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改造小故事
【篇一:三大改造小故事】
从特定的历史条件看,三大改造运动确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惟一
选择”性,这些“特定的历史条件”就是意识形态的作用、执政党的价
值取向、一边倒的立场、帝国主义的威胁、苏联模式的影响。
但统
而观之,这些特定的历史条件严格地说都不是构成历史必然性的充
分条件,所以在这些条件下发生的“必然”很难说就是历史的必然性,在这些条件下发生的“惟一选择”很难说就是代表历史发展方向的惟
一选择。
一种直到现在仍然占主导地位的观点认为:虽然三大改造
运动存在一定问题,但三大改造是历史的必然,是当时历史条件下
的惟一选择。
“三大改造”的依据是“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因此,对过渡时期
总路线的评价与对三大改造的评价直接有关。
对于这条路线有三种
评价:一是龚育之提出的:“既是水到渠成,又是重要发展”;二是
薛暮桥提出的“基本方向正确,但搞早了或搞急了”;三是林蕴晖提
出的“战略思想的重大变更”,认为它离开了我国国情,离开了以发
展生产力为中心。
目前,随着研究的深入,尽管仍有基本肯定、基本否定、部分肯定
部会否定等多种不同看法,但是对于这样一个亿万人民群众参加的
运动,在大规模运动的数年中生产力水平没有下降并得到较快发展
的状况,越来越趋于实证性的具体分析了。
站在21世纪初期的历史高度看待发生在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的三
大改造运动,我们应该说些什么呢?一种曾被视为绝对纯粹和完美
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在它建立之后不到30年的时间就成为束缚生
产力的桎梏而难以坚持下去,不得不让当年已经消灭了的经济成份
重新复活起来,这本身就足以说明问题。
所以,问题不在于三大改
造运动是快还是慢,是早还是迟,不在于是用15年完成还是用3-5
年完成,问题在于通过三大改造运动建立的这种纯粹的“公有制”违
反了经济发展的本性,问题在于运用国家权力消灭了当初不该消灭
的经济成份,从而也就消灭了经济的活力。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研究的深入,对于我国建国初期历史约7
年之久的“三大改造”更多学者采取了实证性的分析研究。
一方面,
对于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私营金融业改造的必要性予以充分的肯定,
并指出改造工作中的缺点与不足;另一方面,将1953年以后的改造
运动与当时经济发展战略和工业化的主客观环境联系起来,分阶段、分行业的进行实证性的研究与分析,就“一五”期间的客观经济状况
而言,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战略,决定了建立以高度集中的行
政手段管理为主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体制又决定了三大改造的必
要性及其可能性;同时,三大改造的提出与工业化还存在相悖的一面,即脱离生产力水平的改造速度和改造目标。
三大改造对工业化
的积极作用包括:在基本建设投资金额大幅度增加的情况下,维持
了资金和物资的基本平衡和市场的基本稳定;在当时的环境下,帮
助私营企业克服生产任务和原材料不足等困难等。
其消极作用包括:经过对资改造,私营企业也同原有公营企业一样,难以进行独立的
经济核算,影响了品种的更新、质量的提高和固定资产的更新;使
农业增长速度放慢,从而也影响了工业化的速度等等。
三大改造正
负两方面的作用在不同年度作用的程度不同。
在“一五”期间特别是
前4年,积极因素是主要的;1957年以后,消极因素逐步占居主要
方面,这种消极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突出。
由于以往对于三
大改造的两重性缺乏深入探索,将其中符合我国历史条件所采取的
一些作法和“一五”期间宏观决策正确、实施合理所带来的成就,简
单地套用社会化大生产需要摆脱私有生产关系束缚的一般原理加以
解释;将针对特殊历史条件的部分具体作法上的意见分歧,简单地、普遍地归结为两种思想、两条路线、两条道路的斗争,从而导致了
理论与中国社会实际的偏离。
对于农业合作化的背景以及合作化的
不同阶段也作了具体分析。
对于不同行业特点的手工为改造予以了
不同的评价,对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对象、改造的方式与阶段也
开始作具体的分析与评价,并且正力求通过微观的实证分析使论证
有充分的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