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旗袍结构

旗袍结构

旗袍的结构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旗袍的起源及特点
2.掌握旗袍的结构制图
技能目标:把衣领、衣身、衣袖的结构设计,灵活运用到整件服
装之中。

教学重点: 1.分析旗袍的款式特点
2.省的定位及省量的设计
图片欣赏:(目的是通过观察分析出旗袍的特点)
总结旗袍的特点1.衣裳连体,随体收腰,下摆开衩,凸显曲线轮廓。

2.有收领、收襟、半袖、短袖、齐肩等多种样式。

3.颜色更是五彩缤纷,面料多以锦缎为主,给人富贵艳丽,柔中含挺的感觉。

有人把旗袍比喻成会跳舞的官窑瓷器,无论大家闺秀还是小家碧玉,只要穿上它,便会显出高贵典雅来。

旗袍,起源于十六世纪中期满族妇女的民族服装,至于这种旗袍是谁设计的,又是怎样得以推广的呢?满族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美丽的传说故事。

传说,从前镜泊湖畔有个满族渔家姑娘,因为长得脸黑俊俏,心灵手巧,人称她“黑妞儿”。

她觉得穿着古代传下来的肥大衣裙,打鱼不方便,就自己剪裁了一种连衣带裙多扣拌长衫,既省布合体,又劳动方便。

后来,她被选进宫中封为“黑娘娘”,因过不惯官廷生活,穿不惯又肥又大的山河地理裙,就穿起从前
自己剪裁的多扣拌长衫。

皇上认为她擅自改变官廷服饰有罪,就赶她出宫,并一脚踢中她后心而死去。

关东满人听到黑娘娘死的消息,大哭了三天,还穿起她剪裁的那种长袍来纪念她。

后来,在旗的妇女认为方便,穿的人多了,就叫它为“旗袍”。

说也奇怪,凡穿上旗袍的妇女,都变得十分苗条、俊美,据说那是心灵手巧的黑娘娘在晴中帮助她们打扮哩。

当然,这仅仅是民间传说,但也说明这种满族的民族服饰旗袍由原始的宽腰身直筒式逐渐形成现代汉旗妇女喜爱的线条流畅、贴身合体的流线型旗袍,是经历了多少的漫长演变。

最早,旗人穿的旗袍,一般不过脚。

清世祖入关,迁都北京,旗袍开始在中原流行。

清统一中国,也统一全国服饰,男人穿长袍马褂,女人穿旗袍。

以后,随着满汉生活的融合,统一,旗袍不仅被汉族妇女吸收,并不断进行革新。

特别随着辛亥革命的风云,旗袍迅速在全国普及。

从二十年代未到三十年代初,吸收了西方女装盛行的短袍,旗袍亦随之变短,身长仅过膝,袖口缩口,滚边变窄。

三十年代中期,旗袍又渐渐变长甚至曳地,两边的权开得很高,里面衬马甲,腰身变得极窄,以至贴体,更显出女性的曲线。

四十年代,旗袍再度缩短,而袖子则短到直至全部取消,几乎又回到二百年前的长马甲时代,所不同的只是更加轻便适体,变成流线型。

近年来,旗袍款式又有新的改革,出现了后装袖、有肩缝旗袍,暗褶式开衩旗袍、短连袖旗袍、无袖旗袍等等具有当代开放气息的新款式。

一)款式图及其款式特征
立领、装袖、偏襟,前身收侧胸省和胸腰省,后身收腰省,领口、偏襟钉葡萄钮两副,领口、偏襟、袖口、摆衩、底边均嵌滚边,装里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