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饮食食之保健说道保健养生,就不能不提饮食。
饮食是养生之道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要养生就必须学会如何健康的饮食。
我国有着古老的饮食养生历史。
不同的食物在不同的时节食用会有不同的效果。
春之食春天饮食宜清淡,忌食油腻、生冷及刺激性食物。
春季应由冬季的膏粱厚味转为清温平淡,在动物食品上,应少吃肥肉等高脂肪食物,因为油腻的食物吃后容易产生饱腹感,人体也会产生疲劳现象。
饮食宜温热,忌生冷。
胃寒的人可经常吃点姜,以驱寒暖胃。
适当增加饮食中的果蔬比重以摄取足够的维生素和无机盐。
春天,又是气候由寒转暖的季节,气温变化较大,细菌、病毒等微生物开始复发,活力加强,容易侵犯人体而致病,如春季常见的口角炎、舌炎、夜盲症和某些皮肤病等,这些大都因为新鲜果蔬吃得少而造成的营养缺乏所致,所以,在饮食上应适当增加饮食中的果蔬比重以摄取足够的维生素和无机盐。
小白菜、油菜、柿子椒、西红柿等新鲜蔬菜和柑橘、柠檬等水果富含维生素C,具有抗病毒的作用,胡萝卜、苋菜等黄绿色蔬菜富含维生素A,具有保护和增强上呼吸道粘膜和呼吸器官上皮细胞的功能。
可增强抵抗各种致病因素的侵袭,富含维生素E的食物也应食用,以提高人体免疫功能,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这类食物有芝麻、青色卷心菜、菜花等。
此外,从科学饮食的观点来看,春季还应强调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等营养素摄入量的相对比例,以增强抵抗力,防止暴饮暴食,避免引起肝功能障碍和胆汁分泌异常。
春季饮食应省酸增甘,以养脾气。
唐代名医孙思邈说:“春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
”意思是当春天来临之时,人们要少吃点酸味的食品,多吃些甜味的的食品,这样做的好处是能补益人体脾胃之气。
春为肝气当令,根据中医五行理论,肝属木,脾属土,土木相克,即肝旺可伤及脾,影响脾的消化功能。
且中医认为,五味入五脏,而酸入肝,甘入脾,因此若多吃酸味食物,会增强肝的功能,使本来就偏亢的肝气更旺,这样就会伤害脾胃之气。
有鉴于此,春季饮食调养,宜选甘温之品,忌酸涩,主要以补益脾气为主,故可多吃一点大枣、山药、锅巴等。
千金难买春来泄,消脂排毒正当时。
整个冬天,大多数人处于蛰伏状态:深居简出、运动量减少,又偏好膏粱厚味之食物,一冬下来,体内积存了大量的脂肪和毒素。
古语有说:“千金难买春来泄”,意思指的就是“春季消脂排毒正当时”。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不要一味地偏信民间的排毒药物,其实,简单的苹果和鲜奶就有非常好的排毒功效。
试试早上起来喝一杯鲜奶,吃一个苹果。
温和有益,又有排毒的效果。
其他的水果,例如:草莓、樱桃、葡萄也有不错的排毒功效。
还有海带绿豆汤,因海带中的胶质成分能促进体内有毒物质的排出,绿豆性寒凉,可清热解毒,所以,饮用此汤,毒素自然会随着大小便排出。
根据个人体质及病情对症食补。
祖国医学提出,“春季养生当需食补”。
但必须根据春天人体阳气逐渐生发的特点,选择其平补、清补的饮食,以免适得其反。
以下几种人最适宜在春天进补:中老年人有早衰现象者,患有各种慢性病而体形孱瘦者,腰酸眩晕、脸色萎黄、精神萎靡者,春天气候变化大,受凉后易反复感冒者;过去在春天有哮喘发作史,而现在未发作者,到夏天有夏季低热者。
夏之食夏日炎炎,暑热难耐。
虽然如此,但如果在度夏时能够了解人体的生理特点,调理得当,夏天也能成为补益身心的良好时机。
