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说总体练习

小说总体练习

板块一高考试题印证(2011·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严冬海猎陈秉汉①风静了,天空像硕大无朋的冰块银晃晃闪着寒光。

严寒的海面弥漫着乳白色的雾气。

海肚天脚一片胭红。

怕冷的夕阳像喝醉了酒,醉醺醺地没入暮霭中。

这是霜冻的征兆。

几十年未遇的寒流袭来,往日闹市般的海湾冷冷清清。

“海龙——”海滩那边传来渺远的呼唤声。

“哎——”礁石上赤条条地爬上一个十四五岁的少年。

他迅速穿上一件赤褐色的渔民服。

衣服又宽又长,过了膝盖,袖口也卷了几卷,分明是他爸爸穿过的。

一年四季,海龙喜欢在这里洗澡、潜水,即使这样的鬼天气也不例外。

现在正是尖头鱼最肥最值钱的季节,海龙的爸爸有一种祖传捕鱼绝招,越是天寒地冻效果越好:深夜走到沙滩,仰头喝下一瓶酒,脱下衣服,跳进海里,尖头鱼便迎着热气游过来……可是爸爸出海,妈妈就心跳。

所以爸爸不让海龙学习这种原始的捕鱼法。

但海龙觉得有趣,几次要跟着下海,被爸爸骂回来。

最近爸爸连续几个晚上下海捕鱼,风寒侵入肌体,生起病来,家里仅有的一点钱在药煲里化作一缕缕轻烟,欠下一屁股债。

年关在即,爸爸躺在床上发愁。

听到妈妈的喊声,海龙跳下礁石,赤着脚板,沿着沙滩走回来。

一家人正围着低矮的桌子吃晚饭。

爸爸舀了一碗粥汤,弓着腰,埋头就着番薯艰难地咀嚼吞咽,不时停下来咳嗽。

有时咳得喘不过气来,妹妹便给他捶捶腰背。

海风穿过破屋石缝,像吹箫一样呜呜响。

爸爸说:“阿龙,天气这么冷,别去耍海水了,弄出病来怎么办!”“浸浸海水少生病,邻居老叔说的。

”海龙抓了一个番薯端着碗到屋外吃,看看海边的天色变化。

天黑下来,爸爸咳嗽着躺下,妈妈和妹妹也上床睡觉了。

海龙装做睡着的样子,等爸爸的咳嗽和呻吟声渐渐静了,才蹑手蹑脚溜下床,溜到门外。

大海一片漆黑。

墨蓝的苍穹缀满星星,洒下淡淡的星光。

海滩像一片蒙蒙轻雾。

海龙全副武装,用尖担挑着渔篓、干柴捆,快步向海滩走去。

他那稚嫩的脸蛋此刻十分凝重黯淡,和夜色融成一体。

他不会喝酒,掏出两个还有些烫手的番薯,拍掉草木灰,连皮吞进肚里。

他把尖担插在潮水线上,爬上礁屿,解开柴捆,划了几根火柴。

柴枝熊熊燃烧起来,照得海面红光闪烁。

他脱下衣服,迅速溜下海里。

深夜的海水不同白天,像冰窖一样。

海龙感受到裂肌砭骨的寒冷。

他没有反悔,没有退缩——爸爸忍受得了,自己为什么忍受不了!他咬咬牙,挥动双臂,捞起海水擦擦身体。

敏感的尖头鱼感受到一团热气,笨拙地迎着热气游过来。

海龙激动得心怦怦跳,忘记了寒冷,牙齿叼着鱼篓,双手左右开弓,左一条右一条,像捞漂浮在水里的萝卜,一一丢进篓里。

海潮不断上涨。

海龙随海水不断上浮,到插尖担的地方,鱼篓满了。

要是爸爸便立即上岸小跑回家,钻进孩子们用体温焐热的被窝……不!此刻礁屿附近的尖头鱼还很多,他太舍不得离开了。

可是渔篓满了,没地方放呀!他爬上礁石,添了柴火,拿过裤子,用石头把裤带砸成两段,一段把裤角扎牢,把篓里的鱼倒进去,再用另一段扎了口。

海龙带着渔篓又一次溜下海里,身子接触到密密麻麻的尖头鱼。

他激动得热血沸腾,忘记了寒冷,忘记了饥饿,忘记了困乏,抓鱼的动作越来越快……他干狂了,干傻了,恨不得把海里的尖头鱼都抓进自己的渔篓里。

后半夜,爸爸醒来发现海龙不见了,赶紧和妈妈向海滩寻来,一脚深一脚浅,跌跌撞撞呼唤着儿子的名字。

妈妈一个踉跄,脚下好像绊着什么,软绵绵的,只见海龙光着屁股,倒在地上,旁边的担子一头是渔篓一头是用裤子改装的袋子,都盛满银晃晃的尖头鱼。

妈妈搀扶着海龙,爸爸挑起担子,一步一步走回家里。

海龙清醒过来,喝下一碗热水,钻进妈妈妹妹的暖被窝。

冰冷的身子接触到妹妹,妹妹惊醒了,“哇”的一声大哭起来。

妈妈说:“哥哥捡来好多好多的鱼哩。

”妹妹揉揉惺忪睡眼,见地上许多尖头鱼,不禁破涕为笑。

刺骨的寒风发出尖厉的哨音,穿过小屋的石缝溜走了,②黎明前的大海静了,静得像守着摇篮的母亲……(有删改)阅读文中两处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请分别说明作者的描写意图。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分析写作意图也就是回答作用,从内容、结构两方面具体分析即可。

答案(1)渲染气候的寒冷,暗示捕鱼环境的恶劣(海龙一家生活的艰苦)。

或:渲染气候的寒冷,为后文写海龙下海捕鱼作铺垫。

(2)通过描写大海的平静,暗示海龙捕鱼的成功和他的满足感。

或:通过描写大海的平静,暗示海龙捕鱼惊险过后家中的安宁与温馨。

板块二能力提升训练一、(2012·黑龙江调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我是瞎子[美]特伯里帕森斯先生刚刚跨出旅馆的大门,就有一个乞丐沿着大马路走过来。

