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第二轮备考文言文翻译难点突破精讲精练(一)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刘翊,字子相,颍川颍阴人也。
家世丰产,常能周施而不有其惠。
曾行于汝南界中,有陈国张季礼远赴师丧,遇寒冰车毁,顿滞道路。
翊见而谓曰:“君慎终赴义,行宜速迭。
”即下车;与之,不告姓名,自策马而去。
季礼意其子相也,后故到颍阴,还所假乘。
翊闭门辞行,不与相见。
1、翻译划线的句子(1)曾行于汝南界中,有陈国张季礼远赴师丧,遇寒冰车毁,顿滞道路。
采分点:“行”(游走),师丧,顿滞。
译文:刘翊有一次在汝南旅行,陈国有位叫张季扎的人要到远方赶赴老师的丧礼,不料遇上寒冰,车子坏了,所以停留在道路上。
(2)季礼意其子相也,后故到颍阴,还所假乘。
翊闭门辞行,不与相见。
采分点:“意”,“还”,“所假乘”,不与之相见。
译文:张季扎猜想他可能就是传闻中重徳重义的刘翊,事后他特意到颍阴,想要将车子还给刘翊,刘翊知道后关上门,让人说自己出去了,不同张季扎相见。
【翻译技巧】(1)先确定各小分句的谓语动词,并在句中打上着重号。
(2)围绕谓语动词,确定各分句主语和宾语。
如:谁行于什么地方?谁远赴干什么去?什么被毁了?谁意其自相(其指代谁?)(3)依据上下句意,精准选词作翻译。
如:行,请选择,哪个词意更贴切,打上√“行走、游走、旅行”等。
(4)注意正确辨析地名及人名、官职等。
(5)注意补足成分残缺的部分。
如“不与相见”中省略“之”。
②常守志卧疾,不屈聘命。
河南种拂临郡,引为功曹,翊以拂名公之子,乃为起焉。
拂以其择时而仕,甚敬任之。
阳翟黄纲恃程夫人权力,求占山泽以自营植。
拂召翊问曰:“程氏贵盛,在帝左右,不听则恐见怨,与之则夺民利,为之奈何?”翊曰:“名山大泽不以封,盖为民也。
明府听之,则被佞倖之名也。
若以此获祸,贵子申甫,则自以不孤也。
”拂从翊言,遂不与之。
乃举翊为孝廉,不就。
2、翻译划线的句子(3)拂以其择时而仕,甚敬任之。
阳翟黄纲恃程夫人权力,求占山泽以自营植。
采分点:“以”(作动词“认为”),“仕”,“以”(连词表目的)译文:种拂清楚刘翊择时而出仕,非常敬重他。
阳翟黄纲倚仗程夫人的势力,想要把山泽占为己有。
(4)名山大泽不以封,盖为民也。
明府听之,则被佞倖之名也。
若以此获祸,贵子申甫,则自以不孤也采分点:“不以封”,“佞倖之名”,“不孤”(联系“鳏寡孤独”中的“孤”,早年死去了父亲。
译文:不把名山大泽作为封地,就是为了百姓。
郡守听从了他的要求,您就遭遇成为谄媚的人。
如果因此而遭受灾祸,你的儿子申甫,将会得到更多的人的关爱。
【翻译技巧】(1)先确定各小分句的谓语动词,并在句中打上着重号。
(2)围绕谓语动词,确定各分句主语和宾语。
(3)依据上下句意,精准选词作翻译。
(4)注意正确辨析地名及人名、官职等。
(5)注意补足成分残缺的部分。
(5)查看是否有特殊文言句式。
3.下列各组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C )(3分)A.河南种拂临郡,引为功曹手长鑱,为除不洁者,引入(《左忠毅公逸事》)B.拂以其择时而仕,甚敬任之翌日,以资政殿学士行(《指南录后序》)C.拂从翊言,遂不与之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D.翊夜行昼伏,乃到长安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解析:A,引荐;捡B认为;凭借C给予D才;竟【文化常识】①功曹:官名汉代除掌人事外得以参预一郡的政务北齐后称功曹参军。
②孝廉,是汉武帝时设立的察举考试以任用官员的一种科目。
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
