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化生态健康养鸡技术生态养鸡,就是在农田、果园、林间隙地、山坡等地,利用优良的饲草、空气、水源、土壤等生态环境条件,发展养鸡,通过科学的饲养管理和环境控制,实现标准化生产,使肉、蛋产品达到无公害食品乃至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标准。
是我国养鸡业走出低谷的有效途径,也是一种农牧结合的新型生态产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规模化、工厂化、集约化笼养鸡迅猛发展,但规模化生态放养鸡起步较慢。
所谓规模化生态放养鸡就是将传统养殖方法和现代科技相组合,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利用林地、草地、果园、农田、荒山等资源,实现放养和舍养相结合的规模化养殖。
以自由采食野生自然饲料为主,也就是让鸡自由采食昆虫、嫩草、腐殖质等,再辅以科学的人工补饲,严格限制或禁止饲料添加剂、化学药品、激素或者是抗生素的使用。
通过良好的饲养环境、科学的饲养管理和卫生保健措施等,实现标准化生产,使肉、蛋产品达到无公害食品乃至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标准。
同时,通过放养鸡控制植物虫害和草害、减少或杜绝农药的使用,利用鸡粪提高土壤肥力,从而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高度统一。
这是一种农林牧相结合的新型生态产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规模化生态放养鸡具有以下8个方面的特点,第一,能生产出优质鸡肉、鸡蛋,满足市场需求。
第二,可以节省饲料。
第三,能降低鸡场建筑费用。
第四,减少疾病发生。
第五,提高养鸡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第六,减少植物虫害。
第七,缓解林牧矛盾和农牧用地矛盾。
第八,减少环境污染。
生态放养鸡的产品质量优势在于,生态放养条件下的鸡蛋品质有所提高,主要表现在蛋黄颜色变深、蛋壳厚度提高,蛋黄中胆固醇含量显著降低,而对人体有益的磷酯类物质含量却显著提高,同时蛋清变得浓稠,其中蛋白质含量明显提高。
放养鸡与现代化品种笼养的鸡肉品质相比,肌肉中蛋白质含量高、脂肪含量低,影响鲜味的肌苷酸和谷氨酸含量显著提高,而影响嫩度的肌肉纤维直径细,肌纤维密度高。
放养场地的要求,首先要考虑地势:应选择地势比较高、干燥、平坦、开阔的地方,且地下水位要低。
其次要考虑土质:一般来说只要有丰富的天然饲料资源,任何土质的地块都可进行放养,但以沙壤土质最好。
第三要考虑水源水质:要保证充足优质的饮水,水的质量要符合无公害畜禽饮用水标准。
第四还要考虑地形面积:放牧地块面积尽量大而宽阔,不要过于狭长或边角过多的地块,以方正规范的地块最佳。
最后还要考虑植被情况:一般来说,人工草场最适宜放养鸡,其次是果园、农田、林地等,但退化的天然草场和土地条件较差的山地和丘陵,不适于放养。
另外,还需要有一定面积的果园、农田、林地、草场或草山坡等,以供放养鸡自由采食杂草、野菜、昆虫、谷物及矿物质等丰富的食料。
对果园的要求:以干果、主干略高的果树和用农药少的果园最为合适,并且要求排水良好。
最理想的是核桃园、枣园、柿园和桑园等。
其次为山楂园,全年很少用药。
在苹果园、梨园、桃园养鸡,放养期应避开用药和采收期,以减少药害以及鸡对果实的伤害。
对农田的选择:一般选择种植玉米、高粱等高秆作物的田地,也可选择棉田。
