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在生活中学民法用民法1.2 积极维护人身权利过关检测题一、选择题1.村民赵某受重男轻女的思想影响,在一儿一女均达到法定上学年龄时,他只让儿子上学,而把女儿留在家中帮忙干活,并常年殴打女儿。
事件披露后,警方对赵某实施刑拘,检察院提起公诉。
在本案中,赵某主要()①侵害了女儿的人身自由权②侵犯了女儿的生存权③侵犯了女儿受教育的权利④侵害了女儿的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答案 D2.2020年3月1日,山东省成武县人民法院通过互联网庭审系统,公开开庭审理并当庭宣判山东省首例疫情防控期间妨害传染病防治罪案,被告人田某被判处有期徒刑十个月。
法院判决的理由是田某违反了传染病防治法规定,故意隐瞒其武昌、汉口接触史造成医护人员及同病房病人等37人被隔离观察严重影响了医疗机构对疫情的防治,并在一定范围内造成了恐慌。
田某的行为()①危害了他人的生命权、健康权②维护了自身的隐私权③妨碍了他人身体权的行使④是对他人的人身权的侵犯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解析】①④:田某故意隐瞒其武昌、汉口接触史,造成医护人员及同病房病人等37人被隔离观察,是对他人的人身权的侵犯,危害了他人的生命权、健康权,故①④正确。
②③:隐私权是指自然人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秘密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收集、利用和公开的一种人格权,田某的行径涉及公共利益,其行程信息不属于隐私权;身体权所保护的是身体组织的完整及对身体组织的支配,田某的行径没有涉及妨碍了他人身体权的行使,故②③不选。
故本题选B。
3.女青年胡某因在一档电视相亲节目中言辞犀利而受到关注。
有网民对其发动“人肉搜索”,在相关网站首次披露胡某的曾用名、儿时相片、家庭背景、恋爱史等信息,并在网站上捏造胡某曾与某明星有染的情节。
网民的行为侵犯了胡某的()①姓名权②肖像权③隐私权④名誉权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解析】材料中网民的行为侵犯了胡某的隐私权和名誉权,③④符合题意;材料不涉及公民的姓名权和肖像权,①②与题意不符。
故正确选项为B。
4.甲用其拾得的乙的身份证在丙银行办理了信用卡,并恶意透支,致使乙被列入银行不良信用记录名单。
经查,丙银行在办理发放信用卡之前,曾通过甲在该行留下的乙的电话(实为甲的电话)核实乙是否申请办理了信用卡。
根据我国现行法律规定,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甲侵犯了乙的姓名权B.甲侵犯了乙的健康权C.甲侵犯了乙的身体权D.丙银行不应承担责任【解析】根据题目的表述,甲的做法侵犯了乙的姓名权,故A选项入选。
题目中没有涉及健康权与身体权,故排除B、C。
D选项表述错误,丙银行应该承担责任。
5.W市B区的李某与W市A区的张某出现矛盾。
为了泄愤,李某于2017年8月在700人的微信朋友圈公布了张某的照片,并配以“此人关进派出所了”等捏造的内容。
2019年9月,张某得知此事。
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李某侵犯了张某的隐私权②若张某在2020年9月起诉,则超出诉讼时效③李某侵犯了张某的名誉权④若张某向W市A区法院起诉,法院将不予受理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详解】③④:名誉权是指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
法律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
为了泄愤,李某在700人的微信朋友圈公布了张某的照片,并配以“此人关进派出所了”等捏造的内容,这侵犯了张某的名誉权,③符合题意。
民事诉讼法一般是被告住所地法院管辖,W市B区的李某与W市A区的张某出现矛盾。
若张某向W市A区法院起诉,法院将不予受理,④符合题意。
①:本案中李某侵犯了张某的名誉权,不是隐私权,排除①。
②:我国《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五条规定:“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限为2年”,若张某在2020年9月起诉,没有超出诉讼时效,排除②。
故本题选D。
6.孙某在H门店购买了某洋品牌手机,随后H门店以《全国第一单××Plus诞生!H易购开售77秒火速成交》为标题在官网发布文章,并擅自附上了孙某的照片和实名,这导致孙某遭到网友的谩骂,给其生活带来了困扰。
据此可知,H门店()①为他人侵犯孙某的名誉权提供了条件②直接侵犯了孙某的身份权③需要对孙某承担一定的违约民事责任④直接侵犯了孙某的肖像权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解析】H门店的宣传行为让孙某受到网友谩骂,网友的行为侵犯了孙某的名誉权,H 门店的宣传行为客观上为他人侵犯孙某的名誉权提供了条件,①符合题意;H门店未经孙某同意而擅自使用了其照片,这直接侵犯了孙某的肖像权,④符合题意。
题意与孙某的身份权无直接关系,②不选;H门店对孙某并不存在违约行为,故③不选。
