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人的过年文化习俗有哪些_中国人过年的习俗

中国人的过年文化习俗有哪些_中国人过年的习俗

中国人的过年文化习俗有哪些_中国人过年的习俗春节作为中国传统四大节日之首,其对中华民族的意义远大于其他所有节日。

那么中国人过年的习俗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大年初六到大年初十的习俗文化,一起来了解吧。

大年初六,马到成功。

沥酒拜街中。

万户千门看,无人不送穷。

1、送穷的日期:关于送穷的日期,有几种说法:以正月晦日为送穷日。

唐韩愈《送穷文》李翘注:”予尝见《文宗备问》云:’颛顼高辛时,宫中生一子,不着完衣,宫中号为穷子。

其后正月晦死,宫中葬之,相谓曰:’今日送却穷子。

’自尔相承送之。

”唐姚合《晦日送穷》诗之一:”年年到此日,沥酒拜街中。

万户千门看,无人不送穷。

”以正月二十九日为送穷日。

《岁时广记·月晦》引《图经》:“池阳风俗,以正月二十九日为穷九日,扫除屋室尘秽,投之水中,谓之’送穷’。

”以正月初六为送穷日。

《岁时广记·人日》引宋吕原明《岁时杂记》:”人日前一日,扫聚粪帚,人未行时,以煎饼七枚覆其上,弃之通衢以送穷。

”今天北京仍保留有正月初六送穷鬼的风俗。

以正月初三为送穷日。

清顾禄《清嘉录·小年朝》:”《远平志》:正月三日,人多扫积尘于箕,并加敝帚,委诸歧路以送穷。

”送穷的日子虽各有异,各地送穷的日子也各不同,但有一点还是共同的,即都是安排在正月新春进行。

2、穷鬼的传说:唐代文学家李邕《金谷园记》说:“高阳氏子瘦约,好衣敝食糜。

人作新衣与之,即裂破,以火烧穿着之,宫中号曰穷子。

正月晦日巷死。

今人作糜,弃破衣,是日祀于巷,曰送穷鬼。

” 据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引《文宗备问》记载:”颛顼高辛时,宫中生一子,不着完衣,宫中号称穷子。

其后正月晦死,宫中葬之,相谓曰’今日送穷子。

’”民间相传穷鬼是上古帝王颛顼之子。

他身材赢弱矮小,性喜穿破衣烂衫,喝稀饭。

即使将新衣服给他,他也扯破或用火烧出洞以后才穿,因此,大家都叫他“穷子”。

正月的晦日,穷子死了,宫人把他理葬,并说:“今天送穷子。

”从那之后,穷子就成了人人害怕的穷鬼了。

据钱钟书先生《管锥编》考证,我国唐代民间便开始盛行送“穷鬼”,然而只称“鬼”而不称“神”。

明清之后,“穷鬼”才被尊为“穷神”。

到底是神是鬼,也没人说得清。

送穷之俗在唐代相当盛行,大文学家韩愈曾写过一篇《送穷文》,其中说:”(主人)三揖穷鬼而告之曰:’闻子行有日矣,我有资送之恩,子等有意于行乎’?” 唐诗人姚合还写有诗《晦日送穷三首》,其中第一首云:年年到此日,沥酒拜街中。

