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贸易与就业的文献综述卜素雯摘要:就业问题早已成为经济发展中的重中之重的问题。
由于解决就业问题依赖经济的高速增长,但是经济的增长并不能单纯的依赖国内的消费与投资的拉动,应该通过多种途径来进行。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度推进,国际贸易进一步发展。
国际贸易通过贸易规模、贸易战略、贸易结构的变化对贸易国的就业产生重要的影响。
贸易对就业的影响呈现出越来越显著的关系。
近年来,国外的一些学者对贸易对就业的影响进行了研究,进而形成了一些观点与结论。
本文主要从贸易国参与国际分工的深度及广度、贸易战略及贸易结构三个角度综述国内外学者对贸易与就业的相关研究成果。
最后对研究成果进行了评价。
关键词:贸易;就业;国际分工;贸易战略;贸易结构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国际贸易对各个贸易国的影响将进一步显现:一方面对于各个贸易国在经济全球化的产物WTO的利好条件下,大大刺激了各个贸易国具有比较优势的贸易品的出口增长,另一方面,对于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的冲击也会逐步凸现出来。
与此同时,贸易对就业的影响也日益凸现出来:一方面各贸易国具有生产和贸易优势的产业将会因贸易扩大而增加就业,处于贸易劣势的产业就会受到贸易冲击而减少就业;另一方面,贸易扩大和全面融入国际经济,会加快贸易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调整,贸易的技术溢出效应和竞争效应会进一步发挥。
所以对国际贸易对就业的影响进行系统全面和深入的研究,就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
关于贸易与就业的理论主要有:比较优势理论,H-O-S理论,凯恩斯的国际贸易理论,有限贸易保护理论,马克思的国际贸易理论等。
这些理论将贸易与就业的关系主要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对外贸易拓展了世界市场,扩大了生产和销售,增加了资本积累和生产规模,给人民提供更多收入,增加了就业。
(2)国际贸易加深了世界专业化分工和优化了世界资源配置,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一方面就业减少,另一方面降低了生产成本,使得各国工资率提高,且由于成本的减少而使得生产总量的增加而增加就业。
(3)贸易结构不同影响产业结构,而产业结构直接影响就业结构。
(4)贸易导致新的分工,新的技术创造新的就业机会。
(5)贸易自由化给就业带来冲击。
贸易保护使得部分产业萎缩,形成大量的失业和职业流失。
如同理论上的巨大分歧一样,关于国际贸易与就业水平的关系,实证检验的结论也具有很大的不一致性。
国外关于贸易的就业影响的研究,可以分为跨国别研究和针对某个国家的研究两类。
比较著名的跨国别研究有克鲁格(1995)、钱纳里等人(1986)、世界银行(1987)、托林斯和佩雷斯(2002)等。
克鲁格、钱纳里和世界银行的研究认为,对外贸易的扩大有助于经济发展和就业的增长;托林斯和佩雷斯的研究则认为,贸易对就业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对某个国家的研究的文献比较多。
认为贸易对就业有促进作用的研究文献有:Bhorat(2000)、Gregory、Zissimos和Greenhalgh(2001)、Keea和Hoonb(2005)。
Minondo(1999)则得出否定的结论,主要研究了贸易对非技术就业的影响。
Revenga(1995) 、Hanson& Harrison(1995)、Robertson(2000)等人进一步解释这种影响的多样性。
Rowthorn & Ramaswamy(1999) 、Krugman(1994) 、Lawrence& Slaughter(1993) 、Hashemzaden(1997) 、Matusz(1998) 、Kouparitsas(1998)、Davidson& Matusz(2000)、道格拉斯-欧文(2000)等都承认国际贸易会对国内就业产生冲击,但他们更相信制造业就业的大幅度下降是国内需求结构的变化和劳动生产率的巨大提高引起的。
Gaston(1998)的研究显示:出口对国内就业的影响是积极的,进口对就业存在着一定的负面作用。
国内对国际贸易的就业影响的研究已有一段时间。
对该问题的研究也可以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加入WTO前的实证研究,如熊伟(1999)、兰绍瑞(2000)等,他们认为,对外贸易的发展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第二类是我国加入WTO对就业影响预测研究,乐观的预测认为可以增加1 200万个就业机会,保守的预测认为将增加就业300万个,悲观的预测则认为人世初期,我国就业的矛盾可能加剧。
第三类就是对我国加入WTO后的实证研究,由于我国加入WTO 时间不久,这方面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如俞会新(2002)、刘杰(2002)、陈仲常(2002)、杨宜勇(2004)等的研究。
俞会新认为,中国的出口导向率对工业就业的增加有带动作用,进口渗透率的增加对工业就业变化的影响不显著;刘杰认为工业对外贸易减少了中国工人的就业机会,但对外贸易的增加对不同部门的影响不同。
从国际贸易与国内就业关系的研究中,几乎是无一例外地认为:我国对外贸易和对外开放促进国内就业的增长和就业结构的改善。
本文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一部分为贸易国参与国际分工的深度及广度对就业产生的影响;第二部分为贸易国的贸易战略对就业的影响;第三部分为贸易国贸易结构对就业的影响。
一、贸易国参与国际分工的广度与深度影响就业国际分工是指世界上各国(地区)之间的劳动分工,是各国生产者通过世界市场形成的劳动联系,是国际贸易和各国(地区)经济联系的基础。