要求地势较高,所种植作物的生长期在90天以上,周围用围网与其它地块相隔离。
另外,利用农田进行规模化放养鸡,必须注意错开农作物的苗期,要在鸡对作物不造成危害后再放养。
对林地的选择:选择树冠较小、树木稀疏、地势高燥、排水良好的地方,保证鸡能自由采食、活动、休息和晒太阳。
对草场的选择:选择草场一定要地势高燥,草场中最好要有较高大的树木,以便能在中午为鸡群提供遮荫,若无树木则需搭设遮荫棚。
选择草山草坡还要避开风口、泄洪沟和易塌方的地方,将棚舍搭建在背风向阳、地势高燥的场所。
放养鸡场地的棚舍布局和建造,根据放养规模和放养场地的地形、地势、面积及植被情况等确定搭建棚舍的数量。
一般每亩放养30~50只左右。
多棚舍要布列均匀,坐北朝南,间隔200米左右。
棚舍内设置栖架,每只鸡所占栖架的长度不少于17~20厘米,栖架高30~50厘米;每一棚舍以能容纳300~500只的青年鸡或300只左右的产蛋鸡为宜。
棚舍可用砖瓦、竹竿、木棍、钢管、石棉瓦、塑料布等建筑材料搭建;棚舍四周要留通风口;对简易棚舍的主要支架用铁丝分四个方向拉牢。
产蛋鸡棚舍要求环境安静,防暑保温,棚舍跨度4~5米,高2~2.5米;每5~6只母鸡设1个产蛋箱,箱内要求避光,放入适量垫草。
场地周围一般选择尼龙网或不绣钢网,围成高1.5米的封闭围栏。
围栏面积是根据饲养数量而定,一般每只鸡平均占地8平方米左右,围栏尽量采用正方形,以节省网的用量。
放养前的准备工作,首先要进行鸡对饲料的适应性锻炼。
在放牧前1~3周,有意识地在育雏料中添加一定量的青草或青菜,还可加入一定量的动物性饲料,使胃肠得到锻炼。
青绿饲料的添加量,要由少到多逐渐增加,防止一次性增加过多造成消化不良。
在放牧前,青饲料的添加量应占到雏鸡饲喂量的50%以上。
其次是温度的锻炼。
在育雏后期,应逐渐降低育雏室的温度,使其逐渐适应室外气候条件,适当进行低温度和小范围变温的锻炼。
这样对于提高放养初期的成活率影响很大。
还有活动量的锻炼。
在育雏后期,应逐渐扩大雏鸡的运动量和活动范围,增强其体质,以适应放养环境。
再就是管理。
在育雏后期,为了适应野外生活的条件,逐渐由精细管理过渡到粗放管理。
在饲喂次数、饮水方式、管理形式等方面接近放养下的管理模式。
特别是注意调教的管理,在放养前形成条件反射。
另外,放牧前和放牧的最初几天,在饲料或饮水中适量添加维生素C或电解多维等药物,可以减少应激和疾病的发生。
最后应根据放养鸡的免疫程序,有条不紊地搞好免疫接种工作。
放养日龄和季节的选择,放养日龄一般控制在40~50日龄以上,放养季节一般开始于5、6月份,当白天气温不低于15℃时就可以放养了。
放养过渡期的管理,由舍内饲养到野外放牧的最初1~2周是放养成败的关键时期,称为放养过渡期,如果前期准备工作做得很好,过渡期管理得当,鸡能很快适应放养环境。
根据分群计划,放养前一天下午或傍晚一次性把雏鸡转入放养地鸡舍过夜,第2天早晨天亮后不要马上放鸡,要让鸡在鸡舍内停留较长的一段时间,以便熟悉新环境。
等到上午9点以后再放出喂料。
饲槽放在离鸡舍1~5 米远的地方,让鸡自由觅食。
饲料与育雏期的饲料相同,不要突然改变饲料。
开始几天,每天放养时间要短,以后逐日增加放养时间,并设围栏限制活动范围,然后再不断扩大放养面积。
1~5天内仍按舍饲喂量给料,日喂3次。
5天后开始限制饲喂,逐步减少饲料喂量。
一般在第6~10天,喂料量减少30%,第10天后直到出栏,根据放养场场地天然饲料资源的供应情况,喂料量与舍饲相比减少一半,饲喂的次数不易过多,一般日喂1~2次,否则鸡会产生依赖性而不去自由采食天然饲料。
调教管理育雏期的调教,调教是指在特定环境下给予特殊指令或信号,使鸡逐渐形成条件反射或产生习惯性行为。
对鸡实行调教应该从小开始,调教内容包括饲喂、饮水、远牧、归巢、上栖架和紧急避险等。
喂料和饮水的调教应在育雏时开始。
