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教育史》

《中国教育史》

1.从教育意义上说,原始宗教活动中的巫师是原始文化知识的保存者和传播者,是知识分子的前身。

2.据文献记载,五帝时期已有叫“成均”和“庠”的教育场所,它们被看成是萌芽状态的学校。

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1、商代的甲骨文被看成是我国有系统文字的开始,和我们今天使用的汉字一脉相承。

2、西周的学校设置可分为两类:设在天子王城和诸侯国都的称国学,按年龄层次上可分为大学和小学两级;设于郊、野范围内的学校称乡学。

3、西周天子和诸侯国所设大学分别称辟雍和泮宫。

4、西周的学校教育内容主要表现为“六艺”,它们分别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方面知识和技能。

5、“天子失官,学在四夷”是春秋时期的历史现实,其结果是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

6、“不分贵贱种族,人人都可以受教育”,这个意思在孔丘的教育实践中可以概括为“有教无类”。

7、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儿童识字课本是《史籀篇》8、孔子所认为的最高道德准则是仁,也是他学说的中心思想。

9、在论述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中,提出“庶→富→教”这一思路的是孔子10、西周官学的基本教育内容,即礼、乐、射、御、书、数,有“大艺”、“小艺”之分,书、数是小艺,主要是小学课程,礼、乐、射、御,作为大艺,是大学的课程。

汉代以后也把经孔子整理并作为教材的《诗》、《书》、《礼》、《易》、《乐》、《春秋》称为“六艺”。

11、“六艺”具体指:礼、乐、射、御、书、数,按其学科性质分成三大方面:①礼乐。

礼是指周礼,范围十分广泛,涉及政治、伦理、道德、礼仪等各个领域。

乐教也是西周官学中的主要科目。

它包括音乐、诗歌、舞蹈等,实际上是各门艺术的总称。

②射御。

射,指射箭的技术;御,指驾驭马拉战车的技术。

③书数。

“书”是指文字,“数”是指计算。

12、孔子的德育原则有哪些?(1)立志:以实现仁道为志向,走仁的道路,时刻以仁为道德行为的准则。

“笃信好学,守死善道”“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2)克己:在处理对人对己的关系时应着重在要求自己上,约束和克制自己的言行,使之合乎礼、仁的规范。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即严以责己,宽以待人这样才能消除矛盾。

“攻其恶,无攻人之恶”即隐恶扬善。

“不怨于,不尤人”“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君子病无能,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这些都是重在要求自己,而不是责怪别人。

(3)力行:言行相顾、言行一致,不要出现脱节,道德认识的真假、深浅,依靠道德实践的检验而证实。

“言必信,行必果”“力行近乎仁”“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4)中庸:能明辨各种行为过与不及的是非得失,择其中道而行。

(5)内省:就日常所做的事,进行自我思想检查,看其是否合乎道德规范。

“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6)改过:有过错不应该掩盖,而要正视错误公开改正,有过不改才是真正的错误。

“圣人,吾不得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丘有幸,苟有过,人必知之”“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过则勿飞惮改”“过而不改,是为过矣”13、孔子在政治上主张实行利民的德政:“道之以道,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14、孔子把人性分为三等,一等是生而知之者,属于上智,二等是学而知之者与困而学之,属于中等。

三等是困而不学,属于下愚。

性相近,习相远就是指中人这部分。

15、孔子对君子的培养强调三方面的修养要求: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16、孔子总结的学习方法:(1)学思行结合:博学于文,好古敏以求之即偏重于古代文化政治知识。

他提出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

即要多听、多看,还要多问。

孔子还强调“学以致用”他说:“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君子欲讷于言而过其行。

”(2)启发诱导:“叩其两端”即从考察事物的不同方面,辨明是非。

(3)因材施教:“听其言而观其行”“退而行其私”都是了解学生个性的方法。

朱熹注:“弟子因孔子之言,记此十人,而并目其所长,分为四科”四科是培养四方面的人才。

(4)好学与实事求是的态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

“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

他主张“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即看问题不要从个人私意猜测出发,不要主观认定必然是这样,不要固执自己的成见不要自以为自己的意见绝对正确。

战国时期的教育1、孔丘去世后,儒家内部分为八派,其中最有影响的是思孟学派(子思之儒、孟氏之儒和孙氏之儒)和荀况学派。

2、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所著名学府,制定历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弟子职》。

稷下学宫是一所由家举办而由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

它是集讲学、著述、育才活动为一体并兼有咨议作用的高等学府。

学术自由是稷下学宫最基本的特点。

3、在关于人性的认识中,认为人性如素丝,“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的是墨翟;认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的是孟轲;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的是荀况。

4、(1)孟轲的教育理论基础是“性善论”。

(2)提出的“五伦”分别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3)“大丈夫”的人格理想,首先大丈夫要有高尚的气节,其次有着崇高的精神境界“浩然之气”。

