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方案借鉴范文汇编课程是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集中体现,是实施培养目标的施工蓝图,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依据。
课程改革是整个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和关键环节。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根据省教育厅、县教育局整体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方案提出的有关任务和要求,结合我校具体情况,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以办好新时期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以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为根本目标,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和治学方略,加强管理,强化指导,深化科研,以科学的精神、研究的态度,扎实、有效地推进基础教育课改实验,积极构建素质教育体系下的育人模式,努力开创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有利于教师整体发展、有利于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工作新局面。
二、工作目标通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验工作,确立现代课程意识,优化课程实施过程,改进课程管理体制,增强课程育人功能;走进新课程,确立新理念,打造新教育,实现新突破;加快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步伐,加快新时代人才培养的创新步伐,加快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步伐,加快学校现代化进程的发展步伐;坚持依法治校,坚持科学发展观,争创市县优质学校。
三、基本原则(一)科学性原则坚持改革就是研究的观念,把课改放在科学研究的高度,以科学的理论,科学的方法,指导这次课程改革。
(二)发展性原则把“以人为本”作为课改理论基础,牢固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办学思想,明确课改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促进学校的蓬勃发展。
(三)创新性原则本次课改是在新的理念指导下的改革,要在各方面突出“创新”这个特点,让广大教师在课程改革的实验中经受锤炼与提升。
创新主要体现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总结新的教法与学法,构建新的教学方式,摸索新的育人模式,建立新型的教师培训模式等等。
(四)主体性原则教师和学生是学校课改的主体,发挥广大的师生参与课改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新性是本次课改的关键环节。
通过各种渠道与方法,发挥师生的主体作用,使课改作为师生的自觉行动,成为推动学校发展的动力。
(五)系统性原则本次课改作为新世纪的课程整体全面改革,课程的综合性是本次课改的一个特点。
因此,既要体现学科特点,又要体现各学科间整合的特色;既要体现知识的系统性,又要突出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过程;既要改变传统的知识传授方式,又要优化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以及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课程管理。
(六)情感性原则深入学生内心世界,把握学生心理需求,只有爱生如子,才能进行心灵的交流。
要把心理教育纳入课堂教学,把研究学生摆在和研究课标、研究教材同等重要的位置,使教育过程成为塑造和发展学生健康心理的过程。
四、主要措施(一)以组织管理为先导,稳步实施课程改革。
学校成立课程改革领导小组,重点针对新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进行研究,指导实验的实施。
教师的配备以学校的年轻骨干教师为主,并分学科成立行动小组,负责协调各学科的新课程实施与研究。
学校同时成立课程改革指导组、教师培训工作组和课程改革信息组。
各小组定期研究课程改革,开展各种研究活动。
对《学校常规管理制度》、《年度考核制度》、《教师评聘制度》、《教学成果奖励办法》等方面作必要的修改,融进课改的新理念、新要求。
配套制定课改“七制”:调研督查制、动态反馈制、领导示范制、校本培训制、课程管理制、表彰激励制、家校联动制。
(二)以师资培训为动力,全面引领课程改革。
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各学科《新课程标准》。
选派骨干教师参加省市县的课改培训。
实抓校本培训,每期开展“六个一”活动,即一本学习笔记、一本教研记录、一篇教学案例、一个听课本、一节公开课、一篇教研论文。
不定期举行“新理念·新教法”研讨课活动。
(三)、以教育科研为突破口,整体推进课程改革。
搞好集体备课,认真剖析课程标准,深入钻研新教材内容。
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一切从有利于学生发展出发,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开设课改论坛。
组织专题研究,使新课程的一些新理论、新方法转变为具体的教学行为,如:自主学习研究、合作学习研究、探究性学习研究、创新能力培养研究等。
链接课题研究,注重课改与省市县实验研究课题的整合,用科研带动课改,用课改推动课题研究。
(四)、以资源整合为支撑,切实保障课程改革。
进行师资培训,改善教学条件。
与家长、社会联合,建立新课程改革的良好氛围。
开设好各类基础学科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加强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和管理,提倡研究性学习,整合教育资源。
五、组织领导课程改革实施领导小组负责学校课程改革的组织、领导、决策、管理和协调工作,以保障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顺利进行。
