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师范大学18年3月课程考试《德育论》
作业考核试题答案
德育论期末考核题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4小题,计20分)
1、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以孩子为视角的父母教育。
以孩子的成长和品格为导向,着手于孩子问题行为的辨识与校正,为孩子的生长经历赋予正向感知与信念,同时针对性提升孩子的各项能力与素质,最终达到父母与孩子共同成长的教育过程。
2、德育内容
德育内容是德育目标的体现,是按德育目标要求,或者说为实现德育目标而用以教育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方面的知识、理论、思想观点、准则规范等。
3、德育课程
德育课程是为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它的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包括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
4、德育方法
德育方法是教师与学生在德育过程中为达成德育目标而展开的有秩序和相互联系的活动方式和手段的组合。
它受德育内容、
任务所制约,是以德育规律、德育原则为依据的。
德育方法是提高德育实效的关键,在具体德育工作中必须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行之有效的方法,这样才能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简述题(每小题8分,共2小题,计16分)
1、评语鉴定测评法
评语鉴定测评法, 又称操行评语法、品德评语法、品德鉴定法。
一般是指品德测评者根据自己对测评对象长期观察和了解,参照有关标准用陈述句的形式,对学生某一时期中的品德水平与状况概括的做出个人鉴定意见。
其操作步骤是,了解情况、民主评议(包括个人、集体、干部、任课老师、家庭几方面),明确鉴定内容与要求,结合自己观察事实进行评语鉴定,最后反馈给学生、教师、家长与学校领导,大多属只让领导审定或征求有关人员的意见。
2、现代学校德育管理的特点
(一)民主性
现代德育管理的民主性,即现代德育管理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全员参与、管理和自我管理相结合,充分发挥各自主体性的管理活动。
现代德育管理的民主性是社会主义猪肚的内在要求,也是现代社会的内在要求。
坚持现代德育管理者的监督,要求被管理者积极参与德育管理活动,做到全员管理;要求管理和自我管理相结合。
(二)开放性
学校德育管理,既要做好内部的计划、组织等工作,更要考虑到校外各种影响因素,利用外界一切有利条件促进学校的德育工作。
要求现代德育管理系统面向社会开放;要求注重现代德育管理的主体系统和客体系统的开放性;要求现代德育管理思想面向世界开放。
(三)科学性
现代德育管理的科学性,要求现代学校德育按照教育管理规律办事,以及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发展规律进行管理;必须一句实事求是的原则,正确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注重把握现代德育管理的时代性。
三、述评题(每题10分,共2题,计20分)
1、美国学校德育的特点。
一)
注重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
美国学校德育把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看作是学生适应多元社会,学会自律,自主的重要保证,学校的一切德育工作都围绕这一中心开展。
二)
注重显示问题的解决。
,美国学校德育受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注重学生生活问题及社会现实问题的解决。
三)
注重方式方法的多样化。
美国学校德育理论与实践都显现出多元化,多样化的特点。
从理论层面上看,各种各样的流派认知发展道德教育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从实践层面上看,美国各地学校德育课程,教材,内容,方法都因社区,学校的实际的不同而不同
四)
强调价值相对,对学生过于放手。
美国倡导多元文化和相对主义,对学生个人的价值观问题教师较少干预,导致个体行为的放任,并由此带来了美国学校纪律涣散,吸毒等问题,少女怀孕等道德问题。
2、德育研究的调查法。
德育研究的调查法是有目的,有计划的通过访谈,发问卷等方式来了解德育现状,收集有关事实,数据等材料的方法。
调查法的特点是:主要研究当前的德育现象,具有间接性,不控制调查对象。
德育调查法是一种效率较高且不受时间和空间严格限制的最常用的方法。
调查法有各种类型,依据调查母的可分为常模调查法和比较调查法。
依据调查范围大小,项目多寡,可分为综合调查法和专题调查法两种。
实施时一般要进行制定调查计划,查阅有关资料、访谈、发问卷、平定和测验等工作。
四、德育设计(本题14分)