万户千门看,无人不送穷。

从最后两句可以窥见送穷风俗在当时已相当普遍。

宋朝以后,送穷风俗依然流行。

清人俞曲园《茶香室三钞·送穷鬼》录前朝人的词有:奉劝郎君小娘子,空去送穷鬼。

具体的仪式,据《岁时杂记》记载:”人日前一日扫聚粪帚,人未行时,以煎饼七枚覆其上,弃之通衢,以送穷。

”韩愈《送穷文》中,提到要为穷鬼”结柳作车,引帆上墙。

”这就是说,送穷时既要为”穷鬼”准备下象征性的车船,还要给”穷鬼”带上干粮。

有的地方还有”以芭蕉船送穷”的做法。

各地送穷,各有各的的办法。

民俗:作糜、弃破衣、祀于巷。

就是把污秽杂物、破衣烂衫均打扫出门外火烧祭祀;供煎饼,芭蕉船,点明烛,送穷鬼上路;厕神要来检查卫生,所以要清理厕所;三六九,朝外走。

3、马日大开始:农历正月初六,又称为“马日”。

自秦汉以来,传统的看法是正月初一日为鸡日,初二日为狗日,初三日为猪日,初四日为羊日,初五日为牛日,初六日为马日,初七日为人日。

传说这是因为女娲创造万物生灵的时候,先造的六畜,后造的人,因此初一到初六都是六畜之日。

马日古称挹肥,人们在这一天才真正开始工作或做生意,故曰初六大开始。

自进入正月以来,初一到初五皆不能打扫,厕所中的粪便累积,这一天开始做一此大扫除,并祭拜厕所神明,将平日污秽的厕所清扫干净。

所以称为“挹肥”(但现今之人家多使用新式的卫浴设备,故已无此俗)。

这一天也表示旧时农民于此日开始下田,准备春耕。

广州民间流传的农历新年习俗歌当中提到“初一人拜神,初二人拜人,初三穷鬼日,初四人乞米,初五初六正是年,初七寻春去,初八八不归,初九九头空,初十打春去,十一打仔回,十二搭灯棚,十三人开灯,十四灯火明,十五祈完灯,采青走百病。

”正所谓大年初六求顺扔穷鬼。

正月初六”送穷”,是我国古代民间一种很有特色的岁时风俗。

其意就是祭送穷鬼(穷神),又称”穷子”。

4、上街抢福神:老北京民俗中的这一天,家中的妇女偶尔要把节日积存的垃圾扔出去,谓之送穷鬼,门上的挂笺也可摘下来同时扔出去,叫做送穷神。

这一天最受欢迎的是当年满12岁的男孩,12是6的二倍,可称六六顺。

又传说福神刘海是北京人,是个穿红披绿的胖小子,民间流传着“刘海戏金蟾,步步钓金钱”的俗语,其形象很受市民欢迎。

正值本命年的男孩,以刘海打扮,背着5个用白纸或彩纸剪成的小人上街,谁抢到就算谁抢到了财神,被抢者叫扔掉穷鬼。

如果两位都是本命年者相遇,谁先抢到对方背后的小人谁吉利。

也有用布制小包当穷鬼向外扔的,双方背后均要背个小筐,先把小包投入对方背后筐中者为先扔穷鬼,吉利。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狩猎”即从“扔穷鬼,抢财神”游戏发展而来,惜此活动在辽宁尚有,北京却很少见到了。

该日小贩上街,因该日是马日,家中应给“扔穷”的男孩买“驴打滚”吃。

大年初七,人寿年丰。

摊煎饼吃七宝羹,安顿身心,休养生息。

正月初七为人日,亦称“人胜节”、“人庆节”、“人口日”、“人七日”等。

传说女娲初创世,造世上生灵万物,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

汉朝开始有人日节俗,魏晋后开始重视。

古代人日有戴“人胜”的习俗,人胜是一种头饰,又叫彩胜,华胜,从晋朝开始有剪彩为花、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来贴屏风,也戴在头发上。

此外还有登高赋诗的习俗。

唐代之后,更重视这个节日。

每至人日,皇帝赐群臣彩缕人胜,又登高大宴群臣。

如果正月初七天气晴朗,则主一年人口平安,出入顺利。

俗称“人日子”。

人胜节的习俗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摊煎饼:民间此日要吃春饼卷”盒子菜”(熟肉食品),并在庭院摊煎饼,“熏天”。

吃七宝羹:用七种菜做成的羹,在人日的时候食用,以此来取吉兆,并说此物可以除去邪气、医治百病。

各地物产不同,所用果菜不同,取意也有差别。

广东潮汕用芥菜、芥兰、韭菜、春菜、芹菜、蒜、厚瓣菜;客家人用芹菜、蒜、葱、芫茜、韭菜加鱼、肉等;台湾、福建用菠菜、芹菜、葱蒜、韭菜、芥菜、荠菜、白菜等。

其中芹菜和葱兆聪明,蒜兆精于算计,芥菜令人长寿,客家人喜用鱼一起煮,取食有余之意。

汕头市区的菜摊,在这一天将7件菜搭配好,论把算钱,不计斤两,人们乐意接受。

农村哪一户欠一两件菜,在地里采他人一二株菜凑成七件,没人说他是贼。

戴人胜:人日节时,汉族女子用彩纸、丝帛、软金银等材料制成小人的形状,戴于头上。

也贴于屏风等处。

是日,人们也制作各种花胜(类人胜,样式为花朵)相互馈赠出游登高:人日节也是仕女出游与文人墨客登高赋诗的日子。

唐高适《人日寄杜二拾遗》诗云:“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

柳条弄色不忍看,梅花满枝空断肠。

身在南蕃无所遇,心怀百忧复千虑。

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也有认为,初七为七煞日,诸事不宜尤其是出远门。

捞鱼生:南方一些地区,人们有在人日节“捞鱼生”的习俗,捞鱼生时,往往多人围满一座,把鱼肉、配料与酱料倒在大盘里,大家站起身,挥动筷子,将鱼料捞动,口中还要不断喊到:“捞啊!捞啊!发啊!发啊!”,而且要越捞越高,以示步步高升。