一般以一种特殊的声音作为信号,这种声音应该柔和而响亮,不要使用爆破声或者模仿野兽的叫声,持续时间可长可短。
生产中多用吹口哨和敲击金属物品。
以喂食为例,在调教前,鸡应有饥饿时间,然后,一边给予信号(如吹口哨),一边喂料,喂料的动作尽量使鸡看得到,以便产生听觉和视觉双重感应,加速条件反射的形成。
每次喂料都反复同一信号,一般3天左右即可建立条件反射。
放养期调教,放养时调教更为重要,这是因为有的鸡活动范围很窄,远处尽管有丰富的饲草资源,它宁可饥饿,也不远行一步。
为了使牧草得到有效利用,放牧时应对鸡还要进行调教。
调教的方法是:一般由两个人进行,一个人在前面引导,即一边慢步前行,一边按照一定的节奏给予一定的语言口令(如不停的叫;走---;),一边撒扬少量的食物(作为诱饵),而后面一个人手拿一定的驱赶工具,一边发出驱赶的语言口令,一边缓慢舞动驱赶工具前行,一直到达牧草丰富的草地为止。
这样连续调教几天后,鸡群便逐渐习惯往远处采食了。
鸡具有晨出暮归的习性。
但是部分鸡不能按时归巢,有的是由于外出过远,有的是由于迷失了方向,也有的个别鸡在外面找到了适合自己夜宿的场所。
因此,应在傍晚之前进行查看,是否有仍在采食的鸡,并用信号引导其往鸡舍方向返回。
如果发现个别鸡在舍外夜宿,应将其抓回鸡舍圈起来,并把营造的窝破坏掉。
第二天早晨晚些时间再放出采食。
次日傍晚,再进行仔细检查。
如此反复几天后,鸡群就可以按时归巢了。
放养鸡的补料技术,在放牧密度较大的鸡场,可采取适当断喙的措施,在饲养密度较小的鸡场,最好不断喙。
如果实行断喙,应在育雏期7~8日龄进行。
断喙的程度不应像笼养鸡那样严重,适当浅断即可,以免影响鸡的啄食。
生态放养鸡,仅仅靠野外自由觅食天然饲料是不能满足生长发育和产蛋需要的。
无论育成期,还是产蛋期,都必须补充饲料。
根据实践证明,补料次数越多,放养的效果就越差。
这是因为每天多次补料使鸡养成了等、靠、要的懒惰恶习,不到远处采食,这样可导致生长发育缓慢,疾病发生率提高。
在良好的放养场地,补料的次数以每天一次为宜,但是在特殊情况下(如下雨、刮风、冰雹等不良天气),可临时增加补料次数。
一旦天气好转,应立即恢复到每天一次。
补饲时要定时定量,一般不要随意改动,这样可增加鸡的条件反射。
实践证明,每天傍晚补料效果最好。
不同的放养季节补料量也不同。
夏、秋季节可以少补,春、冬季节可多补一些;每次补料量的确定应根据鸡采食情况而定。
在每次撒料时,不要一次撒完,要分几次撒,看多数鸡已经满足,采食不急时,记录补料量,作为下次补料量的参考依据。
一般是次日较前日稍微增加补料量。
也可以定期测定鸡的生长速度,即每周的周末,随机抽测一定数量的鸡的体重,与标准体重进行比较。
如果体重低于标准,应该逐渐增加补料量,否则,体重超标,可适当减少补料量。
在草场状况较好的情况下,育成鸡:6~7周龄每天每只精料的补饲量为20~25克,8~11周龄补饲30~35克,12~16周龄补饲40~45克,17~20周龄补饲量45~50克,产蛋鸡每天每只精料的补充量以70克为宜。
补料的饲料配方,由于放养鸡所需要的营养水平,现在还没有统一标准。
列举以下不同阶段的饲料配方。
育雏期饲料配方所占百分比:玉米63、小麦麸7、豆饼或豆粕24.7、进口鱼粉2、磷酸氢钙1、石粉1.5、蛋氨酸0.05、赖氨酸0.01、预混料0.5、食盐0.3。
育成期饲料配方所占百分比:玉米68.1、次粉6、高粱9、豆饼或豆粕8.8、花生仁饼3.5、进口鱼粉1.5、磷酸氢钙1、石粉1.3、预混料0.5、食盐0.3。
产蛋期饲料配方所占百分比:玉米55.7、次粉8、豆饼或豆粕11.5、花生仁饼8、国产鱼粉4、磷酸氢钙7.7、石粉0.1、蛋氨酸1.3、赖氨酸5.52、植物油3、食盐0.3、添加剂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