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分工超越国界的结果,是生产社会化向国际化发展的趋势。
首先,国际分工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
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发展的基础。
生产的国际专业化分工不仅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世界范围内的商品数量,而且增加了国际交换的必要性,从而促进国际贸易的迅速增长。
因此各贸易国参与国际分工的深度和广度决定着国际贸易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据世贸组织公布的统计数据,全球贸易额增长率,2001年为2.5%,2003年为4.5%。
其中,2003年全世界货物贸易额为7.3万亿美元,服务贸易额为1.8万亿美元。
2005年全球经济保持了4.3%的较快增长,全球贸易增长率达到7%。
对外贸易的主要形式是进口和出口,根据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一国的出口和国内的投资一样,有增加国民收入和增加就业的作用;一国的进口则与国内的储蓄一样,有减少收入和就业的作用。
实际上,如果进口产品本来就是本国所不生产的,那就几乎谈不上国内就业存量的减少。
而假如进口产品结构中,国内急需的高技术资本品占有较大的比重,它就能够带动国内劳动者技术水平的提高,从质量方面改善就业。
从长期和动态的角度来考察,国际贸易又能带来更多的比较利益从而刺激有效需求的增加,带动就业的增长。
商品、劳务出口时,从国外得到的货币收入会使出口产业部门的收入增加,消费也增加。
这必然引起其他产业部门生产增加,收入增加,就业增多。
如此反复下去,收入的增加将会是出口增加量的若干倍,就业也会同步增长。
当贸易出超或收支为顺差时,对外贸易才能增加一国的就业量和提高一国的国民收入量,此时,国民收入增加量将大于贸易顺差的增加量,并为后者的若干倍,这就是“外贸乘数理论”。
外贸乘数原理的作用,提升和发展了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恒等式中的地位,并要求各国政府重视对外贸易的发展。
由此,努力用增加出口成交、拓展对外经济贸易渠道的方法来增加和拉动就业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必须的。
自由贸易倡导者认为,增加出口意味着增加就业机会,如果能出口更多高附加值和高科技产品,则意味着可以创造更多的“好就业岗位”。
1984 1996年,美国进出口贸易占GDP的比重由17.7%上升为23.7%,美国的工业品有20%是在海外市场实现的,每3英亩土地就有1英亩是为出口种植的。
根据美国商务部和劳工部的统计资料,美国每出口10亿美元的工业品,就可提供2.6万个就业机会。
出口每增加15%,便会相应提供200万个工作机会。
另有资料表明,自1988年以来,美国经济增长的70%来自出口。
国际间的竞争使美国生产率提高了40%,美国消费者从发展中国家的廉价商品中获益,美国的购买力为此上升约3个百分点。
④美国商务部副部长杰弗里·加藤(Jefrey E.Garten)在1994年指出:“过去四年,美国出口增长速度是经济增长速度的3倍,经济增长的1/3来自对国外的销售。
如今,出口为美国提供了1100万个就业岗位,支付的工资比制造业高15%,而且受经济衰退影响较小。
将来,出口的重要性还会增强。
”③2003年中国因为突如其来的“非典”事件,就使中国许多农产品出口受阻,造成数以千万人的失业。
受“非典”影响,当年我国鸡肉、猪肉等出口完全停止,蔬菜、水果等出口也大幅减少。
欧洲各国也纷纷在已减少鲜活成品的基础上再次减少其深加工产品。
养殖业的下滑,必然导致饲料等相关行业受到负面影响,就业机会随之减少。
关于进口与就业的关系,西方国际舆论认为一定数量的进口会摧毁一定数量的就业机会。
实际上问题要复杂得多,如果一国经济蓬勃发展,内需就会增加,增加的部分可以通过进口解决,而不对就业有任何影响。
相反,如果当地的工业企业对外来产品作出反应,采取措施降低成本,它就可能裁员降低工资成本,也减少了国内的就业机会。
同时,进口有可能对国内产业形成冲击。
我们还可以用外贸依存度来衡量贸易的贡献。
“依存度”是w.A.Brown在《对1914~1943年间国际金本位制度再解释》中提出的,其全称是“相互依存度”(Interdependence),它反映一国经济对他国经济或对世界经济相互依赖的程度,即外部经济变动对一国经济产生影响的程度及一国经济变动对外部经济产生影响的程度。
④对外贸易依存度又称对外贸易系数或贸易密度,它是衡量一国贸易开放程度的一个基本指标,也是反映一国与国际市场联系程度的标尺。
外贸依存度的变化会重塑一个国家的外贸结构,进而影响一国的就业格局。
对外贸易依存度的比重越大,就意味着对外贸易对国内经济和就业的影响越大。
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全球贸易在布雷顿森林协议以及GATT的架构下不断发展。
全球贸易依存度从20世纪60年代的平均25%上升到2000年的40.82%。
@这说明在产出对就业的支撑当中,国际贸易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二、贸易战略选择与就业外贸战略主要关注并回答三个问题:第一,外贸在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尤其在发展中国家赶超发达国家时的地位与作用;第二,外贸发展的长远目标及其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关系;第三,达到目标的主要战略性对策与措施。
这三个问题的不同组合与配置形成不同的战略。
不同的贸易战略会对一国经济的增长速度产生不同的影响。
好的贸易战略会带动一国经济较快地增长,从而也就会更大幅度地提高该国的就业水平。
不同的贸易战略又会导致不同的产业结构。
如果一种贸易战略能够促进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较快地增长,那么它就会有助于整个社会就业机会的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