吃饺子:大部分地方在这天还有吃饺子的习俗,寓意着用饺子缠住岁月的双腿,取长寿之意。

此外,正月十七和正月二十七也被视为“人日子”。

正月初七,十七,二十七,此三天分别为小孩儿,大人和老人的“日子”,谁要过“日子”就要吃饺子。

送火神:在山东部分地区,有送火把的习俗,用作物秸秆绑扎的火把,在自家门前点燃,一直送到村外,意为驱除火灾,祈求在新的一年里,平安无事,不着火灾。

大年初八,放生祈福。

众星下界之日,制小灯燃而祭之,一寸光阴一寸金。

传说初八是谷子的生日。

这天天气晴朗,则主这一天稻谷丰收,天阴则年歉。

谷日”的习俗是对写有谷物名称的牌位进行膜拜,并不吃煮熟的谷物。

这种习俗蕴涵着重视农业、珍惜粮食的思想。

正月初八也被称为“顺星节”,是一个可以预知一年运气的节日。

1、祭八仙:民间取八字的读音,将正月初八日演变成了敬八仙节。

八仙即民间传说中的李铁拐、汉钟离、张果老、何仙姑、蓝采和、吕洞宾、韩湘子、曹国舅八位神仙。

因其不畏强权,藐视富贵,经常深入民间,解危济困,深受劳动人民喜欢。

这一天,民间习惯备佳肴水果以祭祀八仙。

2、放生日:正月初八也是民俗春节“放生”之日,这天把家里养的一些鱼、鸟拿到外面,放归野外。

明代刘侗在《帝京景物略》中记载说:“正月八日,石磴巷放生,笼禽雀、盆鱼虾、筐螺蚌,罗堂前,僧做梵语,数千相向,纵羽空飞,孽着落屋上,移时乃去,水之类投皇城金水河中网罟笋饵所希至。

” 初八放生,不仅体现了古人尊重自然万物和谐相处的品德,也表达了新春之始,企盼世间各种生物兴旺发达的美好愿望。

3、祭星日:依照道教和星象家的说法,每人每年都有一位值年星宿,也叫“流年照命星宿”(日、月、水、火、木、金、土、罗候、计都九星轮流值年照命)。

人的一年命运如何,完全操在这位值年星宿手里,而每年正月初八日为诸星君聚会之期,又传为“诸星下界”之日,故在这天祭祀星君(即顺星),便有可能获得星君的垂佑。

因此,人们有的到庙里去烧香顺星。

但不论是否去庙里进香,是日晚间,天上星斗出齐后,各家都要举行一个顺星的祭祀仪式。

《燕京岁时记》:“初八日,黄昏之后,以纸蘸油,燃灯一百零八盏,焚香而祀之,谓之‘顺星’”。

在家里散灯花顺星之同时,很多人到白云观元辰殿去参加顺星祭典。

元辰殿俗称“星宿殿”或“顺星殿”。

殿在白云观西路。

殿中塑有六十年花甲子的六十位星宿神像。

凡到元辰殿顺星的人,首先要找到自己的本命星宿,如果是甲子年生人,就到甲子太岁金辨大将军的塑像前,烧香、磕头、布施之后,再到今年当值的星宿。

如今年是壬辰年,就再到壬辰太岁彭泰大将军塑像前烧香、磕头、布施,即可保佑你一年顺遂。

顺星用的星神码一共两张。

头一张印着“星科”、“朱雀”、“玄武”等名目,并分别列出其所属的星宿名。

中间为“八卦”,里圈印着天干、地支字样,外围绕圈印着十二属相的图案。

后一张是“本命延年寿星君”,放在星神码的后边,只露上端名号。

两张同时夹在一个神纸夹子上,放于正厅天地桌后边正中。

星神码前边摆上用黄、白两色灯花纸捻成的灯花,谓之“金银灯儿”(用香油浸捻),共一百零八盏,有用四十九盏的。

也有按所谓《玉匣记》“本命星灯”之数者。

通常都放在一个大型金属盘子里,用小铜钱压好,祭祀时全部燃点。

以三至五碗熟元宵(每碗五个),清茶一杯为供品。

前设香炉、蜡扦等供器,蜡扦下分别压着黄钱、千张、元宝等敬神“钱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