这乞丐是个瞎子,拄着一根瞎子常用的斑斑驳驳的旧拐棍,小心翼翼地敲打着路面,慢慢地向前移动脚步。

乞丐的脖子很粗,长着绒毛,衣领和口袋上满是油腻,一只大手握着拐棍的弯把,肩上搭着一条褡裢。

看样子,他还卖点什么东西。

空气里满含着春意,金色的阳光洒在柏油路面上,暖暖的。

帕森斯先生一动不动地站在旅馆门前,听着瞎眼乞丐“嗒嗒嗒”走过来的声音,心里突然升腾起一股对所有盲人的怜悯之情。

帕森斯先生想,自己活着真幸运。

几年前,他只不过是一名普通的技工,现在,他获得了成功,备受尊敬,被人羡慕,这都是他在无人援助的情况下,独自冲破层层障碍、艰苦奋斗的结果。

瞎眼乞丐刚从他面前“嗒嗒嗒”走过去,他就迈动步子。

衣衫褴褛的乞丐立即转过身来。

“我不是乞丐,先生,我的确不是,我这里有些小玩意儿。

”只见他摸索着,拿出一个小物件塞进帕森斯先生的手掌,“挺精巧的打火机,只要一元。

”帕森斯先生站在那儿,觉得略略有一点儿烦恼和尴尬。

他是一个俊雅的男人,身着整洁的灰色衣服,头戴灰色宽边礼帽,手握一根棕榈木手杖。

当然,兜售打火机的人永远不会看到这些……“我不会吸烟。

”他说。

“等一等。

我断定你认识许多抽烟的人,买一个作送人的小礼物吧!”乞丐谄媚地说,“先生,你不会反对帮助一个可怜人吧?”瞎眼乞丐紧紧抓住帕森斯先生的袖子。

帕森斯先生叹了口气,伸手从内衣袋里摸出两张五角票来,放进乞丐手中。

乞丐把钱装进口袋,“十四年了,先生。

”接着,又加了一句,带着一种神经质的自豪,“韦斯特伯里,先生,我过去也是其中的一员。

”“韦斯特伯里,”帕森斯先生重复了一遍这个名字,“哦,是的,那次化学爆炸……报纸多年都不提它了。

当时人们称它是最大的一次灾难。

”“我失明的原因你想知道吗?”乞丐喊道,“我跟你说说吧!”他的口气里满含着痛苦,但又带着一种讲故事的人时常有的夸张味道。

“当时,在化学药品店里,我最后一个跑出去。

楼房在不断爆炸,跑出去就有了生的希望。

许多人都安全冲出门,跑远了。

等我快速奔至门口的时候,正在那些大铁桶之间爬动时,后边有人揪住我的腿,说,‘让我过去,你……’他也许是个疯子,谁知道?我试着从心里原谅他,先生。

但他比我强壮得多,他把我拉了回去,从我身上爬了过去!他把我踏进尘埃里,出去了。

我躺在那儿,毒气把我包围了,还有火在燃烧,药品在……”他咽下一口唾液——颇为熟练地抽动一下鼻子——满含着期望,默默无语地站着。

他可能还会讲出下面的话来:“太不幸了,伙计,真的是很不幸,那么,我想——”“这就是那个故事,先生。

”风从他们身上拂过,温润,刺骨。

“讲述得不完全对,里面掺杂着一点不可信的成分。

”帕森斯先生说。

瞎眼的小贩突然颤抖起来:“你怎么这么说话?你这是什么意思,你……”“故事是真实的,”帕森斯先生说,“除去信口雌黄的部分。

