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课堂教学提问的有效性龙湾沙城中学:夏珺【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提问有效性纵观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之路,从先前老师的“一言堂”到后来的“满堂问”,从老师的“频频出招”到学生的“疲于应付”,再从学生的“自问他答”到如今的研究性学习,语文教学进入了一个多元的发展时代,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人本意识。
然而,不管语文课堂如何千变万化,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提问仍然也必然存在其独特的价值。
因为教师的“问”往往能起到示范的作用,一语破的。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
学习首先源自于疑问。
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怀疑是探求真理的前提和基础。
实践也证明,疑问、矛盾、问题是思维的“启发剂”,它能使学生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有力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开启学生思维器官的钥匙。
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
此话不假,但我以为这个支点承受太重,不易掌控。
我倒觉得,给学生一个个像攀岩运动员向上攀爬所凭借的支点,学生更容易揭开课文的“红盖头”。
对语文课堂教学来说,这一个个支点,就是课堂教学有效问题的设计。
可以说它是教师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门径和解读文本的“抓手”。
课堂伊始,学生的初始状态处于一种本能的无意注意,教师若能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结合课文,设计好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的问题,就是抓住了课堂教学的牛鼻子。
它能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兴趣,激励探究,启动认知,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
让学生在课堂的学习中心存疑问,在渴望答案的求知情境中去学习,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最佳学习效果,从而为一堂课的成功奠定基石。
所以问题的提出,就起到了兴趣性与导向性的作用。
一、问要有“序”,答才会有“据”所谓的“有序”是指课堂提问要循序渐进,“有据”是指学生的回答要有依据。
课堂不能没有问题,就好像花园不能没有花朵一样。
但只有课堂问题的提出有“序”,学生的回答才可能紧紧依托文本,从文章里找到对应的语句和相应的信息,避免了天马行空、肆意挥洒的“语无伦次”。
我在上牛汉的《我的第一本书》时,以“我的第一本书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围绕这本书涉及到哪些人,又发生了什么故事?”为教学切入点引导学生走进文本。
学生回答时说,“只有下半部分,没有封面,没有头尾”。
(书并不好看,写的内容也不重要,围绕这样一本书所涉及的人以及发生的故事才是难忘的根本原因。
)问题1:写到了哪几个人?主要是谁?引导学生就父亲检查背书、送半本书给同学、父亲修补书进行概括。
读一读,让学生体会父亲的性格品质:温和、质朴,充满(人情之浓)味。
除了父亲,还说到谁呢?引导学生读有关“弄不成”老师的章节(为人忠厚——罚而不打:心地善良)(人心之善)和二黄毛(并不傻,抗战成英雄受尊敬——品格高尚)(人性之美)的有关内容,体会其中感情,形成板书。
(“本”的第一层含义)本——课本:人情人心人性之本问题2:乔元贞“有没有出息?”继续引导学生读我的第一本真正的书,领会“知识改变命运,知识塑造人格”——诗坛硬汉。
(幻灯:我与诗相依为命)引导、讨论并形成板书。
(“本”的第二层含义)本——知识:人生的命运品格奠基之本问题3:怎样理解“没有幽默的童年,仍然让我感应到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从“半本书”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童年生活的苦难记忆——磨练意志、感悟善良。
在和学生的思维的碰撞中形成板书。
(“本”的第三层含义)本——苦难:磨练生命蕴涵善良之本问题4:“你理解作者的心情了吗?”引导学生读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部分。
正因为这本书蕴涵着如此丰富的内容,所以让我永志不忘。
找出文中三句话,重点品读最后一段。
把课堂结在“人不能忘本”这五个字。
结合板书加深对“本”的理解。
补充牛汉语“人乃本,诗是魂。
”最后老师深情地解读:同学们,诗人牛汉读了几十年的书,写了几十年的诗,而奠定他生命,情感,和诗歌感情基调的就是这人生的第一本书啊!(字幕呈现如下一段话,让学生在涵咏回味中走进自我的心灵深处。
)正如一位哲人所说,生活就是一所大学。
一个人通过承受苦难而获得的精神价值是一笔永远的财富,当他带着这笔财富继续前行时,他的创造和体验就会有一种更加深刻的生命底蕴。
俗话说,水有源,木有本。
在我们成长的生命历程中,总会有许许多多的“第一”:扶持我们走向人生的第一人,迈进知识殿堂的第一课,踏入生活的第一步等等都会给我们带来难以磨灭的记忆和感悟。
无论其中是幸与不幸,喜悦还是痛苦,那都是挥之不去的风景。
当一段段往事在脑海中闪现,当一份份情缘在心中流淌,当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面前耸立时,我们该如何去回应呢?“人不能忘本”这振聋发聩的肺腑之言,必定会让我们的生命闪耀出人性的光辉!从以上课例中不难发现,我所提的几个问题都是在有序渐进的。
由“书”到“人”,由“人”到“事”,再由“事”到“人”,最后回到“书”(本)上,因而学生的回答在老师的引领下有据可依,步步深入,最后直抵诗人牛汉的内心情感。
