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教案
(2013年2月)
【教学目的】
1.了解“义务教育法”的基本内容。
2.了解“法”的文体特点。
3.学习怎样阅读“法”
【教学重点】学习阅读“法”——1.用设问的方法对各条内容进行概括。
2.注意分辨具体说法和措辞。
【教学时数】一课时
【预习要求】
1.熟悉课文内容。
2.弄懂自读提示中列出的词语。
3.自己找有关资料看看什么叫“法”。
4.你知道我国有哪些“法”吗?
【教学步骤】
一:检查预习情况。
(不看书)
1.今天要学习的这部“法”的全称是什么?
2.义务教育法是什么时间、由谁通过的?(同时板书)
3.什么是“法”?
4.你知道我们国家有哪些“法”吗?
5.什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给它下个定义。
二、进行新课
△对于“法”这类的文体应该怎样读呢?(提示:从“自读提示”中找读“法”的方法。
)
△由上可知:阅读“法”可以用设问方法对每一条的内容进行概括。
此外,阅读“法”时还要注意分辨其中的具体说法和措辞。
现在我们从“自读提示”中概括出的第一、二、三条的内容来看看具体是怎样说的。
第一条①为什么要加上“基础”一词?②通过预习,知道了我国有很多“法”,这里为什么只提“宪法”?(第一问从课文中找答案;第二问可能说不准,老师要作简单说明。
)
第二条去掉“根据本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状况”为什么不行?去掉后会产生怎样的误解?(可用本地区确定推行义务教育步骤的实例加以补充说明。
)
第三条“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一句中的“必须”换作“应该”好不好?为什么?(“必须”措辞强硬,规定了一个政策界限问题)△仿照“提示”中的例句和老师对一、二、三条的分析,请从以下几条中分辨其中的具体说法和措辞。
(教师可作提示:①练习一②第十六条“侵占、克扣、挪用”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能不能变成“挪用、克扣、侵占”的顺序?先解词“挪用”“克扣”然后回答。
教师归纳时应强调语言的严谨。
③前面一直是“第几条”,为什么第十六条里又用“款”呢?查“款”字,然后说明。
)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共有十八条,请思考一下是从几个方面来写的?(教师提示:第二条至第十四条与第十五、十六条提的角度是否一样?第十七、十八条又起怎样的作用?)
△在上题的基础上,可把本文分为四部分:
(一)第一条。
(二)第二——第十四条。
(三)第十五、十六条。
(四)第十七、十八条。
△请概括“法”的一般特点。
(教师提示:从形式、内容、语言等几方面考虑。
)
△学了“义务教育法”,你明白了哪些问题?
三、作业
1.阅读课文,巩固、掌握阅读“法”的两点方法。
2.思考练习一、三。
3.用“制定”“审定”“责令”“责成”各造一句话。
绝望的时候会想,泣血和流泪如果不让你看见多好,可我还是以文字方式,让你看见。
因为你已变成了我,我的影子。
如果有一天,我永远的无音信,亲爱的,你就当我这世界从来没有来过。
来过的,只有我为你用一滴滴泪,一滴滴血,轻轻研成的心墨,而写下的诗歌。
忽然很想你,想一场桃花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