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市长郡中学2018届高三(实验班)上学期第一次适应性考试语文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现代儒学的困境自19世纪中叶以来。
中国社会在西方势力冲击之下开始了一个长期而全面的解体过程。
由于社会解体的长期性和全面性,儒学所面临的困境也是空前的。
为什么儒学的困境和社会解体的程度有这样密切的关系呢?这首先要从儒学的性质说起。
儒学不只是一种单纯的哲学或,而是一套全面安排人间秩序的思想系统,从一个人自生至死的整个历程,到家、国、天下的构成,都在儒学的畴之。
在两千多年中,通过政治、社会、经济、教育种种制度的建立,儒学已一步步进入国人的日常生活每一角落。
儒学决不能限于历代儒学经典中的教义,而必须包括受儒家教义影响而形成的生活方式,特别是制度化的生活方式。
19世纪中叶以来,传统的制度开始崩溃。
在全面社会解体的过程中,政治制度是最早崩溃的一角,紧接着便是一切社会制度的全面动摇。
从戊戌政变到“五四”不过二十年,但这二十年间中国传统制度全面瓦解已表面化。
从家族婚姻、乡里、学校各种制度到风俗习惯,其中已没有任何一部分是可以站得住的了。
“五四”全面反传统的运动便是在这种形势下逼出来的。
“五四”又号称“新文化运动”,其实所谓“新文化”即是西方文化,而以“”与“科学”为其主要容。
儒学则在这一运动中首当其冲,成为反传统的最主要对象。
儒学和制度之间的联系中断了,制度化的儒学已经死亡了。
儒学将从此成为“游魂”呢,还是要“借尸还魂”?传统儒学的特色在于它全面安排人间秩序,因此只有通过制度化才能落实。
没有社会实践的儒学似乎是难以想象的。
即使在道德领域,儒学的真正试金石也只能是在实践中所造就的人格,即古人所说的“气象”或“风”。
如果儒学仅仅是发展出一套崭新而有说服力的道德推理,足以与西方最高明的道德哲学抗衡,然而这套推理并不能造就一个活生生的人格典。
那么这套东西究竟还算不算儒学恐怕总不能说不是一个问题。
在传统时代,到处都可以是儒家“讲学”之地,不必限于书院、私塾、明伦堂之类地方,连朝廷之上都可能有经筵讲座。
今天的儒学似乎只能在大学哲学系中存身,而且也不是每一个哲学系中都有儒学。
此外当然还可能有一些零星的儒学社群,但也往往要依附在大学制度之中,那么是不是儒学的前途即寄托在大学讲堂和少数学人的讲论之间?这样的儒学其可能的最高成就是什么?是不是即在于通过西方的思辨方式而最后可取得与西方的哲学界、界平等对话的资格?在学术上,传统的儒学是博雅与通识兼顾而尤其重视会通,今天面对西方学术越来越专业化的趋势,儒学是不是还能保持这个理想?或者必须有所选择甚至竞走专业化的道路?如果走选择的路,取舍的标准是什么?如果儒学不甘仅为“游魂”而仍想“借尸还魂”,那么何处去找这个“尸”呢?以“家”为“尸”吗?今天是小家庭制度,孝悌将如何安顿?更如何应付愈来愈显著的个人主义的趋势?以“国”为“尸”吗?今天中国人所追的是“”,这恰恰不是儒学最见精彩之所在。
我希望这篇急就章能够激起大家严肃讨论的兴趣,或进一步的思考。
思考是脱出困境的始点。
(选自余英时文集《中国情怀》,有删改)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容的一项是()A.儒学之所以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是因为自19世纪中叶开始的社会解体的长期性和全面性。
B.从戊戌政变到“五四”,不过二十年,从政治制度到一切社会制度,都逐渐瓦解,且呈表面化。
C.道德推理即使崭新且具有说服力,但若不能造就活生生的人格典,也难以算是真正的儒学。
D.儒学不只限于历代儒学经典中,还包括受儒家教义影响而形成的生活方式,即制度化的生活方式。
