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煤矿压风自救及避难硐室有关规定

煤矿压风自救及避难硐室有关规定

压风自救和避难硐室有关规定
一、突出区域防突反向风门的设置必须符合规定,两道风门应实现连锁,防突风门打开时与墙体的夹角应<90°。

二、突出煤层的采区必须设置采区避难硐室。

避难硐室的位置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避难硐室应符合下列要求:(一)避难硐室必须设置向外开启的隔离门,隔离门设置标准按照防突反向风门标准安设。

室内净高不得低于2m,深度应满足扩散通风的要求,长度和宽度应根据可能同时避难的人数确定,但至少应能满足15人避难,永久避难硐室每人应有不低于1.0米2的有效使用面积,临时避难硐室每人应有不低于0.9米2的有效使用面积,并按规定留有一定的备用系数(永久避难硐室的备用系数不低于 1.2,临时避难硐室和可移动式救生舱的备用系数不低于1.1)。

(二)避难硐室隔离墙采用砖、料石或其它材料构筑,墙体厚度不小于0.5m。

四周掏槽见煤、岩实体,且不小于0.2m。

保证墙体平整、无裂缝、重缝和空缝,满足强度要求且严密不漏风。

(三)门框可采用坚实的木质结构,但厚度不得小于100mm。

门框要包边沿口,有垫衬,四周与门扇接触严密。

隔离门扇采用坚实的木质结构,包制铁皮,保证门扇平整不漏风,背面使用角铁、槽钢或规格120mm×100mm的横梁加固,门扇厚度不小于50mm,平整不漏风。

隔离门门轴必须设置在工作面一侧,隔离门能自动关闭。

(四)在避难硐室必须装备压风自救装置、避灾自救物品。

压风自救装置按最多避灾人数装备。

每人供风量不得少于0.3m3/min。

如果用压缩空气供风时,应有减压装置和带有阀门控制的呼吸装置;饮水采用防火系统中的水源,食物不低于最大人数96小时的使用量,每人每天不低于2000KJ。

饮用水不低于每人每天0.5L。

(五)避难硐室内应根据设计的最多避难人数配备足够数量的隔离式自救器。

(六)避难硐室内支护必须保持良好,采用压风管路通风,且在周边喷浆或砌墙抹面,防止瓦斯积聚。

采用锚喷、砌碹等方式支护,支护材料应阻燃、抗静电、耐高温、耐腐
蚀,顶板和墙壁的颜色宜为浅色。

硐室地面高于巷道底板不小于0.2米。

(七)避难硐室内必须安装一部独立号码的电话,并能与调度室保持畅通,以保证在灾害情况下能与调度室联系。

三、突出区域掘进工作面距回风口距离达到500m时必须构筑避难硐室,以后每掘进500m设置一个避难硐室。

避难硐室外应设置物理反光等醒目警示标志,并强化日常维护管理。

煤与瓦斯突出矿井应建设采区避难硐室,突出煤层的掘进巷道长度及采煤工作面走向长度超过500米时,必须在距离工作面500米范围内建设避难硐室或设置救生舱。

煤与瓦斯突出矿井以外的其他矿井,从采掘工作面步行,凡在自救器硐室能提供的额定防护时间内不能安全撤到地面的,必须在距离采掘工作面1000米范围内建设避难硐室或救生舱。

避难硐室应布置在稳定的岩层中,避开地质构造带、高温带、应力异常区以及透水危险区。

前后20米范围内巷道应采用不燃性材料支护,且顶板完整、支护完好,符合安全出口的要求。

特殊情况下确需布置在煤层中时,应有控制瓦斯涌出和防止瓦斯积聚、煤层自燃的措施。

永久避难硐室应确保在服务期间不受采动影响,临时避难硐室应在服务期间避免受采动损害。

四、压风自救安装位置及数量
(一)硐室有矿井采区避灾路线上均应敷设压风管路,并设置供气阀门,间隔不大于200m。

有条件的矿井可根据实际需要设置压风自救装置。

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和极复杂的矿井应在各水平、采区和上山巷道最高处敷设压风管路,并设置供气阀门。

(二)煤与瓦斯突出矿井井下发生突出时,有害气体可能波及到的采掘工作面、采区上下山区域内有人工作的地方都必须安装压风自救装置。

压风自救的安装地点以突出煤层采、掘工作面为主,其它工作面由矿(井)总工程师决定。

(三)突出区域煤巷掘进工作面:自巷道回风口开始,每隔50m设置一组压风自救袋,每组压风自救袋不少于5个,靠近工作面一组压风自救袋数量不得少于15个,并且随工
作面掘进及时前移。

