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必记经典语录

中医必记经典语录

中医必背经典语录
止咳常用麻黄(寒热皆可用炙麻黄,热证可配银花、前胡、黄芩、鱼腥草甚至石膏、栀子等)
缩尿益智桑蛸(个人感觉比金樱子芡实好用,水陆二仙胜在平和) ? 疏肝莫忘麦芽(治疗乳癖习用生麦芽、丝瓜络)
闭经还须归芍(行气活血当然重要,补血调血是治病求本) ? 崩漏海蛸茜草(二药皆有化瘀之功,可使离经之血归于常道) ?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疗伤必备三七,不须强分内外(无论内伤、外伤,只要涉及到器质性损伤病变,都可用三七,包括自身免疫造成的损伤。

同时配合引经归经药使用。


十年前,我院一名老中医给自己老慢支开中药方的时候,用了丹参和当归,我当时不解,问及老医生的时候,他就说了这四个字,很受用。

其实,现在在临床上遇到一些长时间的疑难病症的时候,我就会尝试去观察患者有无血瘀的征象,如果有,用活血的中药或放血疗法,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久病必虚、久病必瘀、久病及肾、久病入络
疏肝勿忘和胃,理气慎防伤阴(疏肝和胃,理气养阴) ? 肝随脾升,胆随胃降。

百病挟痰
无痰不作眩,无风不作眩,无虚不作眩。

行气则后重自除,理血则脓血自愈。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见肝之病,知当传脾,当先实脾。

痛则不通,通则不痛。

医家不用新荆芥,木贼从来不用鲜.
诸花皆升,唯旋复花独降。

脾气喜升胃气喜降
脾喜燥而恶湿,胃喜湿而恶燥。

怪病多由痰作祟,治痰无需只祛痰;贵在治气以为要,液自行,绝其源泉痰即消。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百病生于气
诸厥固泄,皆属于下
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久病先针足三里
兵无向导则不达贼境,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
忍怒以全阴,抑喜以养阳.
大实有羸状,至虚有盛候 .
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不宜苦寒伐胃府,阳明无热不轻攻.
小病理气血,大病调阴阳.
上下交损,当治其中. 气顺则津
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见汗不发汗,有热莫攻热;喘气毋耗气,精遗勿涩泄,明得个中趣,方是医中杰。

? 上燥治中,中燥增液,下燥治血
白丹皮去无汗之骨蒸,地骨皮去有汗之骨蒸,桑白皮去往来寒热之骨蒸。

学不博不足以达其理,思不精不足以通其变。

救阴不在血,而在养津与测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 木热则流脂,肝热未有不见痰者!
回阳之中,必佐阴药;摄阴之内,必兼顾阳气。