2.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现代儒学的困境”之表现的一项是()A.儒学的发展和社会制度息息相关,而现代儒学和制度之间的联系已中断,失去了立足和发展的土壤。
B.传统儒学兼顾博雅和通识,尤其重视会通,面对西方学术越来越专业化的趋势,发展方向迷茫。
C.即使只凭借大学讲堂和零星的儒学社群,现代儒学也可以通过西方的思辨方式取得与西方哲学界和界平等对话的资格。
D.在小家庭制度盛行、个人主义趋势越来越显著、中国人追求的现代,现代儒学难以安顿和发挥作用。
3.根据原文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新文化运动”是主学习西方文化、全面反传统的运动。
因为传统即儒学,所以儒学在这次运动中首当其冲。
B.传统儒学的特色在于它全面安排人间秩序,所以,如果不通过制度化,儒学就无法得到落实。
C.和传统儒学“讲学”之地广阔多样相比,现代儒学相对狭窄单一。
于是,作者对现代儒学的发展前景表示担忧。
D.文末交代了创作目的,即想激发大家严肃讨论的兴趣或进一步的思考。
因为只有思考,才有可能让现代儒学摆脱困境。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中国留学第一人——容闳对于中国留学第一人容闳来说,当年他选择留学的胆量,丝毫也不下于世界上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那个年代留洋充满风险。
中国与欧美等国家隔着太平洋、大西洋,坐上船从启程到抵达,途中经过无边无际的海域,需要大半年时间。
更何况把未成年的孩子,送到完全陌生的西洋国家,然后忍受遥遥无期的隔洋相望、鱼雁传书,这对于从来没有出过家门的传统中国父母来说,是难以想象的。
容闳出身于穷苦人家,十三岁时,家居澳门。
当时,澳门是来粤贸易各国商人的共同居留地,华洋杂居。
在澳门,他在马利逊学校读书,受教于美国传教士布朗。
当时他们班上只有6个学生。
后来由于家人和自己健康的考虑要提前回美国,布朗宣布了一个重要的决定:他想带几个跟他学习多年的学生回国,继续完成学业。
布朗说完,要求愿意跟他去美国的孩子站起来。
当时班上只有3个学生站起来,而容闳是其中的第一人。
容闳的母亲起初并不同意,经过容闳的劝说才勉强答应。
布朗为此特地为准备随他去美国的学生找了资助人,这些资助人不仅负担学生留洋的全部费用,还承担了他们留洋期间学生家庭两年的生活费用。
因此,容闳获得了赴美学习的机会。
容闳初到美国,进了马萨诸塞州孟松城的孟松学校。
“那时美国的生活、膳宿都非常便宜。
贫困的学生都有很好的机会找点工作做,以解决学费问题。
我记得当时的食宿费,包括燃料、灯和洗涤在,每人每星期仅1元2角5分美金。
”容闳从孟松学校完成学业后,获得的资助就此结束。
他放弃了去格兰进入爱丁堡大学学习,同时又可以继续获得资助的机会,坚执地要留在美国进入耶鲁大学学习。
有教授建议他申请一份贫困生救助金,但条件是学成后必须做传教士。
容闳不愿意为此放弃自己的理想,而去做传教士,并以此换取获得救助金的机会。
为此,他的大学生活很艰苦,最后是通过当地妇女协会的帮助,才获得了生活的救助。
容闳在耶鲁学习,由于入学前准备并不充分,尽管他学习很努力,但是在总体成绩上并没有取得高名次。
他在写作和抽象论方面却是出类拔萃的,因多次夺得英语作文奖而名扬校园外。
就读期间,因为贫穷,容闳很少参加校园外的社交活动,所以也没有至交,显得孤独。
可是他严于律己、刻苦学习的品行给大家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耶鲁大学毕业后,容闳为自己确立了一个目标,“在大学的最后一年结束之前,我已把自己将要付诸行动的事在心中规划出一幅蓝图。
