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郯庐断裂带

郯庐断裂带

中国第四条地震带—郯庐断裂带最近一个时期,我们这里被地震的消息闹得人心惶惶,各种小道消息传得是沸沸扬扬!偶也忍不住到网上搜索了有关方面的知识,特发于此,一是让自己和朋友们了解世界著名的地理学家李四光先生预测的也是先生最为担心的中国第四条地震带——郯庐地震带,二是学习些地震防范救护知识,从心理等方面做些准备,从而避免不必要的惶恐。

一、江苏省地震带图郯庐断裂带是东亚大陆上的一系列北北东向巨型断裂系中的一条主干断裂带,泛指北起黑龙江,南止长江边,总体上呈北东走向,纵贯中国大陆东部的巨型渠断裂。

在我国境内延伸2400多公里,切穿中国东部不同大地构造单元,规模宏伟,结构复杂。

是地壳断块差异运动的接合带,是地球物理场平常带和深源岩浆活动带。

它形成于中元古代。

经历了多期构造。

它不仅是一条“长寿”的以剪切运动为主的深断裂带,而且是一条近期仍继承着新构造运动方式,以右旋逆推为主的活断裂带,同时也是一条具有明显分段、活动程度不等的地震活动带。

北段(肇兴—沈阳):它发育于吉黑断拗,由两条走向30-40。

东的主断袭组成,宽5-20公里,为一中、新生代地堑型断裂带,带内充填4000-5000米厚的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夹煤系地层。

基底刚度较软,结构也较简单,有史记载只发生过5.8级地震。

南段(宿迁—广济):依次发育在扬子断块与华北淮阳断褶的交界处,其介质相对较软,结构比较简单,构造应力量级不高,地震活动强度也不大,其地震活动水平较北段略高一些。

中段(沈阳—宿迁):呈北北东向穿切由太古代结晶基底组成的华北断块区,主要由四条大致平行的主断裂组成,这四条主断裂在鲁中沂、沐河谷地构成了20-40公里的“两堑夹一垒”的构造,称为沂沐深断裂带。

这一段是结构复杂、新活动强、基底介质刚度较高的地区。

历史上1668年莒县一郯城8.5级大震就发生于该段。

研究表明,郯庐断裂带处在强烈挤压并兼有右旋扭动的断裂段。

由于它遭受的正应力大,剪切应力也大,易于积累大地震的能量,而难于以中、小地震的形式来释放,故该段地震强度大,频度低。

郯庐断裂与苏、鲁交界交汇部位,自1990年以来一直被国家地震局列为地震危险重点监视区,1995年9月20日山东苍山发生M35.2级地震,2003年6月山东青岛又发生MC4.3级小震群活动,该地区的地震活动值得我们注视和研究。

二、郯庐断裂带的地震历史自古至今,郯庐断裂带及其附近两侧,大大小小的地震活动从未间断过,说明它是处于活动状态的断裂,是一条地震活动带。

1668年7月28日,山东郯城发生8.5级大地震,波及大半个中国,是我国东部千年罕遇的一次特大地震事件。

据统计研究,自公元1400年以来,以郯庐断裂为中心200公里范围内共发生M8.5级地震1次,M7.0-7.9级地震5次,M6-6.9级地震11次。

其中中段(沈阳-宿迁段)就发生8.5级地震1次,M7.0-7.9级地震7次。

6级以上强震主要集中在郯庐断裂带中段。

其主要地震有:1668年7月25日山东徼莒县—郯城8.5级地震(我国东部有记录以来最大地震)1888年6月13日日渤海湾7.5级地震1969年7月18日渤海7.4级地震1974年海城7.4级地震1975年2月4日海城7.3级地震(世界上唯一成功预测的地震)1983年11月7日山东菏泽5.9级地震1995年9月20日山东临沂市苍山县5.2级地震2003年6月山东青岛4.3级小震群活动2006年2月9日临沂市汤头镇3.5级地震2009年4月6日合肥市肥东县3.5级地震据说,李四光前辈去世前,念念不忘的就是郯-庐地震带,他曾经预测,一旦发生地震,其毁灭性可能是唐山大地震的好几倍。