对新事物的好奇心是中学生最重要的心理倾向。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
”心理学家根据经验和实际证明,认知内驱力多半是从好奇的倾向派生出来。
学生这种心理倾向一旦被激发,就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旺盛的认知内驱力。
所以,一课伊始,教师通过问题呈现的方式,选择合适的角度,从激发学生心理倾向出发,以角度的巧妙、切入的新异,呈现出新颖不俗的教学设计,自然就给学生创设了一种急于求知的教学情境,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问要有“度”,答才会有“数”。
所谓的“有度”是指课堂问题的提出要有一定的梯度、高度和广度;“有数”是指让学生在回答时尽可能做到心中有规范。
很显然,没有问题的接受学习容易使学生倦怠。
但倘若以为找到了课堂教学的关键问题,就觉得教学定会畅通无阻、一帆风顺,那显然是肤浅的。
那些优秀教师的课堂能够达到波澜起伏、有声有色,令学生入情入境、欲罢不能的水平,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那精彩迭出的提问艺术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然而,近年来的研究表明:中小学教师平均每堂课的有效教学提问一般仅为55%。
这就是说,教学中尚有将近一半的教学提问是无效或是低效的。
那么,应该怎样使提问更加有效呢?我认为,还在于问题要有一定的“高度”和“广度”,即一定的探究价值和拓展空间。
这样,学生在回答之前一定会积极思考,再三斟酌,感觉自己心中有“谱”,心中有“数”后,才会做出明确的解答,避免了在一知半解、似懂非懂的情况下,人云亦云。
在一次骨干教师教学研讨活动中,教学《范进中举》一文时,通过对小说情节的梳理,学生了解了文章的内容,而且也已明确了人物情感态度的变化原因后,我发现“范进为什么会突然发疯呢?”这个问题很有研究价值,就将它作为点拨学生思考的契机,以追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再次深入文本,挖掘文字背后的思想和作者的情感。
生说:“太高兴,喜疯了。
”(师:旁观者清)看看旁人又是怎么认为的?(欢喜疯了……喜狠了,痰迷心窍)(师:范进自己又是怎么想,怎么说的呢?)(噫!好了!我中了!)比较分析:(“噫!好了!我中了!”与“噫!我中了!好了!”加以区别)(师:可见,范进强调的是“好”,表面在于“中”,根本在于“好”。
“好”字到底隐含着多少深层含义呢?)(引导学生紧扣中举前后范进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的改变进行分析)(插入《儒林外史》原文后一段内容加深理解)师追问:除了经济状况的改善和社会地位的提高,“好”的背后还意味着什么?(从二十岁开始应考,直到五十四岁才中秀才,接着中举人,三十几年的辛酸和屈辱的生活……)师:俗话说得真不错:“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可见,一个“好”字折射出他上半辈子的辛酸苦辣,预示着他下半辈子的荣华富贵。
真可谓“一字千金”“言有尽而意无穷啊”师再问:这是不是意味着他疯得一无所知,全然忘却了呢?(记得第七名)师:这样看来,他真是疯得有层次有特点,而且很有深意啊!有感于此,我根据书上的内容拟了一幅对联,请看:上联:长年煎熬低声下气麻木屈辱,忽见报帖升挂喜从天降——疯了下联:短暂昏厥披头散发狼狈不堪,勿忘功名荣耀横亘于心——醒着横批:喜也悲也让学生读一读,师继续问:设想一下:人疯了,中举名次却记得如此深刻……,躯体和灵魂相脱离,这是一个正常的人吗?(把握主题,深入挖掘)板书演示,(官帽简易图)揭示原因(功名利禄——科举之毒:根本原因)追问:因中举而发疯的只是范进吗?(提示:报录人出主意说明了什么?司空见惯)有一幅写古代读书人遭遇的对联很能说明问题。
(对联展示)上联:回忆去岁饥荒,五六七月间,柴米尽枯竭,贫无一寸铁,赊不得,欠不得,虽有近亲远戚,谁肯雪中送炭?下联:侥幸今朝科举,一二三场内,文章皆合式,中了五经魁,名也香,姓也香,不拘张三李四,都来锦上添花!再问:受害的只是读书人吗?从这幅对联中我们还能读出当时社会怎样的一种人情世态?(世态炎凉)对此,作者也深有感触:(贵受乡人畏,贱受乡人怜。
)(体会作者写作意图)师:对这样的读书人,这样的现象,作者又是如何看待的呢?(一代文人有厄!)除了可怜、同情之外,还有什么?(可鄙、可悲!从小说所刻画的其他读书人身上也可知晓。
)有人统计,教师一堂课的提问少则几个,多则几十个,数量不等,多少悬殊。
我以为,关键不在于所提问题的多少,而在于教师是否清楚地知道这堂课主要解决的问题(教学重点)是什么。
我执教这一堂课时,扣住小说阅读的特点,把欣赏人物形象进而理解作品主题作为课堂教学重点,围绕这个重点提出一个关键问题:那就是“范进为什么会因中举而突然发疯?”由这个问题构成了课堂教学的主框架,这就使得整堂课重点突出,要点分明。
但是,如果整个教学过程仅设计这一个问题,课堂就会显得呆板、单调。
更重要的是这个问题太大,学生回答时往往会浮于表面,无法深入。
所以,我通过追问的方式,把这个关键问题设计成了几个不同等级的有探究价值的次问题。
环环相扣,步步深入,在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时,就显得游刃有余,得心应手,简单了许多,也深刻了许多。
一一解决了一个个次问题,自然也就吃透了主问题。
这样的设计使得课堂不仅重点突出,而且层次分明,脉络清晰,学生接受起来也感到有梯度,有扶手,也符合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
三、问要有“道”,答才会有“效”所谓的“有道”是指教师的课堂提问要有“门道”,要给学生以方法上的指导,那么,学生的回答才有可能切中要领,准确有效。
郑板桥有诗云:“四十年来画竹枝,白日挥写夜间思。
冗繁削尽留青瘦,画到生时是熟时”。
我觉得课堂提问就如同作画,要有门道,要有方法,要讲提炼,要抓重点,余一般,留骨干,剪旁枝,有取必有舍,少而精才能容量大。
在教学台湾作家王鼎钧的《那树》一文时。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后,我在黑板上写了三个语气词:啊!呢!吗!要求学生加在标题后面读一读,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加以排序,并阐述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