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理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2019年教育文档

地理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2019年教育文档

地理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地理课程标准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概述
在地理新课程中,人文精神集中体现在地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过程中,包括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态度、科学精神、地理审美情趣、资源观、环境观,对全球、祖国和家乡环境与发展的态度和责任感,以及是否养成关心和爱护人类的行为规范等。

2.地理课程标准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特征
最新课程标准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遵循有益于学生生活和终身发展的原则,鼓励积极探究。

此外,课程标准还要求教师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推动课程资源开发,关注学生兴趣和生活体验。

2.1反映了我国素质教育的要求。

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提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体现时代要求。

《地理课程标准》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课程目标的提出,就是围绕上述要求设计和确定的,忽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偏离素质教育的要求及时代的要求。

2.2挑战传统地理德育,转变地理课程观念。

地理德育是地理教育目标的重要组成,但在特定历史背景
下,人类社会共同推崇的价值观及学生丰富的情感发展多被忽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虽然与德育有一定的联系,但是不能视为等同于原大纲所提的思想道德教育目标。

国际地理联合会地理教育委员会《地理教育国际宪章》在“态度和价值观”方面,明确提到对地理世界各种不同的自然和人文特征的“兴趣”、“欣赏”、“体会”、“关注”、“尊重”、“负责”等诸多方面。

地理新课标从“好奇心”、“兴趣”、“科学态度”、“审美情趣”、“关心”、“热爱”、“尊重”、“全球意识”、“可持续发展观念”、“行为”、“养成”等方面充分关注学生丰富的人格世界,这是地理课程观念教育的质的飞跃。

3.地理教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教育价值
3.1促进学生个人发展。

由于新课改后地理教学内容要求紧密联系实际的特点,在教学中学生的思想品德可以得到多方面发展。

如关于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的自然地理特征,以及其环境差异、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通过学生的讨论研究,既可以提高思维能力,又可以学会表达自己的意见,学会倾听别人的想法,分享他人的想法,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品质。

3.2有利于学生的社会化发展。

学生在未来生活经常遇到与地理有关的问题,需要运用地理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

如: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知道地方
特征与就业机会的联系,调整自己的努力方向,在求职中更有竞争力;作为一个生产者,知道区位、生产和销售地的自然人文特征与投入产出联系,以及生产中的环境代价;作为一个公民,知道如何保护环境并鼓励他人也这样做。

学生在对以上问题作决策时,根据的是在生活经验中获得的地理知识、技能和世界观,其中一部分是通过学校的地理课程获得的。

3.3树立环保意识。

环境问题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伴生物,环境教育也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例如,在河流上修建水库所产生的后果有利也有不利:它控制了洪水,利用水能发电,提供灌溉水源发展农业;但同时也改变了库区的生态环境,减少了沉积物,使入海口的泥沙和营养物质减少了。

当青年学生了解到由于人们缺乏环境意识而造成对人类自身和其他物种生存的危害,心灵会受到触动,他们在思考和处理生活中的问题时可能会更加关注环境。

3.4增强全球意识。

当代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国际影响越来越大,地理教学中进行全球意识的教育是培养合格公民必不可少的内容。

基础地理教育要使学生学会收集和处理地理信息的方法技能,这是其他学科无法代替的。

高中地理新教材中介绍了许多当前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人口剧增、资源短缺、环境污染、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空洞等。

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认识到自己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认识到保护环境就是保护自己的生存权
利。

3.5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入地理教学,丰富和完善地理教学目标体系。

地理新课程在内容中设置了许多活动环节,供老师教学时灵活选择。

例如“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及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举例说出不同国家和地区存在着不同的宗教信仰及文化传统”;“组织有关人口问题的辩论会”等。

在活动中将思想教育发展成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充分反映出科学的进步和时代精神,丰富地理教学内容。

地理教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地理环境,有很多教学任务需要在课外进行,如:认识地形、气候、居民点、工农业生产、交通,进行乡土地理调查等。

在以往的地理教学中主要注重课内教学环境,如此难以生动形象,不能达到地理教学目的。

新课标肯定了课外教学环境的重要性,有利于丰富学生地理知识,锻炼地理实践能力,形成科学的地理研究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应作为学校教育的优先目标,只要在地理新教材教学中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就一定能更好地实现地理素质教育目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