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馏实验报告姓名:班级:学号:同组人:实验时间:一、 报告摘要本实验利用乙醇-正丙醇混合物进行精馏,达到分离和提纯的效果。
通过这次实验能进一步掌握精馏的单元操作方式,利用测得的塔板组成数据求出全塔效率和单板效率,从而进一步地加深对精馏操作机理的掌握。
实验中也用到了阿贝折光仪来测算塔板各部位的组成,同过多次使用阿贝折光仪,能进一步熟练对其的使用。
同过实验的操作和数据的处理,我们可以加深对精馏操作的理解,掌握了一项我们化工行业耐以生存的一项基本技能。
二、 实验目的及任务1. 熟悉精馏的工艺流程,掌握精馏实验的操作方法。
2. 了解板式塔的结构,观察塔板上汽-液接触情况。
3. 测定全回流时的全塔效率及单板效率。
4. 测定全塔浓度分布。
5. 测定塔釜再沸器的沸腾给热系数。
三、 实验基本原理在板式精馏塔中,有塔釜产生的蒸汽沿塔逐板上升与来自塔顶逐板下降的回流液,在塔板上实现多次接触,进行传热与传质,使混合液达到一定程度的分离。
回流是精馏操作得以实现的基础。
塔顶回流量与采出量之比,称为回流比。
回流比是精馏操作的重要参数之一,其大小影响着精馏操作的分离效果和能耗。
回流比存在两种极限情况:最小回流比和全回流。
若塔在最小回流比下操作,要完成分离任务。
则需要有无穷多块塔板的精馏塔。
当然,这不符合工业实际,所以最小回流比只是一个操作限度。
若操作处于全回流时,既无任何产物采出,也无原料加入,塔顶的冷凝液全部返回塔中,这在生产中无实验意义。
但是,由于此时所需理论板数最少,又易于达到稳定,故常在工业装置的开停车、排除故障及科学研究时采用。
实际回流比通常取最小回流比的1.2~2.0倍。
在精馏操作中,若回流系统出现故障,操作情况会急剧恶化,分离效果也将恶化。
板效率是体现塔板性能及操作状况的主要参数,有以下两种定义方法。
(1)总板效率EeN E N = (4-25)式中 E —总板效率 N —理论板数; e N —实际板数 (2)单板效率E mln 1nml n 1nx x E x x -*--=- (4-26)式中 E ml —以液相浓度表示的单板效率;x n ,x n-1—第n 块和第(n-1)块板的液相浓度; n x *—第n 块板气相浓度相平衡的液相浓度。
总板效率与单板效率的数值通常由实验测定。
单板相率是评价踏板性能优劣的重要参数。
物系性质、板型及操作负荷是影响单板效率的重要因数。
当物系与板型确定后,可通过改变气液负荷达到最高的板效率;对于不同的板型,可以在保持相同的物系及操作条件下,测定其单板效率,以评价其性能的优劣。
总板效率反映全塔各塔板的平均分离效果,常用于板式塔设计中。
若改变塔釜再沸器中电加热的电压,塔内上升蒸汽量将会改变,同时,塔釜再沸器电热器表面的温度将发生变化,其沸腾给热系数也将发生变化,从而可以得到沸腾给热系数与加热量的关系。
由牛顿冷却定律,可知m Q A t =α∆ (4-27) 式中 Q —加热量,kW;α—沸腾给热系数,kW/(m 2·K ); A —传热面积,m 2;m t ∆—加热器表面与温度主体温度之差若加热器的壁面温度为t s ,塔釜内液体的主体温度为t w ,则式(4-27)可改写成s w Q A(t t )=α- (4-28) 由于塔釜再沸器为直接电加热,则其加热量Q 为2U Q R= (4-29)式中 U —电热器的加热电压,V ; R —电加热器的电阻,Ω。
四、 装置和流程本实验的流程如图4-11所示,主要由精馏塔、回流分配装置及测控系统组成。
