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S:X XX备案号:DB XX 北京市地方标准DB XX/XXX-XXXX 工业清洁生产审核技术通则201□—□□—□□发布201□—□□—□□实施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前言本标准的附录A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依据GB/T1.1-2009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提出。
本标准由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北京节能环保中心、北京工商大学、北京科林蓝宇环境技术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魏玉瑞、李晓丹、李汉平、李昕、薛捍平、刘安、李旭、田喆、刘莉。
工业清洁生产审核技术通则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工业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的术语和定义、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企业类型、审核基本原则、审核基本要求、审核程序、技术要求、审核报告的编写。
本标准适用于工业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强制性、自愿性)工作。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3484 企业能量平衡通则GB/T 12452 企业水平衡测试通则GB 17167 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DB11/T 1040 工业企业清洁生产审核报告编制技术规范3 术语和定义GB/T 3484和GB/T 12452确立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清洁生产审核cleaner production audit按照一定程序,对生产和服务过程进行调查和诊断,找出能耗高、物耗高、污染重的原因,提出减少有毒有害物料的使用、产生,降低能耗、物耗以及废物产生的方案,进而选定技术经济及环境可行的清洁生产方案的过程。
注:参考《清洁生产审核暂行办法》3.2清洁生产备选方案cleaner production option针对能耗高、物耗高、效率低、污染重的原因,从原辅材料和能源、工艺技术、设备、过程控制、产品、废弃物特性、管理及员工八个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的预防、解决措施。
注:企业可根据自身情况,将清洁生产备选方案按照所需投资费用的高低划分为无/低费备选方案、中/高费备选方案。
3.3清洁生产方案cleaner production solution从清洁生产备选方案中筛选出明显易行的无/低费方案,及经过可行性分析论证后可行的中/高费方案。
注:企业可根据自身情况,将清洁生产方案按照所需投资费用的高低划分为无/低费方案、中/高费方案。
3.4审核期audit period企业开展一轮清洁生产审核活动从起始日期到结束日期的时间。
3.5审核考察期review period of audit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活动当年回溯三个自然年的时间加上审核当年年初到审核启动前的时间。
注:对无行业清洁生产标准或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的企业,回溯时间可放宽到五个自然年。
3.6审核基准期benchmark period of audit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活动当年的上一自然年度。
注:非连续生产企业可取上一年度同一生产周期为审核基准期。
4 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企业类型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企业,应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一)污染物排放超过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或者虽未超过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但超过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二)超过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标准构成高耗能的;(三)使用有毒、有害原料进行生产或者在生产中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的。
注1:参考《清洁生产审核暂行办法》。
注2: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
5 基本原则5.1 真实性清洁生产审核应以可观的信息和真实有效的数据为基础。
5.2 全员性在清洁生产审核中应做到从高层领导到基层员工积极参与。
5.3 整体性应分别从原辅材料、能源资源、工艺技术、设备、过程控制、产品、废物、管理和人员八个方面开展清洁生产审核。
5.4 预防性在清洁生产审核中应识别出潜在的能耗高、物耗高、效率低、污染重的环节,并提出预防措施。
5.5 持续性为持续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企业应在完成本轮审核之后,继续开展清洁生产活动。
