制作陶艺品,我的舍友都制作了很多优秀的作品。
从她们手中拿到的小陶器都是那么可爱,虽然抽象形态和很多力不从心的地方,可是看得出来她们拿着自己制作的东西那种喜悦,这个更加激发了我的学习创作热情。
按照老师的说法,制陶其实是很“复杂”的过程。
从拉胚到烧制成型,每一个过程都需要专门的训练和长期的练习,而制作的过程不仅时间长,而且有很大的几率失败。
而现在社会中,人们都忙于工作,囿于生活,经济的提速让人们生活也在提速,很少有慢下来的时间和机会。
完全相反的生活状态,一旦接触到陶艺,却马上沉迷其中,对每一个作品细心的修饰,妆点。
这种意料外的态度改变,让陶艺充满了魅力。
老师说在制作过程中,最大的感受就是宁静,整个人都变得宁静了下来,似乎远离了生活中的琐碎。
所以我带着这种安然淡定的心情就开始了我的陶艺之旅。
第一步是揉泥粘土是制作陶艺的原料,没有好的粘土,再高明的陶艺家也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
人们对泥土并不陌生,它在地球的表面以及地壳的深层大量存在,但不是所有的泥土都是好的制陶原料,需要进行选料和练泥等工序。
我们在制作陶艺作品之前,首先需要进行揉泥这道工序。
主要目的是将泥料中残余的气泡以手工搓揉的方法排出,使粘土中的水分进一步均匀,增加粘土的可塑性和柔韧性,并防止烧成过程中产生气泡、变形或开列。
在揉泥过程中,要掌握好粘土的干湿程度,视情况可适量做加水或脱水处理。
揉泥的意义就好像做面点之前要揉面一样。
这一坨就是我人生中第一坨泥,它将在我勤劳的双手下变成一件件作品!第一次上课就是自己捏泥。
自己捏自己想要的形态,很多人都捏笔筒什么的,而且要符合厚度,不能太厚也不能太太薄,因为烧的时候可能会炸掉,会影响老师的生命财产,所以一定要控制好厚度。
所以我做了几个烟灰缸,都是各种形状的。
捏出来的时候特别开心,感觉有个属于自己的成型的东西。
每一个同学都十分用心地按老师的方法在进行创作。
前面的作品就是我第一个陶艺作品,但是还未完成,因为只是初步成型。
无论是黄河流域的彩陶还是泥罗河边的陶罐,从考古发掘出来的实物中我们发现,古代的先民们在制作大型生活用陶时,基本上采用泥条盘筑这种成型方法。
泥条盘筑法是人类最古老的陶艺成型方法之一。
它是用粗细一致的泥条,层层盘叠垒筑,按着渐次增大或减小的规律连接在一起,垒集成所需要的形体。
现代陶艺运用此种成型法,泥条可以自由地弯曲与变化,方便制作一些大型的形体变化较多的自由形态等的形体,为现代陶艺家施展创作才能、抒发情感、表达意念,提供了广阔的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