图4-11 精馏装置和流程示意1—塔顶冷凝器;2—回流比分配器;3—塔身;4—转子流量计;5—视盅;6—塔釜;7—塔釜加热器;8—控温加热器;9—支座;10—冷凝器;11—原料液罐;12—缓冲罐;13—进料泵;14—塔顶放气阀1.精馏塔精馏塔为筛板塔,全塔共八块踏板,塔身结构尺寸为:塔径φ(57×3.5)mm,塔板间距80mm;溢流管截面积78.5mm2,溢流堰高12mm,底隙高度6mm;每块塔板开有43个直径为1.5mm的小孔,正三角形排列,孔间距为6mm。
为了便于观察塔板上的汽-液接触情况,塔身设有一节玻璃视盅,在第1~6块塔板上均有液相取样口。
蒸馏釜尺寸为φ108mm×4mm×400mm。
塔釜装有液位计、电加热器(1.5kW)、控温电加热器(200W)、温度计接口、测压口和取样口,分别用于观测釜内液面高度,加热料液,控制电加热量,测量塔釜温度,测量塔顶与塔釜的压差和塔釜液取样。
由于本实验所取试样为塔釜液相物料,故塔釜可视为一块理论板。
塔顶冷凝器为一蛇管式换热器,换热面积0.06m2,管外走蒸汽,管内走冷却水。
2.回流分配装置回流分配装置由回流分配器与控制器组成。
控制器由控制仪表和电磁线圈构成。
回流分配器由玻璃制成。
它由一个入口管、两个出口管及引流棒组成。
两个出口管分别用于回流和采出。
引流棒为一根φ4mm的玻璃棒,内部装有铁芯,塔顶冷凝器中的冷凝液顺着引流棒下,在控制器的控制下实现塔顶冷凝器的回流或采出操作。
即当控制器电路接通后,电磁线圈讲引流棒吸起,操作处于采出状态;当控制器电路断路时,电磁线圈不工作,引流棒自然下垂,操作处于回流状态。
此回流分配器即可通过控制器实现手动控制,也可通过计算器实现自动控制。
3.测控系统在本实验中,利用人工智能仪表分别测定塔顶温度、塔釜温度、塔身伴热温度、塔釜加热温度、全塔压降、加热电压、进料温度及回流比等参数,该系统的引入,不仅使实验更为简便、快捷,又可实现计算机在线数据采集与控制。
4.物料浓度分析本实验所采用的体系为乙醇-正丙醇,由于这两种物质的折射率存在差异,且其混合物的质量分数与折射率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故可通过阿贝折光仪分析料液的折射率,从而得到浓度。
这种测定方法的特点是方便快捷、操作简单,但精度稍低;若要实现高精度的测量,可利用气相色谱进行浓度分析。
混合料液的折射率与质量分数的关系如下。
25℃D=-m58.21442.017n30℃D=-m58.40542.192n40℃D=-m58.54242.373n式中 m—料液的质量分数;n—料液的折射率(以上数据为实验测得)。
D五、实验操作要点1.对照流程图,先熟悉精馏过程的流程,并搞清仪表柜上按钮与各仪表相对应的设备与测控点。
2.全回流操作时,在原料贮罐中配置乙醇含量20%~25%(摩尔分数)左右的乙醇-正丙醇料液,启动进料泵,向塔中供料至塔釜液面达250~300mm。
3.启动塔釜加热及塔身伴热,观察塔釜、塔身、塔顶温度及塔板上的气液接触状况,发现塔板上有料液时,打开塔顶冷凝器的冷却水控制阀。
4.测定全回流情况下的单板效率和及全塔效率。
在一定回流量下,全回流一段时间,待该塔操作参数稳定后,即可在塔顶、塔釜及相邻两块塔板上取样,用阿贝折光仪进行分析,测取数据(2次)并记录各操作参数。
5.实验完毕后,停止加料,关闭塔釜加热及塔身伴热,待一段时间后,切断塔顶冷凝器及釜液冷却器的供水,切断电源,清理现场。
六、实验数据整理1.实验过程记录首先对精馏塔进行加料,加到合适的液位后,停止加料,启动加热器,把加热电压调到一百左右。
加热后,塔釜温度持续攀升,塔顶温度没有明显变化,全塔压降也在不断升高。
待塔釜温度相对稳定后,塔顶温度开始攀升,全塔压降也在稳定上升。
