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道家与儒家

道家与儒家

浅谈道家与儒家内容摘要:阐述道家与儒家思想的起源及其基本观点,介绍道家与儒家思想的创始与发展。

最终揭示道家与儒家哲学思想所造成的文化影响和哲学思考。

关键词:道、老子、庄子、道家、文化、哲学、孔子、儒、圣人、孟子。

道家从历史角度看道家是先秦时期的一个思想派别,以老子、庄子为主要代表。

道家的思想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同时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

一.道家历史起源春秋战国时期ˇ百家争鸣ˇ中形成的一个以ˇ道ˇ为核心的学派。

其创立者是著名思想家老子(李耳),主要代表人物是著名思想家庄子(庄周)。

后来道家又与名家、法家合流,又兼取阴阳家、儒家、墨家的长处而形成了黄老学派,主张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因时因物,无为而无不为。

汉武帝之后,由于独尊儒术,黄老之学开始衰落,然而,道家思想仍然影响着中国传统思想文化。

二.道家基本观点道家哲学首先摆脱儒家社会哲学的进路,直接从天道运行的原理侧面切入,开展了以自然义、中性义为主的"道"的哲学。

天道运行有其自然而然的原理在,道的哲学即在解明此一原理性内涵,而得以提出一个活泼自在的世界空间。

透过对此一世界运行秩序之无定限、无执着的认识,道家哲学发展出迥然不同于儒家的社会哲学,社会只是一方存在的客体,在其中生存的人们,应有其独立自存的自由性,而不受任何意识型态的束缚。

基本上道家哲学并不否定儒家的社会理想,但对于社会责任的态度并不先存立场,而能有更尊重人类自主性的态度与存在定位。

道家重视人性的自由与解放。

解放一方面是人的知识能力的解放,另方面是人的生活心境的解放,前者提出了“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认识原理,后者提出了“谦”、“弱”、“柔”、“心斋”、“坐忘”、“化蝶”等的生活功夫来面对世界。

道家讲究“人天合一”、“人天相应”、“ 为而不争、利而不害”,“修之于身,其德乃真”,"虚心实腹"、“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法于阴阳,以朴应冗,以简应繁。

" 等等。

三.道家的哲学思想道家的理论奠定于老子,老子《道德经》一书上下五千言,字字珠玑,书中广论道的形上学义、人生智慧义,提出一种有物混成且独立自存之自然宇宙起源论,也提出世界存在与运行原理是"反者道之动"的本体论思想,对于存活于其中的人类而言,其应学习的就是处世的智慧,于是老子也提出了众多的政治、社会与人生哲学观点出来,但重点都在保身修身而不在文明的开创,可以说他是以一套宗本于智慧之道的社会哲学与理论来应对混乱的世局,而无意制造社会的新气象,因为那些都不是大道之本。

庄子是老子之后道家理论最重要开创者,道家哲学基本上也就是老庄二型而已。

庄子的道家学不同于老学之处,在于庄子更详尽地处理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的可开创能力,包括智慧上、认识能力上、身体能量上等等。

庄子同样站在天道自然的命题基础上,提出了从人的自我修养到面对整个社会国家的处世之道。

列子,战国时人。

《列子》从道家思想出发并对道家思想中无为的人生观有所改造强调人在自然天地间的积极作用并认为人在一种不任强使力的生存状态下,不忧天不畏天才是最好的生存状态。

王弼,三国时代人。

王弼以其对老子哲学的深切体悟,注解老子《道德经》一书,重体用之分有无之别不但发展出诠释老学的宗旨:"贵无"的精神,并以此原理注解《易经》,甚至还因此改变了从汉易以来言象数易学的气化宇宙论而将易经的研究方向代之以纯粹玄学思想使中国易学史走向一个崭新的局面。

郭象,西晋人,以《庄子注》闻名,主张“独化”理论是一种从高度抽象思维当中所发展出来的的玄学式概念理论认为宇宙万物都生于偶然的"玄冥"境界因此提倡一种物无大小各顺其适之精神,平等尊重每一个生命的人生观。

四.道家发展时期有学者认为,道家起源应为远古的隐士传统,当然也有学者说老子是清庙之守,总之,道家的起源绝不是社会政治的积极参与者,他们从旁观察世局,认真思索宇宙的真象,使用着抽象度高且不带意识型态的执着的语言,描述天道与人事变化的法则,属于原理性研究的层次是他们的专长。

当先秦的老庄二子总摄整理了道家思想的纲领之后,道家形上思想的深度立刻影响了儒家与法家的形上思想,儒家《易传》之作与韩非子《解老》之作都是在其理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新说。

但是在社会政治的实际影响力上,老子之学要到汉初黄老之治的实施后才正式被试验着,因为在迭经春秋、战国、灭秦、楚汉之争之社会战乱终告停止之时,人们终于发现争强斗争的害处以及休养生息的重要,于是老学原理的政治哲学观点遂被重视。

等到西汉强盛,君王开始好大喜功,争战的岁月再度启幕,时代的风气再度转变,然后也再度败坏,等到魏晋清谈之风起,道家哲学又开始了它的生命力,何晏、王弼首开其风,王弼更以简洁有力的注经之作,从理论上深入道家之学并予以阐发,而向秀、郭象则发展庄学的注释工作。

魏晋之后,道家思想并未有鲜明的创造传统之再现,但是道家思想的理路却转为道教、易学与儒学理论的开创所藉用的重要启示,尤其是源自庄子的气化宇宙观,更被广泛且深度地再开发着。

