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程、时间与速度》教学设计教学内容:青岛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四制)三年级下册第九单元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1.借助具体情境在探索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的过程中理解速度的含义,掌握用复合单位表示速度的方法,建构“路程、时间与速度”的教学模型,并能运用数学模型解决问题。
2.经历“解决具体问题—抽象数学模型—解释说明模型—运用模型解决问题”过程,在建模的学习活动中感悟模型思想,提高抽象思维能力,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全面、缜密的思维习惯和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理性精神。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告诉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建构“路程、时间与速度”的数学模型,并能运用数学模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速度的含义,构建“路程、时间与速度”的数学模型。
教学准备:课件、纸条、探究卡教学过程:一、课前交流,了解学生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旅游时乘坐的哪些交通工具?学生自由回答。
师:大家都很有见识,不仅读万卷书,还行万里路。
老师也喜欢旅游,请看这是我曾经乘坐的交通工具。
(从学生喜欢的旅游谈起,引出交通工具,激发学生对新知的探究欲望。
)二、情境导入,整理信息课件依次出示:师:同学们,认识他们吗?火车师:它是普通列车。
认识他们吗?生:动车、高铁师:对。
老师还带来了他们的相关信息,看到这些信息你想说什么?生:普通火车最慢,高铁最快。
师:怎么知道的?生:因为普通列车是每小时行驶80千米,动车每小时行驶160千米,而高铁每小时行驶240千米。
高铁每小时行驶的路程最多,所以它最快。
师:你能结合数据说话,非常好。
是啊,都是1小时,高铁跑的最快。
看,这是济宁到天津的铁路线路图。
如果去除停靠的时间,三种火车需要行驶多少时间呢?课件逐一出现时间。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生1:普通列车6小时行驶多少千米?生2:动车3小时行驶多少千米?生3:高铁2小时行驶多少千米?师:你们真会提问题。
为了看得更清楚,我们把这些信息和问题整理到表格中。
(设计意图:由学生感兴趣的铁路信息引入,唤醒了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了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培养学生用数据说话,初步感知“同样是1小时,行驶的远的速度快”)三、自主探究,构建模型1.探寻不同量与相同量,初步感知数学模型。
师:现在请仔细观察这些信息,你有什么发现?生:我发现它们用的时间越来越少。
师:对,也就是它们所用的时间是不同的。
还有不同的发现吗?生:每小时行驶的千米数都不一样。
师:是啊。
我们看这三种车所用的时间不同,每小时行驶的千米数也不同。
同学们我们看问题不仅要肯表面,还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在这些不同量的背后会不会藏着相同的量呢?你觉得可能是什么?生:我觉得一共行驶的千米数相同。
师:一共行驶的千米数到底相不相同?还需要我们来验证。
请大家拿出探究卡算一算,看有什么发现。
学生独立计算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师:谁来说一说你的发现?生:我发现它们都是一共行驶了480千米。
师:怎么算的?生1:80×6=480(千米)师:我帮你记录下来,那你能说一说为什么用乘法吗?生1:因为求得的是6小时一共行了多少千米,也就是求6个80是多少,所以用乘法。
师:清楚、简洁、严谨,很好。
继续说。
生师:同学们,你们很会探究!通过计算,你们有什么发现?生1:都是行驶了480千米。
师:我帮你记录下来,那你能说一说为什么用乘法吗?生:因为求的是6小时一共行了多少千米,也就是求6个80是多少,所以用乘法。
师:清楚、简洁、严谨,很好。
继续说。
生:160×3=480(千米)240×2=480(千米)(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没有直接让学生解决提出的问题,而是观察、对比信息,直观发现三种火车所用的时间不同,速度也不同,进而思考:“总千米数会不会相同呢?”在这一问题的驱动下计算验证,计算的必然性自然生成。
通过计算调动学生借助乘法的意义解决问题的经验,初步感知数学模型的存在。
)师:同学们,你们都会探究!通过验证,果然都是一共行驶了480千米。
2.深入探究,追根溯源,建立模型“速度×时间=路程。
”(1)小棒操作,探究原因师:数学学习需要刨根问底,你们有没有想过,都是行驶了480千米,为什么时间却不相同呢?师:有同学有想法了。
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三种不同长度的小棒,分别表示三种火车每小时行驶的千米数,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用这些小棒在磁板上摆一摆,看能不能把这个问题说得更清楚。
学生小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师:哪个小组上来交流你们的想法?生1:这一段是火车每小时跑80千米,行驶了6小时。
生2:这一段是动车每小时行驶的160千米,行驶了3小时。
生3:这一段是高铁每小时行驶的240千米,行驶了2小时。
师:你们说的很清楚!看,都行驶了480千米,为什么所用的时间却各不相同?生1:因为它们每一段都不同。
生2:每小时行驶的千米数不一样,所以时间也不一样。
师:你们小组真善于探索。
为了更清楚,我们再一起来看一看。
