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物化学名词解释整理

生物化学名词解释整理

核小体:核小体是真核细胞染色质的基本结构单位,由DNA与组蛋白共同组成。

Tm值:DNA变性过程中,其紫外光吸收峰值达到最大值一半时的温度称为解链温度(或称变性温度、融点),用Tm表示,一般70℃~85℃。

核酸分子杂交:如果把不同的DNA链放在同一溶液中作变性处理,或把单链DNA与RNA放在一起,只要有某些区域有成立碱基配对的可能,它们之间就可形成局部的双链。

核酶:具有自我催化能力的RNA分子自身可以进行分子的剪接,这种具有催化作用的RNA被称为核酶。

核酸的变性:在某些理化因素的作用下,核酸分子中的氢键断裂,双螺旋结构松散分开,理化性质改变失去原有的生物学活性即称为核酸的变性。

退火:热变性的DNA溶液经缓慢冷却,可使原来两条彼此分离的链重新缔合,重新形成双螺旋结构,这个过程称为复性。

增色效应:核酸变性后,在260nm处对紫外光的吸光度增加,这一现象称为增色效应。

这是判断DNA变性的一个指标。

DNA的一级结构:在多核苷酸链中,脱氧核糖核苷酸的连接方式、数量和排列顺序称为DNA的一级结构
稀有碱基:机体内除常见5种碱基A、G、C、U、T外,还有一些修饰过的或微量的其他碱基称为稀有碱基。

核苷:戊糖与碱基缩合成的化合物统称为核苷
酶的活性中心:必需基团在酶分子表面的一定区域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能与底物特异结合并将底物转化
为产物。

酶原:有些酶在刚生成或初分泌时是没有活性的酶的前体叫酶原。

酶原的激活酶:原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成有活性的酶的过程称为酶原激活。

同工酶:催化相同的化学反应,但其理化性质、生物学活性以及免疫学活性均不相同的一组酶。

竞争性抑制:抑制剂的结构与底物的结构极其相似,可以与底物竞争酶的活性中心,从而抑制了酶促反应的速度,此种抑制作用称为竞争性抑制。

不可逆性抑制:抑制剂与酶分子中的必需基团以共价键结合,使酶失活,不能用一般物理方法将它除去,这种抑制作用称为不可逆抑制作用。

酶的共价修饰:酶蛋白肽链上某些氨基酸残基,在另一种酶的催化下,发生可逆的共价修饰,从而改变酶的活性,酶的这种调节方式称为化学修饰调节。

变构(酶)调节:体内一些代谢物可以与某些酶分子活性中心外的某一部位可逆结合,使酶发生变构并改变其催化活性,对酶催化活性的这种调节方式称为变构调节,受变构调节的酶称为变构酶。

米氏常数(Km值):用Km值表示,是酶的一个重要参数。

Km值是酶反应速度达到最大反应速度一半时底物的浓度。

米氏常数是酶的特征常数,只与酶的性质有关,不受底物浓度和酶浓度的影响。

辅基:酶的辅因子或结合蛋白质的非蛋白部分,与酶或蛋白质结合得非常紧密,用透析法不能除去。

激活剂:凡是能提高酶活性的物质,都称激活剂,其中大部分是离子或简单的有机化合物。

抑制剂:能使酶的必需基团或酶活性部位中的基团的化学性质改变而降低酶的催化活性甚至使酶的催化活性完全丧失的物质。

别构酶:是代谢过程中的关键酶,它的催化活性受其三维结构中的构象变化的调节。

酶的比活力:比活力是指每毫克蛋白质所具有的活力单位数,可以用下式表示:
活力单位数比活力=蛋白质量(mg)
糖酵解:在缺氧的情况下,葡萄糖或糖原分解生成乳酸的过程。

糖酵解途径:葡糖糖分解成丙酮酸的过程。

糖的有氧氧化:在有氧情况下葡萄糖彻底氧化生成水和CO2的反应过程。

三羧酸循环:由乙酰COA与草酰乙酸缩合成柠檬酸开始,经反复脱氢脱羧再生成草酰乙酸的循环反应过程称为三羧酸循环。

糖原合成:有葡糖糖合成糖原的过程叫糖原合成。

糖异生:由非糖物质转变为葡萄糖或糖原的过程称为糖异生。

血糖:血液中的葡萄糖称为血糖,正常水平为3.89­6.11mmol/L
乳酸循环:在肌肉中葡萄糖经糖酵解生成乳酸,乳酸经血液运到肝脏,肝脏将乳酸异生成葡萄糖。

葡糖糖释入血液后又被肌肉摄取,这种代谢循环途径称为乳酸循环。

巴斯德效应:糖的有氧氧化抑制糖酵解的现象。

肝糖原分解:肝糖原分解生成葡萄糖的过程。

糖异生:非糖物质(如丙酮酸乳酸甘油生糖氨基酸等)转变为葡萄糖的过程。

磷酸戊糖途径:磷酸戊糖途径指机体某些组织以6-磷酸葡萄糖为起始物在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催化下形成6-磷酸葡萄糖酸进而代谢生成磷酸戊糖为中间代谢物的过程,又称为磷酸已糖旁路。