而同一时期的佛学传播,亦曾有一断相当长的时间是以道家“无”的智慧原理来表达的,此即世称“格义佛学”时期。

五.道家对中国文化的贡献道家对中国文化的贡献是与儒家同等重要,只是在政治思想上一为表显一为裹藏之别而已。

而道家在理论能力上的深厚度与辩证性,则为中国哲学思想中所有其它传统提供了创造力的泉源。

至于道家文化在中国艺术、绘画、文学、雕刻等各方面的影响,则是占据绝对性的优势主导地位,即使说中国艺术的表现即为道家艺术的表现亦不为过。

当然,道家哲学对中国政治活动也提供了活络的空间,使得中国知识份子不会因着有太强的儒家本位的政治理想而执着于官场的追逐与性命的投入,而能更轻松地发现进退之道,理解出入之间的智慧。

六.道家文化影响道家在中国史上时间不长,且很快被道教所代替,但道家思想在各个方面融入了社会中。

道家思想在西方也传播很广,不论是叔本华的唯意志主义哲学和悲观主义生活态度还是海德格尔的本体论与存在主义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而关于自然无为的生活态度也被很多西方人所接受。

哲学影响与儒家强烈关注伦理学中道德实践问题不同,老庄思想覆盖了哲学的各方面,且从本质上说两者是互补的。

老庄思想在宇宙观、本体论上提出了“道”这一无法被言说而只能被体悟的终极概念,也奠定了道家思想的主基调,即我们所能体验的只是有限存在,而作为非存在而存在的“道”只能被体悟而无法感知。

在知识论上老庄都主张以辩证思想考察世界,庄子提出以一种超越知识的态度来认识知识。

伦理学上庄子人生哲学的齐物论和逍遥观对后代产生了深刻影响,至今在中西方都有人以庄子人生哲学处世。

老子则对儒家的道德观进行了批判,主张一种原始朴素主义。

政治影响道家在在中国古代政治史上有过极短暂的辉煌。

汉初,以黄老学派为道家思想占据了历史舞台,自汉文帝、汉景帝由上至下到陈平、田叔等大臣都推崇道家思想。

南怀瑾先生说,中国文化上下五千年其实都来源于这个“道”,所以中国文化的中心要点就是一个“道”字。

“道”这个字是广义的、宏观的,诸子百家乃至我们几千年的文化都在“道”的这个范围。

广义的“道”如此地广阔,容纳百川,乃至超越形上形下,这就是中国文化的精神。

他说,历史上,当社会出问题的时候,救社会、救国家,出手的人多是道家的人物,历史上叫“拨乱反正”。

……这些中国知识分子或者说读书人,很多不求名不求利,但有道德有学问。

我们几千年的历史,到清朝为止二十六部历史,这种人物并不少,都体现了道家文化的影响。

艺术影响老子、庄子本身从未谈过关于艺术的问题,也没有表述过艺术是否具有价值的观点。

老子、庄子对于后代艺术的影响在于他们的思想所展示的人生境界是一种艺术化的人生(尤其以庄子的人生哲学为甚)。

道家思想主要通过魏晋玄学对中国艺术产生了实质性影响。

绘画上的影响在人物绘画上,改变了以描写人物道德的主题,而是以个人风采个性代之,顾恺之主张的“传神写照”的画风兴起。

在山水绘画上,以“自然”作为最重要的审美品格,在用色上,水墨之风压倒了以青绿山水成为主流。

古代山水画家几乎都未脱离道家思想的影响,山水绘画兴起的本身也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

在绘画技艺上,注重用墨的虚实相间,精神自由。

将“以技进乎道”作为画家毕生最高境界。

儒家儒家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学派。

做为华夏固有价值系统的一种表现的儒家,并非通常意义上的学术或学派。

一般来说,特别是先秦时,儒家学派也只是诸子之一,与其它诸子一样地位本无所谓主从关系。

一.儒家的起源和产生背景《汉书•艺文志》:"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

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叙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为最高。

"近代学者章太炎赞同这一观点。

然而,胡适却持相反的看法,他赞同《淮南子~要略》的诸子出于“应世之急”的说法,由此提出了儒家是由殷商遗民中的术士转化而来的观点。

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由于社会内部不可调合的矛盾引起的深重危机摇撼了传统文化的权威性,对传统文化的怀疑与批判精神与日俱增,就连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的孔子也不能不把当时所处的时代精神注入到自己的思想体系中,并对传统文化加以适当的改造,以便在社会实践中建立一种新的和谐秩序和心理平衡,这种情况到了大变革的战国时代显得尤为突出,因为人们在崩塌的旧世界废墟上已经依稀看到了冲破旧尊卑等级束缚的新时代的曙光。

未来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模式,就成了举世关注的大问题,并在思想界引起了一场百家争鸣式的大辩论。

当时代表社会各个阶级、阶层利益的诸子百家,纷纷提出各自的主张,其中一个最主要的争论焦点就是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

围绕这个问题而进行的思想交锋,儒、法两大思想流派最有代表性。

他们旗鼓相当,针锋相对,应者云集,皆为显学。

另外还有墨家、道家、阴阳家等等学派,可谓学派林立。

二.儒家创始人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姓孔,名丘,字仲尼,兄弟中排行第二,春秋后期鲁国人。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学名人之一。

公元前551年9月28日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鲁源村);公元前479年4月11日逝世,享年72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

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的《史记·孔子世家》。

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从事教育,相传所收弟子多达三千人,贤人72,教出不少有知识有才能的学生。

孔子为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最终返鲁,专心执教。

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尊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