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是教师和孩子互动,通过问题,激发幼儿去想象、思索,去探索的心理活动,从而极大的提高孩子思维能力的发展。
教师的提问,是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一个教学手段。
有效的提问,让孩子在学习中主动的思考、探索,充分的发挥孩子学习的主动性;而无效的提问将使孩子的学习处于被动的状态,极大的阻碍孩子思维的发展。
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效性的提问需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师事先预设的问题应突显目标。
二、注重孩子开放性的提问,立足于孩子的生活经验,发展孩子辐合性思维。
三、延长“等待时间”
四、对幼儿的回答给予积极的反馈
五、提问应让孩子形成共鸣,让更多幼儿参与和思考。
因此,教师的提问是一门艺术,需要老师去慢慢经营、摸索,才能很好的了解和掌握它。
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发挥出提问的有效性,真正的以孩子为主体,让孩子在轻松而愉快的教学过程中学到知识和本领,使孩子的思维和身心健康得到真正的发展。
读后感(结合工作经验
撰写)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老师总会精心设计这样那样的问题,让小朋友来回答、解释。
并通过他们的回答,了解他们的学习和发展情况。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提问、设疑,每一个幼儿在回答问题后,都热切期待着得到教师的表扬和肯定。
教师要满足每一个幼儿这种强烈的对于成功的需求和渴望,并有效地引导幼儿的发展。
教师的有效问题的提出必须是简洁明了、切入目标和重点的,依据幼儿的发展规律、依据课程目标和内容、依据教育的原则。
好的提问能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幼儿的思维、想象和创造力。
因此,在集体教学活动中,有效提问及策略是至关重要的部分。
最近学习了一篇《谈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的有效性》,我觉得受益匪浅。
使我知道了“什么是有效的提问”,“怎样有效的提问”。
在以前教育教学的提问中,我老会出现一些问题,如:1.提问的数量多,但问题层次偏低,强调认知水平的问题,忽略非认知水平的问题。
2.所提问题脱离幼儿的经验和水平。
3.幼儿应答机会分布不均,存在不公平。
4.教师给予的待答时间短,且回应方式单一。
通过这次学习,我学到了很多的知识,让我知道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
1.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提问应注重它的开放性,给孩子更多的空间去想象,去发挥,促进孩子各方面思维能力的发展。
而封闭和无效的答案如:给孩子判断式的问题“对不对,可不可以,是不是”等,明显的压抑了孩子的思维能力的发展和认知能力的发展。
2.一定要注意给孩子充分的思考问题答案的时间。
给予孩子充分的时间来好好的理清思绪,因为问题一提出,孩子们在脑海里一定要先思考,这时候的头脑里藏着很多很杂的答案,必须经过充分时间的思考后,才能把自己觉得是比较好的答案理出来,告诉老师。
并且在回答的过程中,增添孩子的信心。
3.对幼儿的回答给予积极的反馈,因为在活动中孩子们因为各方面的能力的差异性,所以给老师的回应也是不同的,在孩子回答问题后,无论这个孩子是否回答在点上,老师都要给予孩子积极的反馈,让孩子知道,老师在很认真的听他所说的话,已经明白了他的想法,这也是让孩子感受到尊重和鼓励。
4. 提问应让孩子形成共鸣,让更多幼儿参与和思考。
一节活动的顺利进行,让孩子对老师的问题感兴趣,积极的参与到活动中来,形成有效的师幼互动,那提的问题需要引起孩子的共鸣,只有内心真正需要了,才能安静的倾听,积极的参与。
而内在的需要就是要有共同的需要共同的感受,所以要努力的营造一种让孩子“感同身受”的意境,提升孩子的兴趣。
总之,提问是促进师生互动的有效性手段。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合理安排好提问,并对活动过程中的提问环节给予积极的、合适的回应,以达到教学目标。
我会继续学习,提高自己的提问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