夏季的饮食养生调养是增强人体对炎热气候的适应能力及防治暑热、暑湿的有效手段,并对增强人体在秋冬季节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有重要意义。
中医养生常强调药补不如食补,可见食补在健康养生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
那么,在炎炎夏日里如何注意饮食,安然度过民间常说的“苦夏”呢?夏季食养宜清补中医认为,胃为后天之本,脾主水谷运化。
夏季人们常感食欲减退,脾胃功能较为迟钝,此时膳食宜清淡,这样才有助于开胃增食,健脾助运。
清补的膳食一般总热量略低,其营养素的构成为两高两低,即蛋白质含量宜略高、纤维素含量应略高,脂肪及糖的含量应略低。
因此清淡食品多以素食为主。
主食宜用粳米、麦粉为主要原料制成的米饭和软食,以及各种汤、羹、糊等。
副食宜用味酸(以性凉或平为佳)或性味甘凉(或甘平)的肉类、禽蛋类、水产类、蔬菜类、瓜果类、乳蜜类等食物,并宜用酸甜类调味品。
食物烹调应以凉拌、炒、蒸、煮、炖、烩为主,并保证盐分的适度摄入。
宜选用祛暑利湿、清热解毒之品具有祛暑利湿、清热解毒功效的食物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种:性味甘凉,可健脾利湿、渗湿、利水、可祛暑热的食物有黄瓜、绿豆、荠菜、金针菜、东瓜、冬瓜子等;性味甘凉或性平、可清热解毒或者清热祛暑的食物有荷叶、牛蛙肉、茶汁、西瓜、冬瓜、冬瓜子、丝瓜、黄瓜、甜瓜、高粱、芹菜、苋菜、菱、甘蔗、马兰头等;具有清热之功的食物还有菊花、苦瓜、香蕉、荸荠、生萝卜、茄子等;可清热利湿的食物有青菜、芹菜、金针菜、茼蒿、茭白、竹笋、荸荠等。
另外,能够健脾利湿的食物还有蚕豆、赤豆、鲫鱼、鲢鱼、白扁豆、薏苡仁等。
以祛暑生津为主,滋阴益气为辅夏季津液亏损较多,故在选择食物时宜以祛暑生津为主,滋阴益气为辅。
具有这类功效的常见食物有炒大麦粉、菠菜、藕、茭白、西瓜、甜瓜、菜瓜、桃子、柠檬、苹果、葡萄、椰子、橙子、柚子、柑、甘蔗、绿豆、番茄、竹笋、黄瓜、胡萝卜、枸杞苗、豆腐、滑菜(冬葵)、鹅肉、白鸭肉、鸡蛋、牛奶等。
另外,桑葚、莲子等也能清热除燥,是药食两用食物,也可在夏季常食。
宜控制冷食冷饮夏季适当食用冷饮,能起到一定的祛暑作用,然而不可食用过多。
夏季尤要注意对脾胃的保护,但过食冷饮会损伤脾胃,例如,雪糕、冰砖、蛋筒等是用牛奶、蛋、糖等制成,营养虽好,但过食会使胃肠温度下降,引起不规则的胃肠壁收缩,可诱发腹痛、腹泻等症状。
又如,各种碳酸饮料、汽水等,大多营养价值不高,多饮会损伤脾胃、影响食欲,甚至引起肠胃功能紊乱等症状,故不宜多服。
秋之食立秋一过,秋天降临,在“贴秋膘”之时,特别要注意饮食,虽然时节已入秋,但是气温还是夏季,天气闷热难耐,饮食要务必讲究。
暂时不要吃太多的高蛋白食品,如肉类经过一个夏天炎热的天气,立秋之后,很多“苦夏”或在夏天里食欲比较差的人食欲逐渐好转。
不过此时人的肠胃功能较弱,还没有调理过来,如果吃太多的肉类等高蛋白食品,会增加肠胃负担,影响胃肠功能。
因此吃肉要适当,最好等到天真正凉下来以后,再多增加肉食。
不吃或少吃辛辣烧烤食品秋燥时节,还要注意不吃或少吃辛辣烧烤食品,如辣椒、花椒、桂皮、生姜、葱及酒等,特别是生姜。
这些食材属于热性,又在烹饪中失去不少水分,食后容易上火。
在古代医书中也出现这样的“警示”:“一年之内,秋不食姜;一日之内,夜不食姜。
多吃滋阴润燥的食物秋气内应肺,肺是人体重要的呼吸器官,是人体真气之源,肺气的盛衰关系到寿命的长短。
秋季气候干燥,很容易伤及肺阴,使人患鼻干喉痛、咳嗽胸痛等呼吸疾病,所以饮食应注意养肺。
要多吃些滋阴润燥的食物,如银耳、甘蔗、燕窝、梨、芝麻、藕、菠菜、鳖肉、乌骨鸡、猪肺、豆浆、饴糖、鸭蛋、蜂蜜、龟肉、橄榄。
多食芝麻、核桃、糯米、蜂蜜、甘蔗等,可以起到润肺之功效。
多吃酸性食物多吃些酸味食物,以补肝气,如:苹果、石榴、葡萄、芒果、樱桃、柚子、柠檬、山楂、番茄、荸荠等。
