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一生物性污染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PPT课件

一生物性污染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PPT课件

其在室温下可生存数周,在土壤和水中 可达数月,可通过手、食物、生活用品进 行传播,也可经环境介质(空气、水)传 播。
4、案例
1996年在日本发生大规模流行 EHEC( E.Coli O157:H7),食物中毒 者9451人,死亡12人,是由一所小学午 餐中的受污染的白萝卜引起的,以后通 过粪便感染,交叉感染。
5、预防措施
把好口岸检疫与食品检验关; 避免饮用生水、少吃生菜等,对肉类、乳
类和蛋制品食前应煮透,吃水果要洗净去 皮; 动物粪便、垃圾等应及时清理并妥善处理, 注意灭蝇、灭鼠、确保环境卫生; 定期检疫监测,及时淘汰阳性畜群。
三、金黄色葡萄球菌
1、生物学特性 金黄色葡萄球菌为革
兰氏阳性球菌,呈葡萄串 状排列,无芽孢,无鞭毛, 不能运动。适宜生长温度 为35-37℃,但在0-47℃都 可以生长。为兼性厌氧菌, 耐盐性较强,在含 7.5%~15%NaCl的培养基 中仍能生长。
3、沙门氏菌的来源和传播途径 常传播沙门氏菌的食品载体(途径):
肉类、鱼类、蛋类和乳类,其中以肉类占 多数。
肉中的来源主要为两个: 生前感染 宰后污染
4、案例
• 世界上最大的一起沙门氏菌性食源性疾病爆 发是1953年于瑞典由吃猪肉所引起的鼠伤寒 沙门氏菌病爆发,中毒7717人,死90人。
• 我国于1959年南宁市因吃鸡肉而发生的猪霍 乱沙门氏菌病爆发(为最大),发病1061人。
2、大肠杆菌食物中毒机制和临床表现
致病机制: 一为菌株表面的纤毛使菌株在宿主小肠 粘膜上皮细胞表面粘附,从而在小肠内生 长繁殖。 二是菌株能产生肠毒素,使小肠粘膜 上皮细胞的通透性增加,分泌功能亢进, 引起腹泻。
大肠杆菌食物中毒的临床表现主要有两种类型, 分别为:
(1)急性胃肠炎型:潜伏期一般为10-24小时, 最短4小时,最长48小时,主要症状为食欲 不振、腹泻、呕吐,粪便呈水样,伴有粘液, 但无脓血,体温在38-40摄氏度之间,多数 患者有剧烈的腹绞痛与呕吐,若脱水严重时, 可发生衰竭。
常见的有猪霍乱沙门氏菌、鼠伤寒沙门 氏菌和鸭沙门氏菌。
2、沙门氏菌性疾病和临床表现 沙门氏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是由于活菌
和内毒素协同作用而致。
感染型的症状表现为急性胃肠炎症状 (呕吐、腹痛、腹泻、食欲废绝)。
如果细菌已产生毒素,可引起中枢神经 系统症状,出现体温升高、痉挛等。
一般病程为3-7d,死亡率约为0.5%。
电子显微镜下的金 黄色葡萄球菌
2、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
发病机制:葡萄球菌肠毒素可作用于动 物双侧迷走神经的分支和脊髓而引起呕吐, 还可使肠粘膜分泌较多水分,水分吸收量减 少,产生腹泻,还可造成胃粘膜表面损伤。
症状
主要为胃肠炎症状,潜伏期短,有头 晕、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体温正常 或略有低烧,可能会引起脱水、肌肉痉挛、 虚脱等,短期即可恢复健康,愈后一般良 好。
常引起食源性疾病的细菌
1)沙门氏菌 2)布氏杆菌
3)耶尔森氏菌 4)志贺氏菌 5)大肠杆菌
6)弧菌
7)蜡样芽孢杆菌
8)李斯特菌 9)肉毒梭菌
10)金黄色葡萄球菌 11)产气夹膜梭菌12)空肠、结肠弯曲杆菌
一、沙门氏菌
沙门氏菌病: 美国、日本、澳洲
报告病例/10万人
Reported cases/100,000 population
(2)切断传播途径。 (3)加强对屠宰场、食品加工厂的卫生检疫。 (4)加强流动人口的卫生管理。 (5)发展快速可靠的病原菌溯源技术。
二、致病型大肠杆菌
• 大肠杆菌是人畜肠道中的常见菌,它的大 多数血清型是人类和大多数温血动物肠道 中的正常茵群。但一些特殊血清型的大肠 杆菌对人和动物有致病性,尤其对婴儿和 幼畜(禽),把他们称为致病型大肠杆菌。
第一章 生物性污染对食品安全 的影响
• 细菌 • 真菌 • 寄生虫 • 病毒
第一节 细菌
食源性疾病包括中毒性和细菌性。 食用含有大量致病菌或毒素的食物而引 起的疾病称为细菌性食源性疾病。 细菌性食源性疾病还可分为感染型食源性疾 病和毒素型食源性疾病。 食用含有大量病原菌的食物引起消化道 感染为特征的疾病称为感染型食源性疾病; 食用由于细菌大量繁殖而产生毒素的食 物所造成的疾病称为毒素型食源性疾病。
(2)急性菌痢型:主要症状为腹痛,腹泻, 发热,有些患者呕吐,大便呈黄色水样,伴 有粘液、脓血,血细胞增多,一般持续7-10 天,愈后良好。
3、来源和传播途径
人和动物都可能带菌,健康成人和儿童 的带菌率为2-8%,腹泻病人为20%左右, 生畜的带菌率一般为10%,土壤、水源等 被粪便污染后也带有该菌。
• 1972年青海省同仁县因吃牛肉引起的圣保罗 沙门氏菌爆发,发病104人。
• 2003年5月16日海南省海口市双岛学园55 名师生由于食用受污染的食品而引发沙门 氏菌病。
• 在美国现在每年报告的沙门氏菌病有40000 例,但实际发病率至少是报告的20倍以上
5、预防措施
(1)加强卫生宣传教育,改变生食等不良习 惯。
35
美国
USA
日本
30
Japan
澳大利亚
25
Australia
20
15
10
5
0 1970 1973 1976 1979 1982 1985 1988 1991 1994
1、生物学特性
沙门氏菌属于肠杆菌科,为革兰氏阴 性短杆菌,兼性厌氧,无荚膜,周身鞭毛 能运动,偶然有无鞭毛的变种。
沙门氏菌生长适宜温度为37℃,但在 18-20℃时也能繁殖。对热的抵抗力很弱, 在60℃经20-30min即可被杀死。在自然环 境的粪便中可生存l-2个月,在水、牛乳及 肉类中能生存几周到几个月。
• 根据不同的生物学特性将致病性大肠杆菌 分为4类: 肠产毒性大肠杆菌(ETEC)、 肠侵袭性大肠杆菌(EIEC)、 肠黏附性大肠杆菌(EAEC) 、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 其中EHEC的危害最大。
1、生物学特性
大肠杆菌为革兰氏阴性短小杆菌,不产
生芽孢,有周生鞭毛,最适生长温度为 37℃,但在15-45℃均可生长。最适pH7.47.6,但在pH4.3-9.5时皆可生长,繁殖速度 快,在适宜条件下其世代时间仅17-19min。 在土壤和水中可存活数月,对氯气敏感, 在含氯气0.5~lmg/L的水中很快死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