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论语十二章》复习课件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 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孔子 被誉为“万世师表”“千古圣人” 。他是世界 十大思想家之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 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 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衰落。年轻时曾做过“委吏”(管理 仓廪)与“乘田”(管放牧牛羊)。虽然生活贫苦,孔子 十五岁即“志于学”。他善于取法他人,曾说:“三人行, 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他学无常师,好学不厌,乡人也赞他 “博学”。 孔子“三十而立”,并开始授徒讲学。凡带上 一点“束修”的,都收为学生。孔子办学已名闻遐迩。私 学的创设,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进一步促进了学 术文化的下移。孔子一生推行“仁政”的主张,
第二章:
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wèi) 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 (《学而》)
重点字词解释: (1)曾子:曾子姓曾名参(shēn)字子舆,曾参是孔子的得意 门生。
(2)吾:我 (3)日:每天 (4)三省(xǐng):多次进行自我检查。 三,泛指多次; 省:自我检查、反省。 (5)为人谋:替人谋划事情 (6)忠:竭尽自己的心力。 (7)信:诚信 (8)传:传授,这里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 曾周游各诸侯国13年,未被接受。晚年致力于教育工作和 整理古典文献,编辑、整理有《诗经》《尚书》《周礼》 《礼记》《仪礼》《易经》《乐经》等,并编著有《春 秋》。后世称他为“圣人”。
孔子原属殷族,其远祖孔父为宋国大 臣,在贵族内讧中被杀,子孙流亡鲁国。 其父鄹 (zōu)叔纥(hé)是著名勇士, 为鲁国臧武仲家臣。孔子出生不久,叔 纥壮年早逝,家道中落,所以孔子自称 “吾少也贱”。 不过作为士大夫子弟,孔子还是受到了良好的传统武 士教育,使他熟悉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传说 孔子从小喜欢祭祀礼仪,长大善于射箭御车。他勇武有 力,却虚心好学,曾在鲁国执政季氏手下充任委吏(管 理仓储)、乘田(管理牛羊)等小吏,都能恪尽职守。 同时,孔子时时事事注意学习,通过向社会广泛求教, 到三十岁左右,孔子已成为当时知名的博学大家,并开 始招收门徒,传授《诗》、《书》、《礼》、《乐》等 古代文化典籍。
十二章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熟读背诵。 2.理解文中有关学习的名言警句。 3.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中丰富精彩的 语言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人物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 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的思 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品析原文
第一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
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学而》)
重点字词解释:
(1) 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
(2) 而:连词,表顺接。时习:按时温习;时:名词做状语,
按时 。习:温习;之:代所学知识 (3) 说:同“悦”,
愉快.
《礼记》《易经》《春秋》并称“五经”)。
孔子思想
1.政治思想: 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
说,政治上主张“仁者爱人” “克 己复礼”。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 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 诚、宽厚。“己所不欲,勿施于 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 恶” ,都是他的做人准则。 2.教育思想:
重视教育的作用;提倡“有教无 类”;诲人不倦;因材施教等。
辨析字音
论(lún)语 人不知而不愠(yùn) 曾 (zēng) 子 逾(yú)矩(jǔ)不思则罔(wǎng) 不学则殆 (dài) 不亦(yì)说(yuè)乎 三省(xǐng)吾(wú)身 传(chuán)不习乎 为(wèi)人谋 一箪(dān) 食 曲肱(gōng) 笃(dǔ)志 好(hào)之者 如斯夫(fú) 四十而不惑(huò)
《论语》简介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 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是记录孔子和他的 弟子言行的一部书,通行本共20篇。属语录体散文,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内容有孔子谈话,答 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讨论。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 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它是 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 “四书”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 “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宋朝宰相赵普曾 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诗经》《尚书》
翻译: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人谋划 事情是不是竭尽自己的心力了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 诚信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呢?”"
这一章主要讲治学的人要加强个人思想道德修养。
1.“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 习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三个问句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
不能。因为三个句子所针对的对象是先“他人” ,继而“朋友”,最后是“自己”,体现了一种由疏 到亲、由人及己的关系,体现了曾子先人后己、以天 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操。互换后就破坏了这种顺序,也 不能很好地体现曾子这种高尚的品格。
2.第二章语言有什么特点?
用了三个疑问句,形成排比句式,同时加强了 语气。“吾日三省吾身”总述本段内容,下文是反 省的内容。曾子从三个方面反省、检查自己:诚实 、诚信、学习。
【段意】这一章主要谈学习方法、学习乐趣和个人休养。
1.第一章叙述了什么内容?
第一章主要谈学习方法和修身做人。“时习” 是学习方法;“有朋自远方来”是学习乐趣;“人 不知而不愠”是为人态度。
2.你如何理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
“学”是一个认识的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 过程,要想掌握更多的知识,必须把“学”与“习 ”统一起来。学了知识,时常去复习它,这是愉快 的事。
(4) 朋:是指志同道合的人。亦:副词,也。
(5) 人不知:别人不了解自己。而:连词,表转折。却,但是。
(6) 愠:生气,恼怒。
(7)君子:指有才德的人。
(8)句型:不亦......乎?译成:不也是......吗?
翻译: "孔子说:“学习了( 知识 ),然后按时温习它, 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来,不是很快乐 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并不因此恼怒,不是有才德的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