我决心要做的事就是:中国的年轻一代应当享受与我同样的教育利益;这样通过西方教育,中国将得以复兴,变成文明富强的国家。
我的志向就是去实现这一目标,竭尽我的全部智慧和精力朝着这一目标奋斗着。
”在以后的岁月里,他毕生的努力都是为了实现这个伟大目标。
耶鲁大学毕业后,容闳决然离开美国回到中国。
那个年代回中国的路程何其遥远,航程那么漫长,回程的船在茫茫大海中航行154天,况且又不是舒适的客船,那次航程被容闳描述为“令人厌倦的、最难以忍受的、漫长的”航行。
况且他在美国呆了几年,中文水平已经退步到不能流利表达的地步,在船上与中国领航员甚至无法沟通,领航员听不懂他的话,他也很难明白领航员说的是什么。
回到祖国后,他更换了无数的工作,每一项工作都是那么短暂。
从中国留学的第一人,发展成为留学事业的开拓者,容闳不知道走过了多少坎坷的路。
(摘自《大公报》,有改动)【注】容闳(1828年11月17日~1912年4月21日),字达萌,号纯甫,香山县南屏村(今市南屏镇)人,中国近代史上首位留学美国的学生。
中国近代早期改良主义者,中国留学生事业的先驱,被誉为“中国留学生之父”。
4.下列对原文有关容的分析和概括,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5分)A.容闳远涉重洋,留学美国,会面临着距离遥远、思念父母、人地两生、经济负担等重大难题。
B.容闳第一个报名随老师去美国继续学习,既表现出对老师的崇拜,更重要的是表现了他通过西方教育来振兴中国的强烈愿望。
C.容闳之所以放弃了去格兰进入爱丁堡大学学习的机会,是因为他经济贫困,生活艰苦,希望继续获得耶鲁大学的资助。
D.第⑦段“回中国的路程何其遥远、航程那么漫长”写归程遥远、航程漫长,实际上也体现了传主的精神品质。
E.本文把传主的主要经历和典型语言放在特定的背景下进行叙述,在展示传主坎坷经历的同时,展示了传主的崇高理想。
5.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容闳出生于澳门,是传教士布朗的学生;布朗完成教学任务准备回国时,决定带几个中国学生回国,容闳第一个报了名。
B.容闳在耶鲁大学学习时,为了追求理想而放弃救助金,生活艰苦,通过当地妇女协会的帮助获得生活救助,没有至交,但自律刻苦。
C.容闳在美国学习期间,布朗不但对他耐心培养,还出资帮助他解决了留洋学费与生活费,为容闳赴美留学提供了物质帮助。
D.容闳年少时就有一个理想,即通过西方教育最终使得中国的年轻一代享受与他同样的教育利益。
所以从孟松学校毕业后,去做了传教士。
6.容闳耶鲁大学毕业后,为自己确立一个目标,即“中国的年轻一代应当享受与我同样的教育利益;这样通过西方教育,中国将得以复兴,变成文明富强的国家。
”并为实现这一目标付出了毕生的努力,请结合文本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体会。
(4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玫瑰为开花而开花丽钧独自坐在玫瑰园里,想着关乎玫瑰的心事。
这么繁盛,这么美艳。
但我却不想说,她们是为了答辛勤的园丁而开花;也不愿说,她们是为了酬酢和畅的惠风而开花;更不能说,她们是为了繁衍后代而开花。
还是诗人说得妙:玫瑰为了开花而开花。
——的确,对一朵玫瑰而言,开花就是一切。
我曾是一个可怜的“目的主义者”。
以为有“目的”的行为才是有价值的行为。
就这样,我欣然将心交给“目的”去蛀蚀。
当我将自己摆在一朵绝美的花面前,我就像一个强迫症患者,本能地摸手机,本能地要拍照。
从哪一天开始,我背弃了那个浅薄焦虑的自我?我已经学会“零负担”地欣赏一朵花,驻足,心动,玩索,然后带着感动,悄没声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