7.王某参加了某校外机构的培训,事后王某意外发现该机构在宣传广告中说她原来某单科考试成绩总是不及格,经过强化训练后,成绩有了显著提高,还显示了王某的姓名、入学成绩、综合测评分、中考分数等。
本案中,该校外培训机构侵犯了王某的()①名誉权②姓名权③隐私权④身体权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解析本案中,该校外培训机构侵犯了王某的姓名权和隐私权,②③符合题意;①④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故选C8.2018年8月1日,刘某和王某在老家举行结婚仪式时,张某开车来到婚礼现场,并从车中取出祭奠用的花圈拿在手中,步行至刘某和王某亲友聚集处将花圈打开,双手高举从人群中穿过。
刘某和王某亲友发现后将花圈夺下并毁损。
对此,认识正确的是()①张某以诽谤的方式侵害了刘某和王某的人身权②张某以侮辱的方式侵害了刘某和王某的名誉权③刘某和王某可以要求张某赔礼道歉并赔偿损失④刘某和王某可以侵害隐私权为由直接起诉张某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解析】张某拿花圈参加刘某和王某的婚礼,意在侮辱刘某和王某的结合,这显然侵犯了刘某和王某的名誉权,但并没有侵害刘某和王某的隐私权,②正确,④不选;张某的行为虽然情节严重,但并不属于诽谤的范围,①不选;对于侵害公民名誉权的行为,受害人有权要求其赔礼道歉并赔偿损失,③符合题意。
选B9.甲系知名歌手,乙因外形酷似甲,时常参加一些营利性商业演出,外人难以分辨两人,而乙对此未做说明。
后甲多次打电话给乙,并在电话中对乙进行指责。
在一次通话中,乙将手机设为免提模式让一起吃饭的朋友听到,并将该通话内容发布于微信朋友圈等网络媒体。
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的行为没有侵害乙的名誉权B.乙的行为侵害了甲的姓名权C.乙的行为侵害了甲的肖像权D.甲的行为侵害了乙的人身权【解析】BCD: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规定,保护公民的姓名权、肖像权及人身权,材料中乙因外形酷似甲参加一些营利性商业演出,并没有涉及侵害甲的姓名权、肖像权及人身权。
故BCD不选。
A:根据民法通则第一百零一条的规定,侵害名誉权的行为以侮辱、诽谤为主要方式,甲多次打电话给乙,并在电话中对乙进行指责,双方交涉,并没有涉及侵害乙的名誉权,故A正确。
故本题选A。
10.在我国,自然人享有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侵犯自然人的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即使大义灭亲也是不允许的。
这是因为()A.大义灭亲也是侵害健康权的行为B.大义灭亲也是侵害生命权的行为C.漠视生命权是一个全球性问题D.生命一旦诞生就具有社会责任【解析】B我国法律规定,公民享有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不容他人侵犯。
大义灭亲是侵害生命权的行为,不是侵害健康权,A错误,B正确;C说法不符合实际,也不符合题意;D说法正确但与题意无关,不选。
11.李某因闯红灯被电视台新闻节目录入并播出,李某起诉电视台侵犯了其肖像权和名誉权。
在这里,电视台()A.侵权,因为没有征得李某同意B.不侵权,因为新闻节目出于公益而非营利目的C.侵权,因为电视台具有营利性质D.不侵权,因为电视台可在任何情况下使用公民肖像【解析】B自然人享有肖像权。
他人未经本人同意,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使用其肖像;法律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他人的名誉。
电视台此举是出于公益而非营利目的,且没有侮辱、诽谤李某,因而不构成侵权,B正确,A、C、D说法均错误。
二、非选择题12.某公司职员李某与王某同住一室。
一天,李某偷看了王某的日记,并将日记中的有关内容在公司员工中传播。
王某对此非常恼火,顿生报复李某的念头。
于是王某给公安机关写信,信中列举了李某盗窃公司的财物、赌博等问题。
公安机关经过调查证实,李某没有盗窃、赌博等行为。
运用法律与生活的相关知识,分析李某和王某的行为是否违法,并说明理由。
答案(1)李某的行为属于违法行为。
法律保护个人隐私权。
隐私是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宁和不愿为他人知晓的私密空间、私密活动、私密信息。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
李某偷看王某日记,并将日记中的有关内容进行传播,侵犯了王某的隐私权。
(2)王某的行为也属于违法行为。
民事主体享有名誉权。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
王某在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后,不是拿起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而是对李某进行诬告陷害,侵犯了李某的人格尊严、名誉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