六、实施步骤(一)准备阶段主要任务:1、组织学习《国务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广泛宣传动员3、初拟学校《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预期成果:1、初步形成课改氛围,准备必要的物质条件2、《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讨论稿)(二)启动阶段主要任务:1、各学科“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研讨2、印发我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方案》讨论稿3、评选新课程新理念优秀论文(三)实验阶段主要任务:1、分学期组织各年级各学科实验教师培训2、逐年改善课改实验物质条件3、举行“新课程新理念新教材新教法”研讨课活动4、开好学科课程,开发校本课程,优化课程设置体系及其管理5、改革优化各种评价机制,重点研究教师课堂教学评价方案和小学生发展评价方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方案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是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实现突破性进展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
为贯彻《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落实《潮阳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总方案》和《和平教育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方案》的各项要求,积极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现结合我校的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基础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要重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纲要》和《方案》指导下,全面扎实地开展课改实施工作,进一步提高我校素质教育和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水平。
二、目标任务1、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新的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使教师的综合素质适应课程改革实施的需要。
2、在《决定》的指导下,围绕《纲要》提出的课程目标,按照区、教育组《方案》的各项要求,积极稳妥地实施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大力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
3、充分发挥我校现有专用室的作用,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动手操作能力,探索课程实施等方面新的管理机制,处理好三级课程之间的关系。
4、建立以校为本的校本教研制度,以科研促课改,选择有时代性、龙头性、创造性、可行性的科研专题为总课题,鼓励教师根据自身的实际确实课改课题实验,促进教师的专业水平不断提高,推动课改的发展。
5、改革考试和评价制度,逐步建立新课程评价体系,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共同发展的评价体系。
6、教学方法的创新。
围绕新课程的具体培养目标,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整合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渗透到教学之中,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创新,增强学生终生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7、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
结合我校"局域网"的建设配套,实现资源共建共享。
大力研究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进一步优化。
三、主要内容1、课程改革实施的范围全校一年级有八个班于2004年秋季开始开始全面实施课程改革,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组织教学。
2、实施新课标的科目一年级: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音乐、美术及校本课程等。
三年级:英语四、实施步骤1、准备阶段(2003年12月至2004年8月)①成立课改领导小组,建立工作机构a、课改领导小组组长:李勉豪付组长:洪鸿荣成员:马瑞明、马英俊、马余强、范维新、郭文雁、马宝玲黄丽端、肖灿大;b、建立课改指导小组组长:洪鸿荣付组长:马英俊、黄丽端、马宝玲;成员:肖灿大、林燕华、马惜珍、张美兰、杨燕、马燕珠;c、成立课改后勤组和资料组②制订《中寨小学课改近期工作计划》,进行动员和部署。
③购买课改有关学习资料,确定2004年秋实施新课程的任课教师,制订培训计划,组织有关教师参加省、市、区、镇的培训,聘请进修学校的教师为全体教师做《走进新课程》通识培训,选派骨干教师及学科带头人往深圳、珠海、广州、汕头、澄海等课改实验区参观,学习、观摩、组织全体教师学习课改有关文件、资料,撰写学习心得。
④为更好地理解新课标,体现新观念,实践新课程,从3月至5月,我们对确定为2004年秋实施新课程的老师,通过层层筛选在学校中举行新课程小学一年级语文、数学的说课比赛,并将优胜者推荐参加镇说课比赛,做到全员参与,逐步普及,进一步推动课程改革的实施。
⑤利用每周教研时间组织教师观看实验区的新课程课堂教学录像课,通过对教师的一系列培训使教师的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
⑥运用各种途径、形式对全体教师以及社会、家长进行课程改革实施的宣传和动员、营造全社会理解支持课改实施的良好氛围。
2、实施阶段(2004年9月起)①全校一年级和三年级英语科启用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组织教学,严格落实新的课程方案,按规定开齐开足课程和课时,特别注重校本课程的教学,按时间完成教学任务。
②课程改革领导小组和指导小组的人员深入课程听课,参加备课组备课、调研、分析、诊断问题、组织讨论交流,及时作出指导。
③举行观摩教学,以点带面。
拟于新学期第二周起分别在一年级各科和三年级英语科举行观摩课,促进互学互帮,共同提高,推进我校基础教育高质量,高标准发展。
④初步形成校本课程管理制度,不断总结校本课程开发的经验。
⑤在《中寨小学报》上开设新课程研究园地,总结、推广先进典型、推广成功经验、探讨课改中的新特点、新规律、新问题、新情况。
⑥建立校本教研常规教学研究制度。
要建立常规课改教研制度,每位教师在教学研讨上,必须认真做教学反思,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用朴实无华的语言,真实地记录教学过程中有典型意义的事件、想法和感受,学生情感、理念等的变化。
从而使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进入更优化的教学状态,使教师及学生自己得到更充分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