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础考查1.下列各组词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触目愁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空伫立侯馆梅残B.波上寒烟翠明月楼高休独倚玉簟秋月迷津渡C.拂水飘棉送行色梨花榆火催寒食砌成此恨草薰风暖D.渐别浦萦回回头迢递便数驿雁子回时花自飘零解析:选B。
A项,“侯馆梅残”中的“侯”应为“候”;C项,“拂水飘棉送行色”的“棉”应为“绵”;D项,“雁子回时”的“子”应为“字”。
2.对下列诗句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拂水飘绵送行色..行色:行人出发前的神态、情景或气派B.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趁:趁机C.玉阶空伫立..伫立:久立D.黯乡魂,追旅思..旅思:羁旅之思解析:选B。
B项,“趁”这里意为随着、伴着。
3.下列各句中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B.离恨却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C.君恩如水向东流,得宠忧移失宠愁D.雾失楼台,月迷津渡解析:选D。
A、B、C三项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D项,“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是互文见义。
4.下列对有关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清平乐》借助落梅、鸿雁、春草等意象来直抒胸臆,达到了扣人心弦的艺术效果。
字字写物,句句写景,可是我们却能感受到字字句句都是在写人心。
B.“碧云天,黄叶地。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碧云,黄叶,绿波,翠烟,天、地、山、水,浑然一体,由下及上,由近到远,构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面。
C.《兰陵王》写欲留不得,非去不可,以柳发端,以行为愁,回想落泪,极回环往复之致,具沉郁顿挫的风格。
D.《一剪梅》中作者对“愁”的描写,极其形象,和李煜《相见欢》的“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意境相似,有异曲同工之妙。
解析:选B。
B项,“由下及上”有误,应改为“由上及下”。
二、阅读理解(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5~6题。
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张元幹①梦绕神州路。
怅秋风、连营画角,故宫离黍②。
底事昆仑倾砥柱,九地黄流乱注,聚万落千村狐兔。
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老易悲难诉。
更南浦,送君去。
凉生岸柳催残暑。
耿③斜河,疏星淡月,断云微度。
万里江山知何处?回首对床夜语。
雁不到,书成谁与?目尽青天怀今古,肯儿曹恩怨相尔汝!举大白④,听《金缕》。
【注】①张元幹:南宋初爱国词人。
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南宋向金屈辱求和,枢密院编修官胡铨(字邦衡)因上书请斩秦桧,被贬为福州签判。
绍兴十二年,胡再遭迫害,被除名押送新州(今广东新兴)加以管制。
时张元幹寓居福州,作《贺新郎》以送胡铨,后因此词而被捕下狱,并被削职为民。
②故宫离黍:旧时宫殿长满荒草。
③耿:明亮。
④大白:酒杯。
5.下面对这首词内容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送别词与通常的婉约之作迥然不同,满纸忠愤,慷慨悲凉,具有震撼心弦的力量。