(四)突出区域采煤工作面:风巷距采面上出口25~40m 范围内设置一组压风自救袋;机巷在采面下出口以外50~100m放炮地点安装一组压风自救袋,以上两处压风自救袋的数量分别按工作面最多工作人数和集团(公司)相关要求确定;风巷口放炮警戒处安装一组压风自救袋。

(五)工作面回风巷道的皮带机头、绞车等固定的有人工作地点,专用回风巷有维修巷道施工地点,应至少安设一组压风自救装置(数量不少于2个)。

(六)低位(高位)预抽巷打钻工作地点,必须设置压风自救装置。

(七)压风自救袋风压不得小于0.1MPa,每个自救袋供风量不得小于0.1m3/min。

(八)压风自救设施安装地点应设置物理反光等醒目警示标志,并加强日常维护管理。

(九)压风自救装置安装在采掘工作面巷道内的压缩空气管道上,设置在宽敞、支护良好、水沟盖板齐全、没有杂物堆的人行道侧,人行道宽度应保持在0.5m以上,管路敷设高度应便于现场人员自救应用。

压风自救袋的安装高度以减压阀下口为标准应在1.4m~1.6m,开关位置便于操作,便于现场人员自救应用。

具备条件的地点,要求设置长条座椅。

五、压风自救系统的管路规格应按矿井需风量、供风距离、阻力损失等参数计算确定,但主管路直径不小于100mm,采掘工作面管路直径不小于50mm,其它分散地点管路直径不小于25mm。

有条件的煤矿宜采用无缝钢管。

管路软连接处必须使用有煤安标志的高压软管。

长距离供风必须适当增大管路直径,满足供风量需要。

管路敷设要求牢固平直,接头严密不漏风。

气源接口处要有总阀门,便于压风自救器的维护。

六、主送气管路应装集水放水器。

在供气管路与自救装置连接处,要加装开关和汽水分离器,以保持供风清洁,防止自救袋减压阀经常堵塞。

压风自救系统阀门应安装齐全,阀门扳手要在同一方向,以保证系统正常使用。

七、压风管路应接入避难硐室和救生舱,并设置供气阀门,接入的矿井压风管路应设减压、消音、过滤装置和控制
阀,压风出口压力在0.1~0.3 MPa之间,单个出口供风量不低于0.3m3/min,连续噪声不大于70dB。

八、井下压风管路应敷设牢固平直,采取保护措施,防止灾变破坏。

进入避难硐室和救生舱前20m的管路应采取保护措施(如在底板埋管或采用同等直径高压软管等)。

九、压风自救装置应符合《矿井压风自救装置技术条件》(MT390-1995)的要求,并取得煤矿矿用产品安全标志。

十、压风自救装置应具有减压、节流、消噪声、过滤和开关等功能,零部件的连接应牢固、可靠,不得存在无风、漏风或自救袋破损长度超过5mm的现象。

十一、压风自救装置的操作应简单、快捷、可靠。

避灾人员在使用压风自救装置时,应感到舒适、无刺痛和压迫感。

压风自救系统适用的压风管道供气压力为0.3~0.7MPa;在0.3 MPa时,压风自救装置的供气量应在100~150L/min范围内。

压风自救装置工作时的噪声应小于85分贝。

十二、避难硐室、压风自救装置处应有清晰、醒目、牢固的物理反光标示。

矿井避灾路线图中应明确标注避难硐室、压风自救位置和规格、种类,井巷中应有避难硐室、压风自救方位的明显标示。

十三、压风自救管路安装好后,在安装自救袋前要进行通气试验,将管路的杂质及锈蚀粉末吹出。

检查管路的接头是否漏气。

自救袋装好后,由安装人员全部打开并逐个检查,保证风量充足。

十四、接入避难硐室的矿井压风、供水、监测监控、人员定位、通讯和供电系统的各种管线在接入硐室前应采取保护措施。

避难硐室内宜加配无线电话或应急通讯设施。

十五、避难硐室施工前,应有专门的施工设计,报企业技术负责人批准后方可实施。

十六、避难硐室施工中应加强工程管理和过程控制,确保施工质量。

避难硐室施工、安装完成后,应进行各种功能测试和联合试运行,并严格按设计要求组织验收。

参考文件:
平煤股份〔2010〕147号关于印发《平煤股份公司防治煤与
瓦斯突出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
中平〔2011〕234号关于印发《中国平煤神马集团煤矿井下监测监控、紧急避险、压风自救、供水施救系统建设完善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
平煤股份〔2011〕96号关于印发《平煤股份公司煤矿井下监测监控、紧急避险、压风自救、供水施救系统建设完善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
平煤股份〔2010〕141号关于建设完善紧急避险系统和压风自救系统的紧急通知
豫工信煤〔2011〕108号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关于转发《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关于印发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的通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