后代,也变成明朝、清朝对举人的雅称。
③汉代选拔人才的形式主要是察举制和征辟制。
征辟制是自上而下的推荐,唐虽采用科举制,也存在“征”和“辟”。
而察举制,是自下而上的推荐。
④九品中正制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一种官吏选拔制度。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屠羊说楚昭王失国,屠羊说走而从于昭王。
昭王反国,将赏从者。
及屠羊说。
屠羊说曰:“大王失国,说失屠羊。
大王反国,说亦反屠羊。
臣之爵禄已复矣,又何赏之有。
”王曰:“强之。
”屠羊说曰:“大王失国非臣之罪故不敢伏其诛大王反国非臣之功故不敢当其赏。
”王曰:“见之。
”屠羊说曰:“楚国之法,必有重赏大功而后得见。
今臣之知不足以存国,而勇不足以死寇。
吴军入郢,说畏难而避寇,非故随大王也。
今大王欲废法毁约而见说,此非臣之所以闻于天下也。
”王谓司马子綦曰:“屠羊说居处卑贱而陈义甚高,子綦为我延之以三旌之位。
”屠羊说曰:“夫三旌之位,吾知其贵于屠羊之肆也;万锺之禄,吾知其富于屠羊之利也。
然岂可以贪爵禄而使吾君有妄施之名乎?说不敢当,愿复反吾屠羊之肆。
”遂不受也。
选自《庄子·让王篇》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楚国之法,必有重赏大功而后得见。
今臣之知不足以存国,而勇不足以死寇。
采分点:“见”,“存国”,“死寇”译文:楚国的法令规定,必有重赏大功的人而后才得接见,现在我的智慧不足以保存国家,勇敢不足以战死敌寇,(2)屠羊说居处卑贱而陈义甚高,子綦为我延之以三旌之位。
采分点:“陈”,“延之”,“三旌之位”译文:屠羊说身处地位卑贱而陈说义理很高明,你为我请他任卿的职位。
”(3)然岂可以贪爵禄而使吾君有妄施之名乎?说不敢当,愿复反吾屠羊之肆。
采分点:“岂……乎”,“反”,“肆”。
译文:但是我怎么可以贪图爵禄而使我的君主有行赏不当的名声呢?我不敢接受这高官厚禄,还是愿意恢复返回到我宰羊的职业2、解释文中的加点词。
①屠羊说走而从于昭王。
逃跑②此非臣之所以闻于天下也。
用来的方式③屠羊说居处卑贱而陈义甚高陈述④子綦为我延之以三旌之位邀请⑤吾知其贵于屠羊之肆也店铺(1)下列对文中话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B )A.大王失国非/臣之罪/故不敢伏其诛/大王反国/非臣之功/故不敢当其赏。
B.大王失国/非臣之罪/故不敢伏其诛/大王反国/非臣之功/故不敢当其赏。
C.大王失国/非臣之罪/故不敢伏其诛大王/反国非臣之功/故不敢当其赏。
D.大王失国非/臣之罪/故不敢伏其诛大王/反国非臣之功/故不敢当其赏。
4、从文中看屠羊说身上具有那些可贵的品质?地位卑但不轻贱自己深明大义,有自知之明,不贪非分之名利。
【文化常识】①屠羊说,职业+人名。
屠羊是职业,说是人名。
②三旌:指“公、侯、伯”三公高位。
③清曾国藩诗说:“低头一拜屠羊说,万事浮云过太虚”。
后比喻拒名,拒利的人。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盲者说[清]戴名世里中有盲童,操日者①术,善鼓琴。
邻有某生,召而吊之曰:“子年几何?”曰:“年十五矣。
"“以何时而眇?”曰:“三岁耳。
”“然则子之盲也且十二年矣!昏昏然而行,冥冥焉而趋。
不知天地之大,日月之光,山川之流峙,容貌之妍丑,宫室之宏丽,无乃甚可悲矣乎?吾方以为吊也!”盲者笑曰:“若子所言,是第知盲者为盲,而不知不盲者之尽盲也。
夫盲者曷尝盲哉?吾目虽不见,而四肢百体均自若也,以目无妄动焉。
其于人也,闻其音而知其姓氏;审其语而知其是非。
其行也,度其平陂以为步之疾徐,而亦无颠危之患。
入其所精业,而不疲其神于不急之务,不用其力于无益之为,出则售其术以饱其腹。