在中小学生的课堂上,西方社会有些国家是这样安排提问的:把每个同学的名字各写在一张卡片上,放在一个杯子(或者
盒子)里,老师提问的时候,随机抽取一张卡片,请抽到的同学回答问题。
如果这个同学不愿意回答问题,他(她)可以放弃,也可以请另外一个同学替他(她)回答问题。
回答过问题的同学的名卡,就放在另外一个杯子(盒子)里。
这样,保证每个同学都有提问的机会与权利。
请你用德育的相关说法,评价这样的教学。
也请你设计一个课堂公平的计划。
答:1、课程实施是实现预期课程理想的手段现行德育课程为增强德育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在实施中改变原有以灌输为主的教育方式力图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改革。
强调德育的实践性、活动性。
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生活中通过实践活动逐步形成的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的活动构成了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共同中介。
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
活动是形成思想品德的主要途径其本质特点在于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主动参与。
强调学生的情感性、体验性。
道德情感具有感染、弥散、激励和动力等功能而学生道德情感的获得是通过参与活动完成的。
课程评价对课程实施起着导向和质量监督作用。
现行德育课程在评价方面呈
现出评价目的的发展性、评价内容的全面性、评价主体的多元性、评价方法的多样性等特点。
这样的教学可以潜意识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做到公平公正,但同时也要鼓励那些放弃的学生使他们积极回答而不是一味的放弃。
2、设计课堂教学:分小组讨论问题,人人参与。
每组派代表总结,每组代表轮流接替。
五、综合分析题(每题15分,共做2题,计30分。
其中第1题必做,第2题,第3题任选一题。
)
1、德育过程。
德育过程即思想品德教育过程。
它是以形成受教育者一定的思想品德为目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参与的教育活动过程。
社会主义学校的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社会对年轻一代的德育要求以及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通过受教育者能动的认识、体验、践行从而形成品德规范,发展其品德心理,培养品德能力的的教育过程。
(2)对德育过程的这一概括包含以下几个要点:①德育过程是一种教育活动过程,是思想品德教育活动的展开、运行、延续、发展的过程。
②德育过程是有目的的活动过程。
这里所说的目的就是按一定社会对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规律所确定的德育目标。
即通过教育,受教育者在思想排品德规范、思想品德心理发展、思想品德能力
方面所要达到的规格要求。
德育过程就是要借助一定的教育手段、方式实现既定德育目标要求的过程。
③德育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参与的过程。
现代德育理论也强调充分发挥受教育者能动性,重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共同参与,重视教育者的教育活动与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相结合,即教育者的组织、教育、引导与受教育者能动的认识、体验和践行结合。
2、你认为农耕文明下的道德教育是什么样的?“农耕文明”是指由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适应农业生产、生活需要的国家制度、礼俗制度、文化教育等的文化集合。
中国的农耕文明集合了儒家文化及各类宗教文化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独特文化内容和特征。
但主体包括国家管理理念、人际交往理念以及语言“戏剧”“民歌”风俗及各类祭祀活动等〃是世界上存在最为广泛的文化集成。
因此在农耕文明下,它的道德教育主要是单一,直接的以口耳相传为主要传播途径。
通过祖先长辈传下来的规矩以及民间遗留的生活习惯。
一代一代的相传,从而形成道德教育模式,只能做到表面的制约影响。
那时百姓相对的保守、古板,欠缺变通。
并不是成功的教育。
3、玛格丽特·米德从文化传递的方式出发,将整个人类的文化划分为3种基本类型: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
“前喻文化,是指晚辈主要向长辈学习;并喻文化,是指晚辈和长辈的学习都发生在同辈人之间;而后喻文化则是指长辈反过来向晚
辈学习”。
你根据中国社会当前的变迁,试从品德的时代特征与德育的关系角度,分析我国青少年的相关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