而后发现塔板上出现料液,打开冷凝器。
而塔板上的液体呈喷射状和泡沫状之间,说明上升蒸汽和下降液体处于一个良好的传质状态。
最后塔釜温度稳定在88℃左右,塔顶温度稳定在79℃左右,全塔压降也稳定在0.9kPa.2.实验数据处理(1)实验原始数据(2)数据处理由式D m 58.54242.373n =-得: 塔顶液相质量分数组成组成D m 58.54242.373 1.35960.846=-⨯= 塔顶液相摩尔组成D D D D m 0.8464646x 0.878m 1m 0.84610.84646604660===--++同理可分别求得塔釜、第4块塔板和第5块塔板的液相摩尔组成: 塔釜液相组成 W x 0.186=第4块塔板的液相组成 4x 0.657= 第5块塔板的液相组成 5x 0.593=90.663 0.799 10 0.844 0.914 111 1将以上数据用相平衡方程xy 1(1)xα=+α-拟合,在Origin 上y-x 关系图,由于本次试验是全回流,操作线为直线y=x ,同样作在y-x 关系图上。
从塔顶浓度D x 开始,用作图法作出阶梯图以求取理论板数,以塔釜浓度Wx 结束。
如图1所示:图1 图解法求理论塔板数由图1可知,总共能作出5个阶梯图,即理论板数为5,而实际板数为8,则可据此求得全塔效率:e N 5E 0.625N 8===由拟合数据可知,相对挥发度α为2.08。
相平衡方程可整理为: nn ny x (1)y =α-α-操作线方程为: n 1n y x +=∴与第5块板气相浓度相平衡的液相浓度 54554y x 0.657x 0.480(1)y (1)x 2.08(2.081)0.657*====α-α-α-α---⨯∴单板效率45ml 45x x 0.6570.593E 0.362x x 0.6570.480*--===--七、 实验结果及结论通过这次实验,我们测得精馏塔的塔顶液相摩尔组成为0.878,塔顶温度为79.2℃;塔釜液相摩尔组成为0.186,塔釜温度为87.8;第4块塔板的液相组成为0.657,第5块板的液相组成为0.593;通过计算得到全塔效率为0.625,单板效率为0.362。
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精馏塔能对原料各组分都进行一定程度的提浓,塔顶的液相组成高,因此塔顶温度接近轻组分的泡点,物料在塔顶能完成对轻组分乙醇的精制;而塔釜则能完成对重组分的精制,塔釜温度接近重组分丙醇的泡点。
而每块塔板则能对物料各组成进行一次提浓。
在全回流的情况下,由于没有进料,精馏塔没有精馏段和提馏段之分,操作线为直线y=x ,所需理论板数最少。
八、 分析与讨论本组实验塔顶液相组成没能超过0.9,塔底组成没有低于0.1,塔板效率偏低,全塔效率不高,说明这次精馏实验无论是从单板的角度还是从全塔的角度,对各组分的提浓都不够充分。
原因可能有一下几点: (1) 气速或液速过快,经过塔板的气体或液体没能经过充分时间的接触就离开塔板,传质不够充分;(2) 塔板的气液接触状态没能达到理想状态,使气液接触不够充分; (3) 操作可能出现一些失误,导致情况恶化; (4) 精馏塔本身提浓能力的局限。
虽然这次实验的结果不太理想,但是我们通过操作基本掌握了精馏这一型基本的单元操作,加深了对精馏机理的理解,也通过这次实验提高了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希望能吸取这次实验的教训,力争以后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