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全国31个省份城镇化水平的比较分析

全国31个省份城镇化水平的比较分析

全国31个省份城镇化水平的比较分析吉林财经大学朱丽娟、杨雪娇、徐莹莹目录摘要 (2)Abstract (3)引言 (4)一、文献综述 (4)(一)国外城镇化水平相关研究 (4)(二)我国城镇化水平相关研究 (5)二、我国城镇化及城市发展现状 (7)(一)我国城镇化发展阶段 (7)(二)我国城镇化发展现状 (8)四、建立因子模型 (9)(一)指标体系的建立 (9)1.指标选取原则 (9)2.建立指标体系 (10)(二)模型的建立及分析过程 (12)1、模型检验 (12)3、分析因子载荷矩阵 (13)4、得出因子模型 (15)5、聚类分析 (16)四、结论及建议 (18)参考文献 (20)摘要本文以我国城镇化的发展水平为基础,从经济水平、生活水平、地域城镇化水平和文明程度等四个方面建立全国31个省的城镇化水平评价体系,建立截面数据模型,先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然后进行聚类分析,分析全国31个省份城镇化水平差异。

关键词:主成分分析法城镇化因子分析AbstractIn this paper,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urbanization level,which based on economic levels,living standards,level of urbanization and geographic extent of the four aspects of civilization to establish the country's 31 provinces,urbanization level evaluation system,the establishment of cross-sectional data model,first used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and cluster analysis,analysis of the country's 31 provinces,differences in the level of urbanization. Keywords: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factor analysis of urbanization引言众所周知,城镇化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加快城镇化,全面繁荣农村经济,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党的“十七大”报告又再次提出“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中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的目标是,到2050年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工业化迅速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城镇化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但中国的城镇化明显地滞后于工业化。

城镇化的滞后阻碍了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进一步转移,固化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限制了农村市场的扩大,抑制了总需求的扩张,从而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城镇化的推进。

目前,中国城市基础设施比较落后,推进城镇化,需要大力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这些工程的建设将拉动投资需求,扩大就业需求,从而为经济增长提供动力。

一、文献综述(一)国外城镇化水平相关研究城市化是区域经济增长不平衡的结果,也是和工业化过程相伴并互动的结果。

从客观意义上讲,由于地区之间在地理位置、资源禀赋之间的差别使得一些具有优势的地区取得先行发展,进而吸引更多的人口和产业,促进了大中城市的产生。

“增长极”这一概念是20世纪50年代由法国著名经济学家佩鲁(F·Perroux)首次提出来的,它的出发点是抽象的经济空间,是以部门分工所决定的产业联系为主要内容。

佩鲁认为经济增长不是在每个地区都以同样的速度进行,相反,在一定的时期,增长的势头往往集中在某些主导经济部门和有创新能力的行业,然后通过不同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经济产生不同的终极影响。

显然,他主要强调规模。

1957年,缪尔达尔(Gunnar Myrdal)提出了“地理上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又称“循环累积论”。

他认为,地理上的二元经济产生的原因在于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性,这种差距的存在是因为存在“扩散效应”和“极化效应”,“极化效应”是指劳动力、资金、技术、资源等受到要素收益差异而发生的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的现象。

经济发展初期,各地区的人均收入、工资水平和利润都是大致相等的,且生产要素可自由流动。

此时,如果某些地区由于外部因素的作用,经济增长速度快于其他地区,经济发展就会出现不平衡。

这种不平衡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使地区间的经济发展、人均收入、工资水平和利润等产生差距,这种差距的产生会进而引起“累积性因果循环”,使发展快的地区发展更快,发展慢的地区发展更慢,从而逐渐增大地区间的经济差距,形成地区性的二元经济结构。

(二)我国城镇化水平相关研究孙中和(2001)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的动力因素发生了本质变化,城市化发展的动力主要体现在四方面:一是农村工业化推动。

比如,乡镇企业加速了资本、技术、信息等经济要素向乡镇工业小区区域内的转移。

二是比较利益驱动。

农业人口的非农化过程是在农业内部推力和非农产业的外部拉力双重作用下完成的。

三是农业剩余贡献。

农业为城镇化提供充足的食物和工业生产原料、市场、生产要素、外汇方面的支持。

四是制度变迁促进。

制度安排与创新在城镇化过程中的核心作用主要体现在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业产出水平的提高、农业部门的要素流出推力和城镇基础设施及房地产业的开发等方面。

王信东、赵安顺(2000)认为,农村城镇化的动力机制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农村投资环境的改善(人、财、物及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价格优势或交易机制的低成本等),引致预期资本利润率水平的提高,从而形成对建设项目投资的增加,使其适应社会的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增加,示范作用与规模经济效应推动公众预期进一步上升,投资、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人口迁入增加,居民与企业的收入水平、政府的财政收支能力增长,农村用于工业、商贸、居民住宅、公用设施等的支出增加,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农村城镇化由此形成。

