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掌握教育(教育的形态)、学校教育、教育学、行动研究法等概念的含义教育: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教育的形态:指由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形态三个基本要素所构成的教育系统在不同时空背景下的变换形式,也是“教育”理念的历史实现。
学校教育:指以学校为单位进行的教育活动。
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行动研究法:指身处教育实践第一线的研究者与受过专门训练的科学研究者密切协作,以教育实践中存在的某一问题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合作研究,再把研究结果应用到自身从事的教育实践中去的一种方法。
2、能说出学校教育出现的原因与条件学校教育作为一种专门的教育形态,有其自身的优越性,如有专门的教育机构、有专门的经过职业培训的教师、有比较充裕的教育经费、有精心设计的课程和教学计划、有比较及时的学习反馈和学业成就评价机制等3、知道教育学的发展阶段、特征及代表人物与著作,如《学记》、《理想国》、《论语》、《雄辩术原理》、培根、梅伊曼和拉伊、陶行知等孕育—萌发阶段——独立阶段——学科群形成阶段——学科群深化、整合阶段(1)、孕育—萌发阶段❖时间跨度: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和西方的古希腊城邦时期——公元十七世纪初叶。
❖该阶段可划分为两个小的时期:孕育时期和萌发时期a、孕育时期:❖没有专门的教育家或教育思想家。
如中国的孔子、孟子、墨子等,又如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
❖没有专门的教育著作。
孔子的弟子们所写的《论语》和柏拉图的《理想国》是论及教育最多的两本著作。
b、萌发时期:❖人类历史上第一部教育著作:中国古代的《学记》❖西方第一部教育专著:古罗马帝国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培养》。
这一时期的文学著作具有以下特点:属于教育经验的描述,缺少理论分析;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没有提出“教育学”这一概念。
(2)、独立阶段代表人物及代表作:❖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出版了《大教学论》。
但没有提出“教育学”这一概念。
❖德国的康德于1776年首先在哥尼斯堡大学讲授教育学。
❖德国人赫尔巴特是最早视教育学为一门科学,并创立教育学体系的人。
❖1806年他出版了《普通教育学》,使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形态的学科。
这一时期被称为独立阶段,因为:❖提出了“教育学”概念;❖有建立“教育学”的明确目的;❖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
(3)、学科群形成阶段从十九世纪中叶起,人们开始从三个维度研究教育:❖一个维度是应用相关学科如哲学、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等众多学科的视角和方法研究教育。
❖另一个维度则是把教育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在纵向和横向上把教育划分为不同层次与种类的教育。
❖第三个维度是把教育学系列问题如德育论、教学论、美育、课程论等加以分离与拓展。
代表人物级代表作:❖英国斯宾塞的《教育论》。
❖英国著名的实证主义者,他重视实科教育,提出教育的任务是教导人们怎样生活。
❖德国教育家拉伊1903年出版的《实验教育学》,完成了对实验教育学的系统论述。
❖美国的杜威1916年出版《民本主义与教育》。
❖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于1939年出版。
这是一本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明社会主义教育规律的教育学。
中国以1901年王国维翻译日本立花铣三郎的《教育学》为起点,逐步开始了编写自己的教育学,先后出版了一些比较好的教育著作。
如孟宪承的《教育概论》,吴俊升的《教育哲学大纲》,钱亦石的《现代教育原理》等。
此阶段的特点:❖研究视野开阔。
打破了以前就教育论教育的封闭状态。
❖开创了教育研究的诸多新领域。
❖出现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形成了不同的教育学流派。
见书上18(4)、教育学学科群深化、整合阶段❖时间跨度: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学科的深化、整合是沿两条路线开展的。
一条路线是整合各分支学科、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的研究成果。
另一条路径是深入研究众多分支学科、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之间的关系和联系。
代表人物及代表作:❖1956年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出版了《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
❖1963年美国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出版了《教育过程》。
❖1975年,苏联教育家赞可夫出版了《教学与发展》。
❖1972年,苏联教育科学院院士巴班斯基出版了《教学过程最优化》。
特点:(1)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急剧扩大。
(2)教育学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的多样化。
(3)教育学发生了细密的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科体系。
(4)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
(5)教育学加强了对自身的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理论。
4、初知夸美纽斯、赫尔巴特和杜威的主要教育思想5、能说出教育三要素及关系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内容与形式)关系:三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系统。
没有教育者,教育活动就不可能展开,学习者也不能得到有效地指导;没有学习者,教育活动就失去了对象,无的放矢;没有教育影响,教育活动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源之水,再好的教育意图、再好的发展目标,也都无法实现。
6、理解教育的本质————培养人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2、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7、能联系实际理解教育学的价值第二章教育与社会关系(规律一)1、掌握教育的社会制约性(一)自然环境与教育1、自然环境对教育的直接影响:价值取向上的选择、教育内容上的选择、教育组织机构和组织形式上的选择。