如何实现大丈夫的人格呢?孟子认为主要靠人的内心修养,大致有以下几条“持志养气、动心忍性、存心养性、反求诸己”。

(4)教学思想包括A“深造自得”——深入的学习和钻研,必须要有自己的收获和见解,如此才能形成稳固而深刻的智慧,遇事则能左右逢源。

B“盈科而进”指出了学习和教学过程的循序渐进。

正确的学习进程应当像源源不断的流水那样,注满一个洼坎之后再注下一个。

C“教亦多术”——他说:“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

”对学生有的应及时点化,有的应成就其德行,有的要发展其才能,有的可答其所问,不能及门者则可以间接地受教。

D“专心致志”(5)社会分工思想:分工思想是孟子的重要经济思想。

他认为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是必要的。

所以“劳力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6)孟子主张内发。

孟子和荀子,一个认为人性本善,一个认为人性本恶,实际上他们两个所说的人性并不是一回事,可以说是各讲各的人性。

孟子所讲的人性,侧重于“人”字,探讨的是人类区别与动物的类属性,也就是人类的社会性。

荀子所讲的人性,侧重于“性”字,探讨的是人先天带来的自然性,如喜欢好看的、好听的、好吃的、好玩的,追求舒服、安逸等,实际上是指人的生理本能。

5、许行所代表的农家是战国时代为农民立言的一个学派,主张“并耕而食”要求每个社会成员都必须以劳动得食。

阴阳五行思想出现了著名阴阳家邹衍,创立了五德始终说,并提出大九洲说。

说明了中国的统一是必然。

6、《大学》提出的“三纲领”是明明德,亲(新)民,止于至善;“八条目”是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7、《中庸》主要论及以下问题:(1)性与教。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孝。

”即天所赋予人的就叫做性,循性而行就叫做道,修治此道就叫做教。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意思是人应不断追求诚的境界,充分发扬自身的善性,又由己及人而至天下。

(2)中庸。

在孔子的基础上作了阐发,其意为既无过,也无不及,不偏不倚。

两端执其中。

(3)自诚明与自明诚,尊德性与道问学。

人们可以从两条途径得到完善,其一是发掘人的内在天性,进而达到对世界的认识,这就是自诚明,谓之性,或叫尊德性。

其二是通过向外部世界的求知,以达到人的内在本性的发扬,这就是自明诚,谓之教,或叫道问学。

(4)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五个先后相续的步骤。

8、真正揭开“百家争鸣”序幕的是墨家。

最早把自然科学知识纳入教学内容的是墨家。

墨翟讲学于北方各国,故有北方圣贤人之称。

这与儒家是相反的。

墨家团体有首领,称为钜子。

(1)关于教育作用:通过“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建设一个民众平等互助的兼爱社会。

“天下匹夫徒步之士少知义,而教天下以义者功亦多”说明教育的重要性。

他提出“素丝说”以素丝和染丝为喻,说明人性不是先天所成,生来的人性不过如同待染的素丝。

“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2)教育目的:墨家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兼士或“贤士”.关于兼士的三条标准: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

即道德的要求、思维论辩和知识技能的要求。

(3)教育内容:政治和道德教育、科学和技术教育(墨家私学主要传授生产和科学知识包括农业、手工业、军事器械制造、自然科学知识如数学、力学和光学等其中光学是最出色的部分。

)文史教育、思维能力的教育(墨家认为人的理论和观点是否正确,需要有衡量的标准,即所谓的言必立仪,于是提出应当懂得把握三条标准“三表”第一表“有本之者”,第二表“有原之者”第三表“有用之者”。

墨翟在中国古代逻辑学史上首先提出类、故的概念,提出察类明故的命题要求懂得运用类推与求故的方法。

(4)教育方法:主动(虽不扣必鸣)、创造(古之善者则述之,今之善者则作之,欲善之益多也”)实践、(“合其志功而观焉”志是动机,功就是效果,讲效果就是讲实践。

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量力(在中国教育史上最先明确提出量力这一教育方法。

“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9 “明人伦”的教育目的是由孟子第一次明确地概括出来的。

封建统治者尊他为“亚圣”。

提出尽信书不如无书。

10、荀子(1)性恶论与教育作用。

“性伪之分”指出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

即所谓人性是与生俱来的自然属性,而伪是后天的一切通过人为的努力而发生的变化。

“性伪之合”性伪合,然后成圣人之名,一天下之功于是就也。

故性伪合而天下治。

意思是性和伪是素材和加工的关系,没有素材就没有加工。

“化性起伪”我欲贱而贵,愚而智,贫而富,可乎?曰:其唯学。

意思就是只要有学习和教育,还有什么能够阻止人改变他自己的呢?(2)关于教育目的。

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

即教育应当以大儒为理想目标。

选材的标准:国宝也(言行俱佳)、国器也(长于言而拙于行)、国用也(口善言,身行恶)、国妖也。

所以治国者要敬其宝,爱其器,任其用,除其妖。

(3)教育内容。

“善假于物”就是指人善于借助知识,来丰富人自身。

因此重视古代典籍的学习,尤其是儒家的经典。

荀况认为,各经自有不同的教育作用。

如:故《书》者,政事之纪,《诗》中声之所止,《礼》法之大分,类之纲纪。

故学至乎《礼》而止矣。

……在诸经中荀况重视《礼》(4)学习过程与思想方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