如苹果、橘子、山楂、猕猴桃等,可收敛肺气。
多吃粥初秋时节,天气仍较热,空气潮湿,闷热蒸人,且秋季瓜果成熟,难保人们不贪食过度,这些均会伤损脾胃,所以秋天早晨多吃些粥,既可健脾养胃,又可带来一日清爽。
秋天常食的粥有:山楂粳米粥、鸭梨粳米粥、兔肉粳米粥、白萝卜粳米粥、杏仁粳米粥、橘皮粳米粥、柿饼粳米粥。
冬之食随着一阵阵冷风带来的寒意,气候宜人的秋季渐渐离我们远去,天寒地冻、万物收藏的冬季即将到来。
众所周知,冬季的气候特点为“寒”。
传统医学认为,寒为阴邪,人体受外界影响,阴气也相应增加,伤及人体的阳气。
此时人体为抵御严寒,需要储存更多的能量和营养物质,因此冬季到来时,营养物质在体内也最易吸收和储存。
我国民间历来有冬令进补的习俗,常言道“冬令进补,三春打虎”,冬令进补对体虚者的疗效也已被现代医学所证明。
其原因有:一、补药、补品一般属温性的较多,适用于气温较低的冬季;二、腻滞厚味的营养食品在冬季更易为人体所消化吸收;三、营养食品在冬季更易于保存,连续使用不会变质;四、客观上来说,人体为适应冬季寒冷的气候环境,也需要增加营养和热量。
同时,进补也是人们抗衰老和延年益寿的需要。
补肾填精,宜为温补传统医学认为冬季天寒,寒邪易伤肾阳,宜食温性食物。
而肾是人体的根本所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源泉,它滋五脏的阴气,发五脏的阳气。
所以冬季养生调养摄取食物当以补肾温阳、培本固元、强身健体为首要原则。
冬季调养摄取的食物宜温性,常以鹿肉、狗肉、羊肉、麻雀、韭菜、虾仁、栗子、胡桃仁来温补肾阳;以海参、龟肉、芝麻、黑豆等填精补髓。
按照现代营养学的观点,冬季温补类的食品含热量较高,营养丰富,滋养作用强,有极为丰富的蛋白、脂肪、糖、矿物质等。
对一般人来说,每日每公斤体重大约需要1.5克蛋白质,1克脂肪,6克糖类。
对于一个体重60公斤的人来说,每天摄入90克蛋白质、60克脂肪、360克碳水化合物比较适合。
持续进补,适量适度针对自身体质类型,在冬季对症进补能增强体质、促进健康。
正常体质的人群更要注意选择抗衰老、强身健体的膳方,坚持注重冬季养生进补,既补充足够营养,又保护人体阳气。
但要注意,腻滞厚味的滋补物品不宜过量,免得伤及脾胃反而效果不佳,损害健康。
有些体质不宜进补冬季进补仅适用于体质阳虚或寒、湿等病理变化的人群,不适宜体质阴虚火旺和实热症候的人群。
若有大热、大渴、便秘、五心烦热等症状者,或患有急性疾病,应暂停进补,待病情稳定,且请中医师诊治后才可继续进补。
滋润防燥是关键冬天虽然清爽,但过于干燥,在我国黄河以北的大部分地区更是如此。
这里的人们难免会经常感到唇干舌燥。
空气干燥、气候寒冷的天气特别容易引起咳嗽,而这类咳嗽大多为燥咳,所以治疗方法应以润肺生津为主,防干燥。
如吃些煲老糖水(用冻水放入陈皮、冰糖煲约2小时即成)、胡萝卜马蹄水、川贝炖苹果等,效果都不错。
注重食补,巧用补品虽然冬季进补可以增强体质,祛病强身,但还要注意方法适当,才能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许多人往往习惯于在冬季服些人参、鹿茸、阿胶、黄芪之类,这些补品对人体各有益处,但如果服用不当则不仅不会见效,还会带来一些副作用。
所以,冬令进补养生,首先应遵循“药补不如食补”的原则,病后肠胃功能虚弱的人更是如此。
通过调整饮食,补养脏腑功能,促进消化和全身状况的康复,将起到药物所不能起到的作用。
另外,食补与药补两大类补品各有千秋。
一般来说,虚证明显或病后虚弱者,初期宜用药补;虚证不明显,目的是健身,或药补后体虚已有改善者,不妨有选择地食补。
冬季宜用“膏滋”和“底补”说到冬令进补,大家经常会提到“膏滋”和“底补”两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