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故乡
教学目标:
1.理清小说线索,把握小说内容,提炼小说要素,感悟主题。
2.学习运用对比的手法来刻画人物、表现主题。
3.理解对比和景物描写在小说中对刻画人物形象、表现小说主题的作用。
4.引导学生运用圈点勾画、比较鉴赏的方法,品读文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5.引导学生懂得要开拓进取才能创造美好未来的道理,教育学生要勇敢地开创属于自己的新天地和新生活。
教学重点:
1.小说所刻画的人物的社会意义。
2.最后三段文字的深刻含义。
3.运用对比以及多种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特点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内涵丰富的语句的品味、理解。
教学方法:
1.对比阅读法:如分析闰土这一形象时,应抓住其前后巨大的变化,从外貌、语言、动作等方面进行前后联系、比较分析,从而更好地理解人物形象。
2.点面结合阅读法:如对小说主题的理解,一方面通过作者的故乡看当时的社会,一方面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看作者的“故乡”,点面结合,学生就能更加全面、准确地把握课文的主题。
课前准备:1.鲁迅故乡绍兴的图片。
2.鲁迅的相片。
课时安排:2课时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我在上这一节课前,先和你们一起欣赏一首诗,它是女诗人席慕蓉的作品,请用心地听老师念。
乡愁
席慕蓉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会老去。
(教师引导学生仿照上面的诗歌,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说说自己心中的故乡)
故乡是落叶的根,是游子的梦。
每到回乡时,我们心中总是难掩激动与期待:光阴流转,二十年转瞬即逝,故乡现在是何种模样?当年的鲁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回到曾经魂牵梦萦的地方的呢?让我们跟随着他的脚步一起回《故乡》。
二、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也是我国新文化战线上的一面光辉的旗帜。
1918年5月,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热风》
《坟》《二心集》《华盖集》等。
三、整体感知课文:
1.听录音朗读一遍,思考本文的线索,主要人物及故事情节。
2.学生速读课文,给自然段标序号,在阅读过程中圈画出生僻字词和容易混淆的字词,排除阅读障碍,掌握字音、字形,熟悉字义。
四、课文精读:
1.分析课文第一部分(第1~5自然段)。
(1)指定一名同学朗读第一部分,其他同学思考:
①“我”渐近故乡时的心情怎样?
漂泊的艰辛,思乡的深切,返乡的激动。
②渐近故乡时,“我”见到的故乡的景象如何?这时“我”的心情怎样?
景象是“萧索”,心情是“悲凉”。
(2)小结景物描写的作用:
勾画了一幅萧条、荒寂的现实的故乡冬景图,初步表现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下旧中国农村破败的悲惨状况,为闰土的悲惨命运安排了典型的环境,烘托了闰土的悲惨命运和“我”的悲凉心情。
(3)见到故乡冬景图后,“我”的感受怎样?用文中话回答。
“阿!……好得多了。
”
(4)怎样理解“阿!……好得多了。
”
写出了现实与记忆中的故乡的反差之大,饱含着对故乡竟然如此的惊异之情。
2.分析第二部分(第6~77自然段)。
(1)“我”记忆中的故乡怎样?文章第31自然段说“似乎看到了我美丽的故乡了。
”记忆中的故乡到底美丽在何处呢?
提示:景、事、人。
(2)分析景点:
①描写了一幅怎样的图画?(少年闰土月夜刺猹图)
景物:天空、圆月、西瓜、沙地。
色彩:深蓝、金黄、碧绿。
景象特点:景物美好,色彩明快、艳丽,美好动人。
②第2自然段说:“没有一些活气”,那么这一段的少年“十一二岁”“银圈”“捏”“刺”,又给人什么感觉呢?
充满生气和活力。
③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作者用这美丽的景物作为少年闰土小英雄形象的烘托,也是作者理想中故乡的象征。
与现实中的故乡形成鲜明的对比。
(3)分析少年闰土(事、人)
①“我”记忆中的少年闰土的肖像怎样?
“紫色”“圆”“小”“明晃晃”可见少年闰土健康可爱。
②“我”回忆了少年闰土哪几件事情?可见他是个什么样的农村少年?
教“我”雪地捕鸟——活泼多知。
邀“我”看瓜刺猹——朴素,热情勇敢,多知。
告诉“我”贝壳、跳鱼儿——见多识广。
哭着不肯分离,互赠礼物——友谊深厚、纯真。
③作者是怎样更好地突出闰土说话滔滔不绝的?
用了许多省略号。
④小结:故乡到底“美丽”在哪里?
美在有许多新鲜景,美在有许多新鲜事,更美在有心里装着无尽希奇事,有着深厚、纯真友谊的童年伙伴。
总之,美在儿时的记忆中。
3.分析第三部分(第78~88自然段)。
(1)这一部分开始写了“我”和宏儿的几句对话,作用是什么?
这几句对话反映出宏儿的天真和对水生友情的留恋。
童年“我”为了出外谋食不得不离开闰土、离开故乡;而今天是卖掉老屋,永远离开故乡了,因此,宏儿“回来”的想法不是很天真吗?“我”这次回故乡,已经感到与闰土的隔膜,那么宏儿与水生的将来会是怎样的情景?这就使“我”本来不平静的心情更加思绪万千,从而引出下文“我”对“新的生活”的议论和企盼。
(2)小说最后三个自然段是以议论为主的议论段。
这三段议论的论题是什么?有什么关系?请你概括出来。
小说中的“我”既对新的生活充满信心,又不能明确解释“新的生活”的含义,反映了他的阶级局限性和觉悟水平。
但是他也意识到,只要大多数人都向往和追求新的生活,敢于走向新生活之路,那么新的生活是能到来的,这又说明他比同一阶层的人眼光要敏锐,站得要高些。
五、课堂练习:(ppt显示习题,师引导完成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
)
六、作业设计:背诵课文。
七、板书设计:
故乡
鲁迅
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
↓↓
物是人非事事休看到希望
闰土路在脚下
杨二嫂开拓进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