课件展示。
(设计意图:学生发现相同数量和不同量后,刨根问底:“都是行驶了480千米,为什么时间却各不相同呢?”在这一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中学生积极投入到探索活动中,展开操作思考。
这看似是平静的摆纸条活动,实则是让学生经历一场头脑风暴:在摆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乘法的意义,充分体验到每小时行驶的千米数即每份的量。
借助纸条图交流,学生整体感知到了变化规律,体验到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
)(2)认识数量,建立模型师:现在我们来看一看这些数量,“你们知道一共行驶了多远的路”在数学上叫什么吗?生:路程。
师:那6小时、3小时、2小时这一栏数量呢?叫时间。
那你们觉得这一栏数量又叫什么呢?生:速度。
师:你说的很准确!每小时行驶的千米数,在数学上叫速度。
(指小棒图)这一段是普通列车的速度——每小时行驶了80千米,谁来说说这一段表示什么?生1:动车的速度是每小时160千米。
生2:高铁的速度是每小时240千米。
师:对每段也就是每小时行驶的千米数,就是速度。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内容:路程、时间与速度有怎样的关系呢?(出示课题)现在请大家想一想,刚才我们是怎么求出路程的?生:速度X时间=路程(板贴)师:这可是解决问题的一把金钥匙。
那要求路程,我们要知道哪些量?生:速度和时间。
师:对,要求路程就要知道时间和速度。
接下来,我们看看谁的速度快呢?(设计意图:在学生经历了充分的操作体验后介绍各种量的名称,学生一下子就把各种量和乘法中的量建立了联系,发现速度其实就是原来乘法中的每份量,时间即份数,路程即总量,乘法的基本模型“速度X时间=路程”便自然生成。
在这一过程中初步渗透了模型思想,使学生积累了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
)四、解决问题,理解“速度”1.比较速度,建立模型“路程÷时间=速度”,再次感知速度。
师:看大屏幕,要求哪只猎豹跑的快?就是求什么?生:要求哪只猎豹跑得快?就是求猎豹每秒跑的米数。
师:是的。
也就是求猎豹的速度。
男生负责算猎豹的,女生负责算乌龟的,请大家拿出题卡,完成第1题。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教师巡视指导。
师:男生,哪只猎豹快?说说理由。
生:猎豹欢欢快。
因为猎豹贝贝128÷4=32(米),(师:为什么用除法呢?)生:4秒跑了128米,也就是把128平均分成4份,求每小时爬多少米也就是求一份是多少。
猎豹欢欢350÷10=35(米),35大于32,所以猎豹欢欢快。
师:你们同意吗?我怎么有点糊涂了,你看,猎豹欢欢用了10秒,猎豹贝贝只用了4秒,不应该是猎豹贝贝快吗?生:但它跑的多。
师:“虽然”这个词用的好!那就是说路程的长短不一样,直接比时间行不行?生:不行。
师:那你们比的是什么?生:速度,就是猎豹欢欢和猎豹贝贝每秒跑的米数。
师:每秒跑的米数是猎豹的速度,那猎豹贝贝的速度是多少?猎豹欢欢的速度是多少?指名学生回答。
师:原来路程不同,时间也不同时,求出速度就容易比较它们的快慢了。
女生,哪只乌龟爬的快?说一说你们的理由。
指名学生回答。
师:表达清楚又简洁!师:你们比的什么?生:乌龟京京和乌龟悠悠每小时爬的米数。
师:乌龟每小时爬的米数就是乌龟的速度。
那乌龟京京的是多少?路程不同,时间不同,算出速度,就可以比出它们的快慢了。
现在观察这些算式,想一想,我们怎么求速度的?生:路程÷时间=速度师:结合算式说一说。
生:像128÷4=32(米),128是猎豹欢欢跑到路程,4小时是时间,32米是每小时跑的米数,也就是猎豹欢欢的速度。
师:你能用数据说话,真严谨。
一共的米数是——路程,几秒,几小时是——时间,每秒跑的米数、每小时跑的米数是它们的——速度。
那怎么求速度呢?生:路程÷时间=速度(板贴)师:你们真会思考!我们又找到了一把解决问题的金钥匙。
2.创造认知矛盾,明确速度单位。
师:我们再来看这些结果,这两个速度都是35米,难道猎豹和乌龟的速度都是一样,或者乌龟踩上了风火轮?生1:不是。
猎豹是1秒跑了35米,而乌龟用了1小时才爬了35米。
师:哦,尽管都是35米,这个是每秒35米,而乌龟是用了1小时才爬了35米。
有没有好办法区分这两个速度呢?生1:一个在后面写上秒,一个在后面写上小时。
师:你的想法和数学上的规定很接近。
数学上规定:在路程单位米的后面画个小斜线,在后面写上时间单位,就表示速度单位。
读作:35米每秒,35米每时。
一起读一下。
有了速度单位我们就能明确它们的具体意义了。
下面请同学们把题卡上猎豹、乌龟的速度单位补充完整,老师把黑板上的补充完整。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运用乘法基本模型进行变式,因此,巧妙地设计了比快慢的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数量关系的过程。
)3.联系生活,深入理解“速度”概念。
师:刚才我们说每小时行驶的千米数叫速度,每秒跑的米数也叫速度。
其实生活中有很多与速度有关的信息。
课件出示。
师:认识了这么多速度,你还在哪里听说过速度?指名学生回答。
师:现在随着我们深入的了解,你觉得速度指的是什么?生1:速度就是每小时跑到米数。
生2:速度就是每分钟跑的米数。
生3:速度就是每秒跑的米数。
师:像这样,每小时行驶的千米数、每秒跑的米数、每分钟形式的千米数都叫速度。
刚才有同学提到了光的速度,确实,自然现象中也存在着速度。
课件逐一出示:师:谁来读一读。
一秒钟,也就是一眨眼,声音能传播340米,很快。
继续。
生: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大约是3亿米每秒。
师:想象一下,还是一秒钟,一眨眼,光跑到哪儿去了?生:没影了。
师:对,一眨眼光就“嗖”地传出了这个教室,传出了地球,都快到了月球了!快不快?师:所以我们在雷雨天气,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
所以有个词语叫电闪雷鸣,而不是雷鸣电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