2006年7月26日定远县陈桥乡4.2级地震2006年7月26日全椒县3.7级地震三、合肥郯庐地震带小图是合肥所在的地震带,郯庐是其中的下半部分(山东郯城-——安徽庐江);李四光先生曾预言郯庐地震带上会有大地震,但是不知为何一直没有发生;合肥倒成了位于一条唯一近期没有爆发的大地震带上的大城市。

郯庐断裂带内,矿产资源丰富,种类繁多。

有内生矿和外生矿,有金属矿和非金属矿,有沉积、变质热液矿产约几十种之多。

这些矿产都受控于构造地层,岩性和岩浆活动等条件。

如辽宁鞍山铁矿、岫岩县岫岩玉石、山东招远大型富金矿、蒙阴金刚石原生矿、昌乐蓝晶石,江苏东海水晶、云母、红宝石、金红石、蛇纹石矿等。

我国大别山——胶南地区,是全世界发现4个含柯石英的高压变质带中规模最大、最完善、出露最好的变质带。

柯石英是来自地球深处的信使,是地壳运动留下的记录,用它可研究超高压变质作用和板块碰撞作用,分析推测地球深部物质的运动,描述沧海桑田变化规律。

这些深变质和热液型的高压矿物岩石和矿产,都是郯庐断裂带超高压变质带的典型标志和亚洲科钻第一井定位在东海县的科学依据三郯—庐断裂带考吴昭谦约自唐山大地震后,安徽社会上一般人士已开始知道郯—庐断裂带这个地球科学上的专有名词了。

因为断层与地震的关系密切,人们担心郯—庐断裂带活动引起大地震。

说起郯—庐断裂带,它已经历了40 多年的风风雨雨争辩。

早在1956 年,现在的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系教授徐嘉炜与当时的北京航测队杨华同志同时发现公布了这条大断裂。

徐嘉炜教授自此以毕生的大部分时间与精力从事这一专题学术研究,经过曲折艰辛的探索,终于确立了地球上最巨大的断裂之---郯—庐断裂带。

郯—庐断裂带,或称郯—庐大断裂,早期发现时以山东郯城与安徽庐江两地名命名的。

后来的研究证实它是纵贯东亚的移动的大断裂。

它从湖北东部沿大别山东缘,经过安徽、江苏、山东,过渤海,至辽宁、吉林、黑龙江,进入作俄罗斯境内,在我国境内已达2400公里。

在安徽境内,穿越泗县、五河、嘉山、定远、肥东、庐江、桐城、潜山及宿松等县境,全长约400 公里。

郯—庐断裂带的发现与研究,一直在争辩中。

在60 年代初期,徐嘉炜教授提出这个活动的大断裂有明显的水平位移,移动200 多公里。

当时发表的文章,被视为邪说。

有人对断裂带的存在,提出非议,甚至根本否认它的存在。

在对断裂带的展布范围、延伸规模、平移的距离、活动时间及演化、成矿作用、与地震的关系等方面,都存在过不同意见。

据初步统计,研究并应用郯—庐断裂带的中外文献资料,即达400 多条。

郯—庐断裂带是个巨大的水平移动的大断裂。

它的东侧地块向北移动,西侧地块向南移动。

例如现今胶南、苏北一带就是大别山的延续;现今胶南烟台一带,原先同安徽蚌埠一带连成一体;现今辽宁鞍山一带,原先同山东西部泰安一带相连。

它们都是受水平方向的地壳运动断裂错开后位移的。

对于郯—庐断裂带平行移动的幅度,开始有的学者认为只有几十公里,有的学者认为有几百公里。

徐嘉炜教授研究认为最大平移幅度达740 公里。

在地质历史上移动的一般速率为一年一厘米多,有时快速时即达一年5—10厘米。

郯—庐断裂带的平行移动,在安徽大地留下了巨大的“伤痕”,有很多迹象(证据)可见。

在卫星的照片和航空照片中,可以看到那断续相连的直线*影象。

在肥东县古城以北地区,断裂带内可见有地堑和地垒构造。

地堑地垒是长条形的相对上升和下降的岩层断块,它们受断裂方向控制,是断裂留下的产物。

由于地壳断裂产生巨大的挤压、碎裂,搓揉的力量,使得这一带的岩石碎裂成粉末状,后来又胶结起来的糜积岩,在断裂带两侧常常可以看到。

庐江、舒城县的温泉、嘉山女山古火山的喷发,都是断裂运动影响产生的。

郯—庐断裂带是产生大地震的温床。

清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1668 年7 月25 日),山东郯城发生8.5 级大地震。

