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不同的分类标准,课程资源可以分成不同的种类,这些种类往往相互交叉、相互渗透。
目前,我们一般是将课程资源分成三部分:一是校内的课程资源,如实验室、图书馆以及各种教学实践基地;二是校外的课程资源,包括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等广泛的社会资源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三是信息化课程资源,如校内信息技术的开发利用、网络技术、远程教育等。
这其中的每一部分都包括人力的资源和物化的资源。
历史学科,由于其独特性质,使得它拥有极为丰富的课程资源,根据较为常用的分类方法,我们可将历史课程资源分为下列几种:
1.历史教材。
教材一直是课程资源的核心,是进行教学的基础。
长期以来,教育界一直存在一个误区,认为历史教材内容就是学科知识。
其实,教材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主动探索新识、提高实践能力、合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历史教材应该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选择对学生知识、能力以及情感、价值观的发展有益的内容,从学生的兴趣和经验出发,展现全面而有特色的历史知识。
目前,中国教育界已经基本达成共识,教材不仅是教师的“教”本,更是学生的“学”本。
在教材的编写中充分体现人文思想、创新精神,是历史教材的改革之路。
在新的教育改革体制下,教材的编写不再为一家所垄断,只要具备条件,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可以编制教材,这有利于思想的创新和教材质量的整体提高。
同样,教材的选择权应该归学校、教师和学生。
他们依据本地区的特点和自身的要求,可以在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下选择适合自己的教材。
这也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一大进步。
教材的编写打破了垄断,同样,教材的采用也不再由上级指示,一切都要从实际出发,由教育主体自由选择教材。
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传统课程资源的教材必须及时地进行改革,以适应时代的需要及教学实际,只有如此,才能使教材散发出新的光芒,真正成为课程资源的核心。
2.学校图书馆。
它是历史课程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人文学科,较好地利用学校图书馆的相关资料无疑给历史课程的教学带来很好的辅助作用。
这些相关资料包括:历史文献、通俗历史读物、历史期刊、历史小说及考古、文学和旅游等方面的读物,这些图书资料能够丰富学生的社会、人文知识,加深他们对历史课程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3.社区历史课程资源。
在充分利用校内历史课程资源的同时,校外、尤其是学生身边社区的课程资源也是我们必须积极发掘的。
这些资源包括:社区的图书馆、资料室以及少年宫中有关历史方面的活动;社区中丰富的历史人力资源,如历史学专家、历史教育学专家、阅历丰富的长者等,他们能够在不同的层次,多角度地为学生提供历史素材和历史见解;家庭中的历史资源,如家谱、不同时代的照片、实物以及长辈对往事的回忆与记录等。
在利用社区历史课程资源时,可以广泛地采取社会调查、小组活动等方式,这样可以在巩固学生历史知识的同时加强其动手、动脑的能力,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4.历史音像资料。
这是一种现代化的课程资源,既包括真实的历史记录片、录音,也包括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
这两者在实际使用上情况是截然不同的。
前者的内容科学可信,真实地展现了某一段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对学生理解和掌握历史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后者是现代人对历史事件、人物的再加工再创作,虽然它们或多或少地能够提供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风貌,具有一定可信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历史理解能力,但使用
要慎重,尤其是娱乐性的历史题材影视作品,往往带有戏说性质,不能作为历史课程资源。
5.历史遗迹和各类博物馆、纪念馆。
中国悠久的历史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迹、遗址,蕴涵丰富历史内容的博物馆、纪念馆以及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这些都能够给学生直观的历史感受,是我们必须开发和利用的历史课程资源。
我们以前在历史教学中对博物馆和纪念馆虽有一定利用,但力度不够。
我们应该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多带学生去参观历史的遗迹、遗址和各类博物馆、纪念馆以及历史悠久的人文景点,将课堂教育的范围扩大化。
在这一点上还可以动员学生家庭的力量,全面地利用这些实物资源。
6.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
随着社会的进步,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历史学习提供了更方便、更快捷和更丰富的信息来源,成为历史课程的新资源。
教师通过电化教育设施,制作历史课件,可以在课堂上展示更多的历史资料,利用多媒体授课,已经成为目前我国教育界积极推广的教学形式之一;通过历史教学软件,可以模拟出几百年、几千年,甚至万年前的社会面貌,使学生更为直接、更为迅速地了解历史、掌握历史,赋予历史课程新的生命;通过网络,学生可以访问世界各地的历史教育网站、历史资料数据库、图书馆、档案馆等,使历史课程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局限于学校,而是朝着更大的空间发展。
当然,对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利用不能走死胡同。
我们要看到,先进的技术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从根本上是不能取代教师地位的。
教学中,我们应该根据实际条件、自身特点采用适当的多媒体。
网络手段,为教学锦上添花,而不能喧宾夺主,更不能一味地追求课件的美观、新奇而忽视其实用性。
另外,我们在积极推广多媒体教学的同时还要反对那些把多媒体教学当摆设以及将教学过程复杂化的情况。
对于那些为了用多媒体而用多媒体,或者为了应付上级教育部门的检查而空设多媒体教室的情况,要予以制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