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电视谈话节目语言概述

电视谈话节目语言概述

电视谈话节目语言概述谈话节目使电视语言最大限度地与人类发达的语言系统接轨。

电视谈话节目作为一种以“话”为本的特殊节目形式,不仅能反映广播电视语言运用的一般规律,而且具有自身语言运用的内在特点。

本文由电视谈话节目的声画关系切入,概括论述了电视谈话节目界定及其语言的构成要素,为进一步研究电视谈话节目语言的特点打下了基础。

标签:电视语言符号传播一、符号学的引入与声画关系坐标传播学认为,传播是信息流通的过程,而信息的流通必须凭借符号作为载体,因此符号是传播活动最基本的要素。

“语言是作为社会重要交际工具的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

”语言的交际功能主要体现在传播过程中,因为语言符号是构成传播内容的基本要素。

电视是以视觉、听觉等通道结合的,以电子设备和软件去传播声音和图像信号的一种当代社会语言传播的大众媒介。

作为广义的语言,传播活动有口语传播、姿态传播和文字传播三种。

而广义的电视语言,即电视传播符号,则包括视觉符号和听觉符号两部分。

视觉符号除了画面这一主要因素之外,有时还表现为字幕等语言符号形式;听觉符号即声音,以有声语言(人物同期声和解说)为主,还包括音响(现场音响、效果音响和音乐)等声音形式。

如图所示:语言的交际功能最终要落实在语义上。

电视语言的语义传播主要是以画面和声音两种符号为载体。

索绪尔认为,语言符号是所指与能指两面构成的心理实体。

在电视传播符号中,声音和画面可以分别被看作听觉的能指和视觉的能指。

索绪尔还认为,句段关系(横向组合)和联想关系(纵向聚合)的双重交汇构成了语言的主体结构,并指挥语言的运行。

而且,听觉符号的能指是一维的,具有线条性;视觉符号的能指却是平面的,多向并发。

据此,我们又可以把电视语言中的声音视为组合关系,把画面视为聚合关系。

由此可见,要研究电视语言,我们必须在声音和画面这两个轴所构成的坐标系中观察语言的运用。

至于声画之间的具体关系,至今仍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

笔者认为,研究电视语言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归纳总结声画语言规律,以指导电视语言实践,构建广播电视语体学理论。

研究声画语言结构关系不是讨论孰轻孰重,而是重在讨论二者如何实现互补,扬长避短,达到尽量完美的结合。

二、电视谈话节目界定及构成要素谈话节目(talk show)源于美国,是美国广播电视中一种以谈话为主的节目形式,一般不事先备稿,脱口而出,译作“脱口秀”,是当今世界上广播电视传媒中十分盛行,收听率和收视率很高的节目。

电视谈话是20世纪50年代产生出来的,最早的谈话节目则是以谈话与杂耍相结合的样式出现的。

当前我国的电视谈话节目也正呈兴旺发达之势。

不但有了《实话实说》这样的大型谈话节目和《锵锵三人行》这样比较地道的“脱口秀”,各类时政、社教、文艺、体育节目中也大量引进了谈话因素。

有人说,电视谈话节目已经成为影响我们思想和行为方式的一种新权威。

关于电视谈话节目的界定,有如下几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以谈话的方式阐述对新闻事件或社会问题的看法”,“它以具有一定程度的交流感为特点,写作上要求坚持平等待人、平易近人、亲切感人的说理态度;顺应听(观)众思路,针对听(观)众疑问展开论述;调动设问、比喻等表达手段启发听(观)众的联想,使说理过程带有类似于日常交谈的思想和情感交流”。

“谈话栏目作为电视频道专题性栏目的一个新品种,其性质和功能是:有谈话人(包括主持人、嘉宾和现场观众)在相对固定的场合围绕话题展开套困,融知识性、思想性、引导性、参与性于一体,起着解疑释惑、交流情感、人文关怀的社会教化作用。

”“电视谈话节目是在正常谈话状态下,以面对面人际传播的方式,通过电视媒介进行的大众传播活动。

”“有主持人邀集有关人士及受众,围绕公众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在轻松和谐、平等民主的氛围中展开讨论的群言式言论节目。

”我们认为,电视谈话节目是借助电视媒介,以“话”为本,以主持人为中心,观众与嘉宾参与面对面的围绕某个话题所进行的互动交流;并将“话本”和“画本”相结合,灵活运用丰富多彩的电视手段为谈话服务的电视节目形式。

因此,我们可以将电视谈话节目形式分成两部分——“话”与“画”,它应该具备以下几个要素:(一)表现理性认识的“话”本1.话题话题是谈话的中心,是谈话节目中的关键性因素。