”“信口雌黄的部分?”他粗野地大叫,“哎呀,先生……”“我也曾在化学药品店里呆过。

”帕森斯先生说,“可事实不是这样的,是你把我拉回去并从我身上爬过去的,是你比我壮,马克沃德特。

”瞎子长时间一动不动站在那儿,他一个劲地狠狠咽着唾液。

最后,他忍着气,说:“帕森斯,上苍有眼,上苍有眼!我还以为你……”接着,他再一次大声地叫道,“是的,可能,可能,但我却瞎了!我是瞎子,你一直站在这儿让我讲啊讲,你一直在嘲笑我!我真是瞎了眼!”街上的行人都扭过头来瞪着他。

“你走开,我瞎了!你听见没有?我是……”“算了吧,”帕森斯先生说,“别这样吵啦,马克沃德特……我也是瞎子。

”(有删节)联系上下文内容,简要分析文中画线语句景物描写的作用。

(1)空气里满含着春意,金色的阳光洒在柏油路面上,暖暖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2)风从他们身上拂过,温润,刺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答案(1)渲染和暖的气氛,并以暖春之景烘托帕森斯的怜悯之情、恻隐之心。

(2)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暗示人物对话的深层展开。

烘托马克沃德特的人物形象:他遭遇灾祸,有令人同情的一面;歪曲事实,又有令人厌恶的一面。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一小时的故事凯特·肖邦①大家都知道马拉德夫人的心脏有毛病,所以在把她丈夫的死讯告诉她时是非常注意方式方法的。

是她的姐姐朱赛芬告诉她的,话都没说成句,吞吞吐吐、遮遮掩掩地暗示着。

她丈夫的朋友理查德也在她身边。

②要是别的妇女遇到这种情况,一定是手足无措,无法接受现实,她可不是这样。

她立刻一下子倒在姐姐的怀里,放声大哭起来。

当暴风雨般的悲伤逐渐减弱时,她就独自走向自己的房里,不要人跟着她。

③正对着打开的窗户,放着一把舒适、宽大的安乐椅。

全身精疲力竭,似乎已浸透到她的心灵深处,她一屁股坐了下来。

④她能看到房前场地上洋溢着初春活力的轻轻摇曳着的树梢。

空气里充满了阵雨的芳香。

下面街上有个小贩在吆喝着他的货色。

远处传来了什么人的微弱歌声;屋檐下,数不清的麻雀在嘁嘁喳喳地叫。

对着她的窗的正西方,相逢又相重的朵朵行云之间露出了这儿一片、那儿一片的蓝天。

⑤她坐在那里,头靠着软垫,一动也不动,嗓子眼里偶而啜泣一两声。

她还年轻、美丽、沉着的面孔出现的线条,说明了一种相当的抑制能力。

可是,这会儿她两眼只是呆滞地凝视着远方的一片蓝天,从她的眼神看来她不是在沉思,而像是在理智地思考什么问题,却又尚未做出决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