B.“底事”,即何事、为什么,冠领以下三句,是作者客观的疑问;“昆仑倾砥柱”,指遭逢地震之类的自然灾害。
C.“更南浦”二句,始入送别正题,将送别场面置于广阔的时代背景之下,突出了送别的意义,充满悲壮感。
D.“目尽”二句是说:我们关注的是天下古今大事,怎么能像小儿女那样只顾个人的恩怨呢!解析:选B。
B项,应是悲怆的质问;“昆仑倾砥柱”,喻指北宋的灭亡。
6.结合整首词,具体分析作者抒发的情感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答:★★答案★★:①对沦陷的广大中原地区的深切思念。
②对沦陷区惨遭金兵铁蹄践踏的悲惨景象的极度悲愤。
③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投降、求和苟安的责问与抨击。
④对自己长期报国无门、渐至衰老的悲怆。
⑤对好友胡铨一再遭受迫害的不平。
⑥对胡铨前途命运的牵挂与担忧。
⑦对挚友面对厄运的支持与激励。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7~8题。
满庭芳苏轼有王长官者,弃官黄州三十三年,黄人谓之王先生。
因送陈①来过余,因为赋此。
三十三年,今谁存者,算只君与长江。
凛然苍桧,霜干苦难双。
闻道司州②古县,云溪上、竹坞松窗。
江南岸、不因送子,宁肯过吾邦?摐摐③,疏雨过,风林舞破,烟盖云幢。
愿持此邀君,一饮空缸。
居士先生老矣,真梦里、相对残釭④。
歌声断,行人未起,船鼓已逢逢。
【注】①陈:字季常,眉州人。
东坡至黄州,季常数从之游。
②司州:王长官当时住在黄陂,古时属司州。
③摐摐:形容雨声。
④釭:灯。
7.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阕开篇三句语出不凡,将长江拟人化的同时暗含了词人傲视天下的豪情。
B.“古县”表明历史悠久,“云溪”“竹坞”“松窗”凸显环境之幽,“江南岸”三句则写出了与王长官在黄州会面的因由。
C.下阕转入景语,描写雨过风起、烟云迷离的景象,借景邀王先生喝酒,侧面表现了王先生高雅的志趣。
D.“逢逢”是象声词,形容鼓声,此处写分手在即,“行人未起”而鼓声催发,表现了复杂的情感。
解析:选A。
A.这三句无“傲视天下”意,主要表达的是对王长官的赞颂之情。
8.词作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答:★★答案★★:①对友人的赞颂之情。
借“苍桧”“云溪”“松窗”,赞颂友人风骨凛然、志趣高雅。
②相聚的欢愉之情。
主客相见恨晚,要“一饮空缸”,酒逢知己千杯少,豪爽奔放。
③惜别之情。
主客相见恨晚而船鼓催发,表现了相互留恋,不忍离别的怅然。
(三)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9~10题。
虞美人雨后同干誉、才卿置酒来禽花下作①叶梦得落花已作风前舞,又送黄昏雨。
晓来庭院半残红,惟有游丝千丈罥②晴空。
殷勤花下同携手,更尽杯中酒。
美人不用敛蛾眉,我亦多情无奈酒阑时。
【注】①干誉、才卿:皆叶梦得友人。
来禽:林檎别名,南方称花红,北方称沙果。
②罥:缠绕。
9.下列对本词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片写一场风雨过后,落花无数,清晨天气放晴,庭院中半是残花,只有游丝飘荡,写景富有层次,意境凄清迷蒙。
B.上片写景的重点从时间上来看是在清晨,即“晓来”之际,是实写;而前两句是回忆昨日风雨落花的景象,是虚写。
C.“落花”两句用了比拟的修辞,一个“舞”字,写出落花随风飘舞的景象;一个“送”字,赋予落花人的情态,创意新奇。
D.全词既有“落花”“风”“雨”等哀景,又有“游丝千丈罥晴空”的高旷清新,婉约中有豪放之气,颇得东坡婉约词之妙。
解析:选A。
A项,“意境凄清迷蒙”错。
10.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词分析。
答:★★答案★★:①惜花伤春的情怀。
上片前几句写风雨摧残落花,残红满院,透出伤春之情。
②对雨后初晴美景的喜爱。
雨后初晴,天空游丝飘荡,更显晴空辽阔高旷,以乐景写乐情。
③与朋友聚饮的喜悦。