如是者久而习之,吾无病于目之不见也。
今夫世之人,喜为非礼之貌,好为无用之观。
事至而不能见,见而不能远;贤恿之品不能辨,邪正在前不能释,利害之来不能审,治乱之故不能识;诗书之陈于前,事物之接于后,终日睹之而不得其意,倒行逆施,伥伥焉踬且蹶而不知悟,卒蹈于罗网、入于陷阱者往往而是。
夫天之爱人甚矣,予之以运动知识之具,而人失其所予之之意,辄假之以陷溺其身者,岂独目哉!吾将谓昏昏然而行,冥冥然而趋,天下其谁非盲也?盲者独余耶?余方且睥睨顾盼,谓彼等者不足辱吾之一瞬也。
乃子不自悲而悲我,不自吊而吊我!吾方转而为子悲为子吊也。
”某生无以答。
间诣余言,余闻而异之,曰:“古者瞽②、史教诲,师箴,瞍赋,朦诵,若晋之师旷、郑之师慧是也。
兹之盲者,独非其伦耶?”为记其语,庶使览之者知所愧焉。
(有改动)【注】①日者:占卜。
②瞽:“瞽”即太师,掌管音乐,一般都由盲人充任,故称“瞽”。
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入其所精业,而不疲其神于不急之务,不用其力于无益之为,出则售其术以饱其腹。
采分点:“入”,“所精业”,“出”,“于不急之务”(介词结构后置)译文:进入自己所精通的行业,不让自己的精神在不相干的事务上操劳,不使用自己的力气在没有益处的事上,出来就推销自己的技能用来养饱自己的肚子。
(2)乃子不自悲而悲我,不自吊而吊我!采分点:“子”,“自悲”(宾语前置),自吊译文:您不替自己悲哀却为我悲哀,不安慰自己却安慰我!(3)为记其语,庶使览之者知所愧焉。
采分点:“为”,“庶”,所愧。
译文:(因此)我替他记下这些话,希望使看到文章的人能感到惭愧。
2、下列句子,不属于表现盲者“异”(与众不同)的一组是( D )①操日者术,善鼓琴②子之盲也且十二年矣③昏昏然而行,冥冥焉而趋④余方且睥睨顾盼,谓彼等者不足辱吾之一瞬也⑤吾方转而为子悲为子吊也⑥古者瞽、史教诲,师箴,瞍赋,朦诵A.①④⑤B.②④⑥C.①③⑤D.②③⑥3、文意改错。
盲者说闻音知姓氏,审语知是非,目的在强调观察世界应该举一反三,学会推理。
解析:不是举一反三学会推理而是论述了一些睁眼瞎。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史浩,字直翁,明州鄞县人。
绍兴十四年登进士第。
三十年,除浩权建王府教授。
三十一年,迁宗正少卿。
会金主亮犯边,下诏亲征。
时两淮失守,建王抗疏请率师为前驱。
浩力言:“太子不可将兵。
”王大感悟,立俾浩草奏,请扈跸以供子职,辞意恳到。
高宗览奏意,知奏出于浩,曰:“真王府官也。
”上亦欲令王遍识诸将,遂扈跸如建康。
三十二年,孝宗受禅,迁翰林学士。
张浚将图恢复,浩与之异议。
浩奏:“先为备御,是谓良规。
傥听浅谋之士,兴不教之师,谓之恢复得乎?”隆兴元年,拜尚书右仆射,首言赵鼎、李光之无罪,岳飞之久冤,宜复其官爵,禄其子孙。
悉从之。
浩因城瓜洲白遣太府丞史正志往视之正志与浚论辩十朋亦疏史正志朋比并及浩自是不召者十三年起知绍兴府。
持母丧归,服阕,知福州。
五年,复为右丞相。
枢密都承旨王抃建议以殿、步二司军多虚额,请各募三千人充之。
已而殿前司辄捕市人,被掠者多断指,示不可用。
军人怙众,因夺民财。
狱成议罪,欲取兵民各一人枭首以徇。
浩曰:“始衅者军人也,军法从事固当。
若市人特与抗斗尔,可同罚乎?‘等死,死国可乎?’是岂军人语。
”上怒曰:“是比朕为秦二世也。
”寻求去,拜少傅。
1.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大感悟,立俾浩草奏,请扈跸以供子职,辞意恳到。
采分点:“俾”,“扈”,“跸”,“以供”译文:建王大有所感而觉悟,立刻让史浩起草奏疏,请求随从帝王的车驾而尽到儿子的职责,文辞意气恳切周到,(2)先为备御,是谓良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