所谓话题,可以有微观与宏观两种解释。

宏观话题指整个节目中谈话的题材或者说是谈话的内容;微观话题则指谈话话轮所包含的话题,主要表现为主持人提问的核心内容。

2.谈话人员谈话节目中的言语交际活动的完成要靠谈话人的共同参与。

参与讨论的谈话者,大致可分为四类:主持人、嘉宾、来宾和电视机前的观众。

有时,节目还可以采用微波传送择时将场外观众的图像输入直播现场,择机即刻发布,创造出直播室外延的特殊效果。

主持人是谈话节目的核心。

主持人的个性决定了节目的个性,主持人的知名度决定了节目的知名度。

谈话节目是真正意义上的“主持人的”节目,其风格与成败主要取决于主持人个人的风格与魅力。

在美国,谈话节目都是以主持人的名字来命名的,优秀的主持人常常能使一档谈话节目持续数年甚至数十年。

中国的电视谈话节目也有着不同风格的主持人,创造出一个个名牌栏目。

正如“没有崔永元就没有今天的《实话实说》”,这种说法一点都不过分。

嘉宾与观众的参与也是这类节目长期不衰的关键因素。

它有助于人们对这类节目认同,感到自己就是节目的一部分,即使节目演得很糟也没关系。

在电视谈话节目里,对抗也成为一种有效的传播方式。

3.谈话形式电视谈话节目的话语形成过程是以面对面的双向交流形式为主的人际传播活动——融调侃、交流、议论和自由谈为一体的畅谈形式。

这种谈话讨论形式是电视谈话节目区别于其它电视节目样式的本质所在。

(二)表现生动形象的“画”本1.现场重视现场是电视的灵魂所在,因为电视的最大优势就在于电视所特有的现场。

电视作为一种可视媒介,喜欢展示动作,而不仅仅是交谈。

电视能够根据需要再现谈话现场的某个细节,这种其它媒体无法比拟的现场再现优势为这类节目创造出现场画面,体现了电视传播的纪实新理念。

2.外延电视具有声、画、字并存,情、景、人共在的特色,而且不受时空限制,因此电视谈话节目可以综合运用外景采访、背景图像等画面资料,屏幕标题、片花特技、镜头组接等电视手段,增强电视屏幕的感染力和视感趣味性。

这两类画面在电视谈话节目中的运用,是区分电视谈话节目与广播谈话节目的关键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电视传播用语言表现内容的不足。

三、电视谈话节目语言构成要素“一个良好的传播系统应该是双向的,单向的信息传递难以构成双方的‘沟通’”。

电视谈话节目将人际传播引入大众传播,体现了一种双向传播优势。

在这种双重、立体、交叉的传播机制中,传播符号具有相应的复杂性和交融性。

与广播谈话节目相比,电视谈话节目应该充分运用电视采、编、播独特优势,追求一流的传播效果。

其实,电视谈话节目并不像有些人所认为的那样单调、枯燥、缺少电视特点。

谈话是人际交流的重要方式,除了谈话同期声,还有参与者的服饰打扮、面部表情、手势及其它体态语言等传播符号。

谈话播出过程中可以大量插入相关的录像资料,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演播室布景的独到设计,字幕、题花、音乐以及电视特技、网上信息的转接使用等等,比广播谈话拥有更为丰厚的符号资源,可为人物言谈增色添彩,创造出电视传媒所特有的效果。

在电视谈话节目的双重传播机制中,人际传播是整个传播活动的核心,因此对主持人与嘉宾、观众之间产生的话语的研究应该是电视谈话节目语言研究的一个重点。

同时,电视大众传播的根本性质又决定了画面存在的必要性。

我们认为,电视谈话节目具有双重传播机制的含义,一方面指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双重性,一方面还指这两种传播活动各自的双重性。

也就是说,以主持人为中心的人际传播面对着现场嘉宾观众和电视机前的观众两重受众;而谈话过程中所运用的资料画面在面对现场受众的同时,也在与现场镜头结合构成终极画面之后面对着电视机前的受众,这也是双重的。

从这两种画面视觉符号传播信息的社会功能的差异角度来看,我们可以把它们分别称为内储画面和外流画面。

前者除了具有与电视机前的受众交流的功能之外,主要在现场谈话的内向交流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而后者则主要负责给电子媒介之外的受众传递信息。

这两种画面符号可能存在两种逻辑关系:包容和重合。

在最常见的包容关系状态下,电视谈话节目传播符号的构成如下图所示:广义的电视语言范畴,即电视传播符号,立足于谈话现场,可探讨的内容主要包括有声语言——“话”的语言特征,以及与画面(主要是内储画面)的结构关系。

具体来讲,包括以下几方面:(一)电视谈话节目主持人与嘉宾或观众的对话(主要研究电视谈话节目主持人的语言以及对话的话语分析)1.有声语言2.音乐等其它声音的配合(二)画面资料中的有声语言1.人物同期声(记者与采访对象的语言)2.解说(三)体态语(非语言符号)其中,主持人与现场嘉宾和观众的谈话应该是广播电视语言学界最为关注的内容。

本文对电视谈话节目及其语言的构成要素等进行了概括性的论述,希望能对电视谈话节目语言的研究构建一个基本框架,其中涉及到的内容将成为广播电视语言研究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1]吴为章.新编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2]李佐丰.电视专题片声画语言结构[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3]吴郁.主持人的语言艺术[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4]齐沪扬.传播语言学[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5]黄匡宇.电视新闻语言学[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6]郭谷兮.语言学教程[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7]石建华.谈话栏目及其主持人[J].电视研究,1999,(10).[8]王梅.以真为魂以人为本——电视谈话节目主持支点探析[J].现代传播,1998,(4).(田苗,深圳大学师范学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