汗药宜早,下药宜迟。

秦艽退黄最妙,以其性能退阳明经湿热邪气也。

石膏其性,一善清头面之热,二善清咽喉之热,三善清瘟疹之热,四善清痰喘之热。

大黄去积,水荡之也;巴豆去积,火燎之也。

黄芩之退热,乃寒能胜热,折火之本也;柴胡之退热,乃苦以发之,散火之标也。

荆芥最散血中之风。

木香行气,平肝实肠;厚朴散满,行水平胃。

盖外无恶寒发热身痛之表证,则不必用桂枝;内无眩悸吐涎之里证,则不必用肉桂。

吴茱萸为厥阴之主药,上可温胃寒,下可救肾阳。

柴胡散胆经之专药,即能散其郁勃之气,复能解其郁结之热,郁中有热,故风药不能治而柴胡能治之也。

气燥血必燥,清气药中略加花粉、知母;血燥气亦燥,滋燥药中可加入芦根、石斛。

凡治病勿伤胃气,久病宜保脾土。

邪在皮毛者,汗而发之。

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治痰法,实脾土,燥脾湿是治其本。

肺虚有痰宜保肺以滋其津液;脾虚有痰宜培脾以化其痰涎;肾虚有痰宜补肾以引其归脏
胁为肝胆之区,禁用汗、吐、下三法。

(胁痛)
吐血三要:宜行血,宜补肝,宜降气
热痰主急惊,当泻;脾虚主慢惊,当补。

阴阳虚者,须培肾元,以阴阳蓄于肾也;气血虚者,须调脾胃,以气血生于脾胃也。

肾中阴虚则肝心之病起;肾中阳虚则脾肺之病生。

胃为阳土,宜凉宜润;肝为刚脏,宜柔宜和。

肾脏内寓真阳,非温不纳;肝脏内寄相火,非清不宁。

乙癸同源,肝肾同治;滋肾水即以荣肝木;泻肝火即以安肾水。

? 善嚏者,肺病也。

善噫者,脾病也。

呵欠者,胃病也。

举之有余,按之不足(浮脉);举之不足,按之有余(沉脉)。

? 脾脏宜补则健;胃腑宜疏自清。

脾喜暖而恶寒;土恶湿而喜燥。

胃阳不伤不吐;脾阳不伤不泻。

邪正不争不痛;营卫不乖不寒热 ? 宜补脾阳者,虽干姜、附子转能生津;宜补脾阴者,虽石膏、知母转能开胃。

热邪伤阴,阳明消烁,宜清宜凉;太阴告困,湿浊弥漫,宜温宜散。

血得寒则凝,得热则行,见黑既止。

血之失于吐衄者,阳明之不降也;血之失于便脲者,太阴之不升也。

治暑之法,清心利小便最好。

暑热伤气,益气而暑自消;暑热伤阴,益阴而暑自退。

水系有形之饮;湿为无形之邪。

气有余便是火;气不足便成寒。

阴虚者能发热,以真阴亏损,水不制火也;阳虚者能发热,以元阳败竭,火不归源也。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留而不去,其病为实。

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精补;精补不如神补。

上气虚者,升而举之;下气虚者,纳而归之;中气虚者,温而补之。

熟读而精灵自启,思深而神鬼可通。

善医者,法门广大无边。

不善医者,小心与大胆均误也。

? 暑有阴阳之分,尿有赤浊之别。

病人不忌口,医生白动手
疹是太阴风热,癍是阳明火毒。

巅顶之上,唯风可到。

肠痈下不厌早,肠癖补不厌迟.
风为百病之长,头为诸阳之会。

人身不过表里,气血不过虚实。

面肿为风,脚肿为水。

苔黄腻热在肝胆,苔黄燥热在脾胃。

病不辨则无以治,治不辨则无以痊。

法不过仲景,理不过内经。

渴喜饮冷,腹中有热,渴喜饮热,腹中有寒。

阳络伤则吐血,阴络伤则便血。

凡病昼则增剧,夜则安静,是阳病有余及气病血不病。

凡病夜则增剧,昼则安静,是阴病有余及血病气不病。

? 养心莫过于寡欲。

——《医学入门》
胃阳弱而百病生,脾阴足而万邪息。

脾胃乃后天之本,老年要以调脾胃为切要。

食物有三化:一火化,烂煮也;一口化,细嚼也;一腹化,入胃自化也。

神静则心火自降,欲断则肾水自升。

外感之病,其位在表,病情轻浅,以出入主其外。

内伤之病,多归于升降,其位在里,以升降主里。

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有触心动为惊,无触心动为悸.
早上头痛属气虚.晚上头痛属血虚.
汗出不解,非风即湿,复杂做事,简单做人!
黄疸必伤血,治黄要活血
俱视独见,无与众谋。

六淫之速,莫过风、火 ? 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

大医精诚
业医者,活人之心不可无,而自私之心不可有。

未医彼病,先医我心。

古人医在心,心正药自真。

? 缓则治其本,急则治其标治急性病要有胆有识,治慢性病要有方有守
气聚则塞,气散则通
明得个中趣,方是医中杰。

十问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
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
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
妇人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
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治病必先识病,识病然后议药。

有诸内必形诸外,观其外可知其内。

寸脉弱者,不可发汗,汗则亡阳;
尺脉弱者,不可发汗,汗则亡阴。

内之证或不及其外,外之证则必根于其内。

症瘕与积聚异名同病。

症者,有形可征,坚硬不移,痛有定处,病属血分;瘕者,聚散无常,推之可移,痛无定处,病属气分。

? 积者积垒之谓,由渐而成者也;
聚者聚散之谓,作止不常者也。

积者,推之不移,成于五脏,多属血病;
聚者,推之则移,成于六腑,多属气病。

呕苦知邪在胆,吐酸识火入肝。

痰在肺则咳,在胃则呕吐,在心则悸,在头则眩,在背则冷,在胸则痞,在胁则胀,在肠则泻,在经络则肿,在四肢则痹。

? 肥人气虚多痰,瘦人血虚多火。

百病多因痰作崇。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