安徽省40 多个县市受到破坏,合肥城墙及房屋大半倒塌。

在19 世纪内,郯—庐断裂带内的安徽境内的一些断裂邻近或与其他断裂交汇处,也曾发生过破坏*地震。

郯—庐断裂带控制着我国东部的大地构造格架。

许多金属矿产及石油、天然气亦受它的制约,许多早期的矿带经过它的错动发生位移。

全国极为重要的胶东招远矿带(产量占全国1/4),被这个断裂带错动位移到皖北蚌埠及豫东小秦岭地带,安徽宿松磷矿与江苏锦屏磷矿原来相连,经断裂错动一分为二。

依据这个规律,在两侧相对应的地区寻找同类型矿产很有远景。

所以,研究郯—庐断裂带,不仅具有深刻的学术意义,而且也有密切的实用价值。

对于郯—庐断裂带形成时间的认识还有较大的分歧。

主要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形成在 6 亿年前的寒武纪,另一种意见认为在距今一亿多年前中生代。

还有一种意见认为古生代以来逐渐增长发展。

郯—庐断裂带的发现者认为它的形成与演化可归纳为三部曲。

它在距今一亿多年的晚侏罗世形成而产生巨大的左行水平移动;约在距今一亿年至45 百万年(地质时代的晚白垩世至老第三纪)时,以拉开运动为主,形成盆地;在这以后至今则以挤压运动为主。

它的活动均受太平洋中板块运动的控制。

郯—庐断裂虽发现于50 年代,但至60 年代一直被视为异端,遭受冷遇与非议。

70 年代开始站稳,但仍处于少数派。

70 年代末,已开始从地学界走向社会,为人民群众知道。

80年代地学界不得不重视,但在许多场合受到围攻,长期仍然处于逆境。

但在80 年代中期以来,通过多国的国际合作研究。

它的研究成果开始走向世界,在国际刊物及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达30 多篇。

得到英、日、美等国家地学专家教授的赞许。

日本地质学家将这一巨大平移运动命名为“徐氏事件”。

1993 年,由英国出版了《郯—庐平移断裂系统》专著,系统地将这一成果推向国际地学领域。

1996 年8 月,在北京召开的30 届国际地质大会上,由徐嘉炜教授主持,专门召开了郯—庐断裂形成与演化的专题讨论会。

会上消除了过去不同学术意见的分歧,得到较为一致的意见。

但学术是无止境的,还会产生新的问题,有待今后继续探索前进。

四、中国部分城市地震危险度排名(UERDI值,指数越高风险越大)1.石家庄0.352.合肥0.253.西宁0.244.海口0.235.长沙0.226.南昌0.227.杭州0.218.乌鲁木齐0.199.成都0.18 10.郑州0.18 11.南京0.18 12.兰州0.1713.福州0.16 14.哈尔滨0.16 15.太原0.16 16.西安0.15 17.银川0.14 18.济南0.1419.贵阳0.13 20.南宁0.13 21.长春0.13 22.沈阳0.13 23.呼和浩特0.13 24.昆明0.1125.广州0.11 26.武汉0.11 27.天津0.11 28.北京0.11 29.重庆0.10 30.上海0.10五、1949年至2008年12月31日中国大陆6级以上地震目录1949年01月01日到2008年12月31日震级为6级以上的中国地震目录,来自台网中心“地震数据服务与管理系统网站1970年1月1日至2008年12月31日”、中国地震局震害防御司1999年编写的中国近代地震目录(公元1912年—1990年Ms≥4.7)。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