雨后初晴,词人花下置酒,殷勤劝酒。
④宴终人散的伤感。
最后两句借劝慰美人,委婉地写出了“酒阑”之后曲终人散的伤感。
三、语言表达1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文意,续写一句话结论。
中国画讲究“留白”,文学作品同样如此。
十九世纪的作家大多是上帝,似乎什么都知道,比如雨果;读者是信徒,只能老老实实地听着。
二十世纪的读者和作家则往往是平等的,比如在周朴园对侍萍有没有爱这个问题上,读者可以有自己的理解。
如果一篇作品把什么都说了,读者就会反感:你都说了,要我干什么?可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文学作品要留给读者自我思考、抒发见解的空间。
12.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示例相同。
种子如果害怕埋没,那它永远不能发芽;雏鹰如果害怕折翅,那它永远不能高飞;钻石如果害怕琢磨,那它永远不能生辉。
答:★★答案★★:(示例1)花朵如果害怕凋零,那么它永远不会开放;猛虎如果害怕失足,那么它永远不会奔跑;流星如果害怕湮灭,那么它永远不会发光。
(示例2)矿石如果害怕冶炼,那么它永远不能成钢;蜡烛如果害怕点燃,那么它永远不能照明;航船如果害怕风浪,那么它永远不能起航。
读李煜邵盈午在历代帝王中,似乎还没有哪一个能有李煜这样的幸运,虽千载之下,只要一提他的名字,连文化档次并不高的人也会将他与下列词牌联系在一起:《虞美人》《乌夜啼》《浪淘沙》……其中最脍炙人口的,当推《虞美人》。
《虞美人》一词所反映的无疑是末世昏君的亡国之愁。
但如果仅着眼于此,便很难解释李煜的这首词何以会在不同阶层的读者中间引发如此强烈的共鸣。
其实,这首词所凝聚的经过符号化的情感,并不是与亡国之愁一一对应的。
就李后主当时的心境推究,他的“往事”、他的“故园”,乃至他的“雕栏玉砌”和“朱颜”,皆有具体所指,它们与“春花”“秋月”“小楼”“东风”一起,构成了连贯的意象群,于是“愁”被净化了,剥离了亡国之愁的实体,只剩下万古恒同的外形,达到如斯境界,才算得上真正的艺术,才会超越时空而获得永恒的意义。
无论哪一个时代的人,不论当时人的“愁”是什么,都不难从中领悟到人类最普遍的直接经验:经过繁华的梦想和破落的悲哀,经过人生的蹉跌和磨难之后,对生命、对人生的那种深切的发现。
而诗与非诗的差别,难道不就在于对人类直接经验本身的综合、提炼与升华的程度吗?从这个意义上说,李煜又是有幸的:他在“仓皇辞庙”中失去的面子,却在文学里挽回来了,并在这里重新获得了“人”的价值和尊严;如今,人们提起李煜,所指的已不复是那个袭位怠于政事的昏君,而是一个创作出不朽作品的文学家。
如果说屈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诗人,那么李煜便堪称我国伟大的词人。
他的词,上脱花间派的窠臼,下开苏轼“大江东去”的豪放词风,对自宋以来的词人影响甚巨。
我不禁想起《西清诗话》所载宋太祖“李煜若以作诗工夫治国事,岂为吾虏也”的话。
其实,宋太祖的这一假设毫无意义,李煜原本就不是什么政治家;降宋后,做了虚有其名的违命侯,哪里还构得成对大宋江山的威胁;可悲的是,李煜乃一天生情种,总也收不了泪,忘不掉他的“故国”。
这一下可了不得,他的那些情辞双美的作品一经脱手,便不胫而走,轰传江南,这就不能不使宋太宗意识到李煜的存在就是江南旧梦死灰复燃的希望。
狠毒、阴鸷的宋太宗,遂传旨御医,务必设法使李煜死后尸体作俯首屈身之状,以示永世臣服。
当李煜在42岁生辰的那天,奉旨饮下宋太宗派人前来给他“祝寿”的御酒后,顿时五脏剧痛,全身痉挛,头足相就,状如牵机,于次日晨气绝身亡。
自此,世界上将不复再有南唐时的那个李后主;幸好,这幕宫闱残杀的惨剧,已渐渐被人们淡忘了;岁月冲刷不掉的,却是那“东流”至今的“一江春水”。
【赏评】亡国前的君主,安于享乐;国破后的违命侯,又沉溺悲哀。
其实,明明你就是一位风流的才子,根本就做不了一代君王,是那纠葛的命运把你推向浪尖。
你通音律,工书画,能诗善文,真可谓才貌双全,多才多艺,只叹惜“风流才子作人主,最终牵机为之恨”。
作者以凄婉的笔调为我们叙述着南唐后主李煜的悲恨愁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