一级比较健全的政府。

蒋占峰(2005)认为,推进城镇化,必须改革农村土地产权关系,扩大农村土地经营规模,增加农民收入。

对城镇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和影响的两田制、农场制、“四荒”使用权拍卖、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等农地产权创新制度与模式之所以有利于城镇化,是因为它们的共同点是将土地的保障功能从土地中分离出来。

将土地的保障功能剥离出来并在解除农民后顾之忧的前提下,通过扩大经营规模,就为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化和城镇化提供了可行的制度安排。

肖万春(2003)认为,在农村城镇化过程中,除合理调整和利用现有城镇土地外,还需要向外扩展,妥善解决征地占地中的矛盾是城镇建设和规划中的棘手问题。

因此,必须加快小城镇建设用地制度的改革,实现土地资源配置方式由单一的行政性征用向以市场配置为主的转变,实现土地利用方式由粗放向集约转变,最终达到既有利于大幅度降低进城“门槛”,促进乡镇企业和人口集中,又能充分保护集体和农民土地权益的目的。

何训坤(2002)认为,农村城镇化发展的质量主要取决于农村聚集的过程。

一方面要将分散的乡村企业逐步地向农村城镇集中,实现乡村工业化向城镇工业化的跨越;另一方面要围绕建立农字号大企业、大集团,组织和引导小企业向核心企业集中、龙头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工业园区向城镇集中,以充分发挥聚集效应、规模效应和联动效应。

综上所述,尽管近十年来,我国学者对城镇化理论研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与成绩,但仍然存在以下几点明显的不足和缺陷:一是深层次理论提练不够。

除一些专题性或知识性、包容性论著以外,至今尚未出版一部系统研究城镇化理论的具有高水平的专著。

二是定量分析与实证分析不够。

绝大多数论著都是定性分析,缺乏定量分析,更少见专门实证分析的论著。

三是研究城镇化与工业化关系的份量不够。

据查1993~2000年,发表的学术论文也不过10~20篇,且论述简单。

四是城镇化与信息化关系的研究严重短缺。

据查,近10年来,有关城镇化与信息化关系研究的学术论文仅2~3篇,除有一两本相关性著作外,尚未见到一本专门的论著。

五是城镇化与社会文化变迁的研究尚是一片空白。

近年来,学术界从经济、制度(政治)层面上研究城市(镇)化的论著比较多,但从文化角度或者说视野方面关注城市化(即城镇化)的相对较少,几乎可以说没有。

六是专门研究民族地区城镇化的论文较少,研究城镇化与民族地区文化变迁的论著更是没有。

另外,有关城镇化资料性的工具书,如大事记、论文目录索引、数据库等也近乎空白,亟待加强这方面的编辑、整理出版工作二、我国城镇化发展现状分析(一)我国城镇化发展阶段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城市化发展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1.初步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强调重工业发展的时期(1952-1965年)。

在这种发展战略下,许多国有企业、工业城市得到发展,尤其是在内陆地区。

在此期间,城市人口增长速度超过了总人口的增长速度,中国的城市化稳定发展。

资料显示,城市人口由1952年的7163万增长到1965年的13045万,增长率为82.1%。

同期总人口的增长相对慢得多,增长率为26.2%。

城市人口所占比重由1952年的12.5%,一直增长至1965年的18.0%。

2.止步不前阶段第二阶段是“文化大革命”期间(1966-1977年)。

此间城市的发展停滞不前,甚至倒退。

除严格的户籍制度之外,另一个主要原因是政府要求数百万的青年上山下乡,以便接受“再教育”。

1966-1977年,因为政策的要求、日益严重的住房问题以及就业机会短缺,170万城市人在农村扎根。

资料显示,1965-1975年间总人口的增长率高于城市人口增长率。

城市人口所占比重不变甚至降低,1965年为18.0%,1970年为17.4%,1975年为17.3%,1978年为17.9%。

3.迅猛发展阶段第三阶段是改革开放时期(1978年至今)。

这个时期城市化迅猛发展。

1978年起,中国不仅实行开放政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且鼓励城市化,许多县镇升级为市,城市数量猛增,由1978年的191座增长为1999年的667座,同时城市人口所占比重由17.9%增至30.9%,21年间中国的城市化增长了13个百分点。

毫无疑问,在过去的20年里,中国经历了快速的城市化进程。

中国城市化半个世纪的风雨历程充分体现了中国城市化发展阶段性的特点,同时也形成了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状。

(二)我国城镇化发展水平1.“二城”建设步伐加快“二城”就是城镇化、城市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