2、自然环境对教育的间接影响:决定人们看待和处理教育问题的方式方法,特别是影响教育发展战略的选择。
(二)人口状况与教育(1)人口数量与教育:决定教育需求、规模、速度和质量。
(2)人口质量与教育:制约教育事业发展速度、规模、质量。
(3)人口结构与教育:年龄结构影响各级各类学校在教育结构中的比例;社会结构影响教育的分配、职业结构影响教育需求和学校类别;地域分布制约学校布局;文化构成影响对教育的投人。
(三)经济对教育的影响经济发展水平制约教育的性质和目的、制约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形式和手段(四)政治经济与教育✓政治决定教育的性质✓社会政治经济对教育的决定和制约作用表现:政治决定教育的领导权政治决定谁受教育的权利政治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五)文化发展与教育1、文化的概念:泛指人类在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2、文化发展对教育的影响表现:(1)影响教育的价值定向;(2)促进学校课程发展:内容的丰富、课程结构的更新。
(六)科技进步与教育1、科技进步是现代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因。
2、现代科技知识已成为现代教育的主要内容。
3、科技进步改变了教育技术。
2、掌握教育的经济、政治与文化功能教育的经济功能:(1)教育通过劳动力的生产促进经济的发展。
①普通教育提高民族文化素质,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潜能。
②职业和专业教育直接生产劳动能力,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人力的支持。
(2)教育通过生产科学技术,促进经济的发展。
①科学文化和技术的再生产②生产新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教育的政治功能:(1)培养合格的公民和政治人才(2)思想传播、制造舆论(3)促进社会民主化教育的文化功能:(1) 保存(2)选择(3)文化融合(4)创造3、知道人力资本理论,教育先行人力资本:⏹舒尔茨⏹定义为:通过人力资本投资形成的、寓寄在劳动者身上并能够为其使用者带来持久性收入来源的劳动能力,是以一定的劳动者的数量和质量为表现形式的非物质资本。
⏹一般地,劳动者的知识、技能以及体力(健康状况)等构成了人力资本。
这种界定包含了如下几方面的涵义:(1)人力资本并非指劳动者本身,而是指劳动者所具有的知识、技能以及体力等。
(2)人力资本的获取或人力资本存量的增加,必须经由有意识地对人力资本的投资才能形成。
(3)人力资本是一种能够带来持久性收入来源的能力,也就是说人力资本作为资本具有生产性。
从概念界定得到人力资本所具有的特点:⏹首先,人力资本的载体是人,人力资本与其载体是一时一刻也不能够分开的,这是人力资本与其他一切形式资本的最本质的区别;⏹其次,人力资本是投资的产物;⏹再次,人力资本能够为其所有者和使用者带来收益,体现为一种收入能力。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关系(规律二)1、能说出人的身心发展的概念人的身心发展:指人从出生到成年期间在身心两个方面所发生的积极变化。
2、掌握教育的人的制约性与教育学启示(一)顺序性在身体方面骨骼和肌肉:大骨骼、大肌肉→小指骨和小肌肉神经系统结构:是先快后慢,生殖系统的发展:是先慢后快在心理方面思维:具体思维→抽象思维记忆:机械记忆→意义记忆情感:一般情感→高级情感启示:1、要循序渐进2、不要“拔苗助长”、“陵节而施”,也不要压抑学生的发展3、理解循序渐进(最近发展区)3、掌握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4、理解实践活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二)阶段性启示:1、要分阶段地进行。
2、不能搞“一刀切”。
3、注意各阶段间的“衔接”和“引渡”工作。
(三)不均衡性同一方面的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发展是不均衡的。
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均衡性启示:要抓住关键期,以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最好的效果。
(四)个别差异性不同儿童同一方面的发展,其速度和水平是不同的。
儿童在不同方面发展的相互关系上有差异。
不同儿童所具有的不同个性心理倾向。
启示:个别差异,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发挥每个学生的最大潜能。
(五)互补性首先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来补偿。
事例呈现:其次指心理机能和生理机能之间的互补。
启示:1、树立起坚定的信心。
2、要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
3、扬长避短、长善救失。
第四章教育目的1、能说出教育目的概念以及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区别与联系教育目的: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教育对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
(一)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教育方针的组成:1、教育的性质和方向2、教育目的3、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和方法(二)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的关系一般与具体的关系培养目标要根据教育目的制定,教育目的通过培养目标实现。
2、能说出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容书:人的发展是与社会生产发展相一致的。
旧式劳动分工造成人的片面发展,大工业机器生产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并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
PPT:(一)人的发展与社会生产的发展相一致(二)人的片面发展是由旧的分工造成的(三)人的发展是大工业生产的必然要求(四)资本主义制度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矛盾(五)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共产主义制度使全体社会成员全面发展的理想得以实现(六)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3、掌握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涵4、能说出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社会本位论的代表人物与基本观点个人本位论:盛行于18—19世纪上半叶,以卢梭、洛克、裴斯泰洛奇、福禄倍尔等人为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