氧化磷酸化:在底物脱氢被氧化时,电子或氢原子在呼吸链上的传递过程中伴随ADP磷酸化生成ATP的作用,称为氧化磷酸化。

氧化磷酸化是生物体内的糖、脂肪、蛋白质氧化分解合成ATP的主要方式。

底物水平磷酸化:在底物被氧化的过程中,底物分子内部能量重新分布产生高能磷酸键(或高能硫酯键),由此高能键提供能量使ADP(或GDP)磷酸化生成ATP(或GTP)的过程称为底物水平磷酸化。

此过程与呼吸链的作用无关,以底物水平磷酸化方式只产生少量ATP
能荷:能荷是细胞中高能磷酸状态的一种数量上的衡量,能荷大小可以说明生物体中ATP-ADP-AMP系统的能量状态。

能荷=[ATP]+12[ADP][ATP]+[ADP]+[AMP]
肽单元:多肽分子中肽键的6个原子位于同一平面,被称为肽单元(肽键平面)。

蛋白质变性作用:某些理化因素的作用下,使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受到破坏但不包括肽键的断裂,从而引起蛋白质理化性质的改变及生物学活性的丧失,这种作用称为蛋白质的变性作用。

蛋白质等电点:当蛋白质溶液处于某一PH值时,其分子解离成正负离子的趋势相等成为兼性离子,净电荷为零,此时该溶液的PH值称为该蛋白质的等电点。

分子伴侣:是蛋白质合成过程中形成空间结构的控制因子,是一类帮助多肽链正确折叠的蛋白质.它可逆地与未折叠肽段的疏水部分结合随后松开,如此重复进行可以防止错误的聚集发生,使肽链正确折叠。

分子伴侣对于蛋白质分子中二硫键的正确形成起到重要作用。

变构效应:蛋白质空间构象的改变伴随其功能的变化,称为变构效应。

具有变构效应的蛋白质称为变构蛋白,常有四级结构。

以血红蛋白为例,一分子O2与一个血红素辅基结合,引起亚基构象变化,进而引起相邻亚基构象变化,更易与O2结合。

协同效应:是指蛋白质中的一个亚基与其配体结合后,能影响该蛋白质中另一个亚基与配体的结合能力。

如果是促进作用则称为正协同效应;反之,则称为负协同效应。

结构域:分子量大的蛋白质三级结构常可分割成1个和数个球状或纤维状的区域,折叠的较为紧密,各行其功能,称为结构域。

蛋白质的一级结构:蛋白质分子中氨基酸的组成和排列顺序。

蛋白质的二级结构:指在蛋白质分子中的局部区域内,多肽链沿一定方向盘绕和折叠的方式。

超二级结构:指蛋白质分子中相邻的二级结构单位组合在一起所形成的有规则的、在空间上能辨认的二级结构组合体。

蛋白质的三级结构:是指整条多肽链中全部氨基酸残基的相对空间位置,也即整条多肽链所有原子在三维空间的排布位置。

蛋白质的四级结构:指多亚基蛋白质分子中各个具有三级结构的多肽链以适当方式聚合所呈现的三维结构。

蛋白质沉淀:分散在溶液中的蛋白质分子发生凝聚,并从溶液中析出的现象。

透析:利用透析袋把大分子蛋白质与小分子化合物分开的方法称为透析。

α­螺旋:多肽链的主链围绕中心轴有规律的螺旋式上升,每3.6个氨基酸残基盘绕一周,形成的右手螺旋,称为α­螺旋。

亚基:在具有四级结构的蛋白质分子中,其中每条具有三级结构的多肽链称为亚基,亚基和亚基之间以非共价键相连接
构型:指在立体异构体中不对称碳原子上相连的各原子或取代基团的空间排布。

构型的转变伴随着共价键的断裂和重新形成。

构象:指有机分子中,不改变共价键结构,仅单键周围的原子旋转所产生的原子的空间排布。

一种构象改变为另一种构象时,不涉及共价键的断裂和重新形成。

构象改变不会改变分子的光学活性。

蛋白质的沉淀作用:在外界因素影响下,蛋白质分子失去水化膜或被中和其所带电荷,导致溶解度降低从而使蛋白质变得不稳定而沉淀的现象称为蛋白质的沉淀作用。

凝胶电泳:以凝胶为介质,在电场作用下分离蛋白质或核酸等分子的分离纯化技术。

层析:按照在移动相(可以是气体或液体)和固定相(可以是液体或固体)之间的分配比例将混合成分分开的技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