5.6 合规性企业应遵守法律法规(特别是环境保护、资源(能源)保护与节约、安全生产、职业健康等方面)的强制要求,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企业应按照国家及地方政府、相关管理部门的相关要求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工作。
6 审核基本要求6.1 审核目的6.1.1 绩效目的借助审核,通过提高企业及审核重点的物质(资源、能源)利用效率这一核心指标,实现节能、降耗、减污、增效等实际效果。
6.1.2 其他企业清洁生产审核活动还可实现以下目的:a)企业清洁生产能力建设与提高;b)企业清洁生产制度建设与完善。
6.2 审核逻辑与基本要求6.2.1 调查并明确主要问题通过不同范围、层次、方式及强度的调查,明确企业及审核重点所存在的物耗高、能耗高、效率低、污染重等主要问题及其产生的部位、环节和性状。
应得到清晰明确的主要问题及其产生源等详细信息(即主要问题及其产生源清单)。
6.2.2 分析问题产生原因根据上述结果及相关信息,从原材料与能源、工艺技术、设备、过程控制、产品、废物、管理和人员操作等方面进行系统追踪、排查分析导致企业及审核重点所存在的物耗高、能耗高、效率低、污染重等主要问题的形成原因。
应针对每一主要问题及其产生源,得到系统全面、具体到位的问题产生原因分析描述(即问题产生原因清单)。
6.2.3 确定可行的清洁生产方案根据问题产生原因及其他相关信息,寻找并确定可以避免或能够减轻企业及审核重点所存在的物耗高、能耗高、效率低、污染重等主要问题发生或其发生强度的可行预防型解决方案。
应根据问题产生原因分析结果,针对每一主要问题及其产生源,广泛寻找并提出与之匹配对应的成套备选方案,再由此确定其中可行的清洁生产方案(无/低费、中/高费)。
6.2.4 可行方案实施应及时、有效地实施所有可行的清洁生产方案。
7 清洁生产审核程序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包括以下七个阶段,各阶段主要内容和产出见图1。
图1 清洁生产审核程序框架图8 清洁生产审核技术要求8.1 审核准备8.1.1 组建审核组织机构的原则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a)清洁生产审核组织机构应分为审核领导小组与审核工作小组;若企业规模不大,可将审核领导小组与审核工作小组合并为审核小组。
b)审核领导小组的组长由企业负责人担任,组员由企业高层领导、各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对审核过程中各项工作进行决策、协调和监督;c)审核工作小组的组长由负责牵头审核工作的职能部门的企业主管领导或该职能部门负责人担任,组员由企业各职能部门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组成,负责审核过程中各项具体工作的开展;8.1.2 审核工作计划应尽量详细,明确各阶段的工作内容、起止时间、负责人(或负责部门)及参与人(或参与部门)等。
其目的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确定审核工作的时间节点,为审核工作小组开展各项工作提供依据,为审核领导小组监督审核进度提供参考,为审核工作按时限要求完成提供保障。
8.1.3 宣传培训工作应贯穿在整个审核过程中,在不同阶段、针对不同层次人员宜采取不同的宣传培训方式。
其目的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在企业中普及清洁生产知识,强化清洁生产意识,克服相关障碍,营造清洁生产氛围,调动积极性,培训清洁生产审核方法,为审核工作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8.2 预审核8.2.1 现状调研8.2.1.1 现状调研过程中所收集的资料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a)企业概况,包括企业发展史、规模、产值、利税、组织结构、人员状况、发展规划、厂区布置、及所在地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状况;b)企业以往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审核情况,若不是第一轮审核则需说明上一轮审核时间、审核重点的确定和评估情况、清洁生产目标实现情况、拟实施中高费方案完成情况及取得的绩效、持续清洁生产情况等;c)企业生产工艺状况,包括生产工艺流程、生产单元及辅助单元构成等;d)企业设备设施状况,包括生产及辅助生产设备设施情况、原辅材料和能源计量仪器仪表配置情况、各类设备设施运行与维护情况等;e)企业产品状况,包括产品结构、各类产品生产能力、各类产品实际产量、产品品种与产量波动情况(如受季节、市场需求等影响)、产品合格率、产品的储存与出厂情况等;f)企业原辅材料状况,包括原辅材料品种与消耗情况、单位产品的原辅材料消耗情况、原辅材料消耗波动情况(如受季节、市场需求等影响)等,对于使用有毒、有害原料进行生产的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企业,应包括有毒、有害原料的性质与用途、运输、储存与使用情况、审核考察期消耗量变化趋势、是否有无毒、低毒原料替代或削减消耗量的改进措施等;g)企业能源状况,包括能源管理组织机构与制度情况、消耗能源种类、能源转化、传输与使用情况、各种能源消耗情况、单位产品各种能源消耗与综合能耗、能源消耗波动情况(如受季节、市场需求等影响)、水平衡测试、能源审计、现有节水节能技术措施、水耗定额与能耗限额等约束性指标完成情况等,对于超过单位产品能耗消耗限额标准构成高耗能的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企业,应包括导致高耗能的生产环节情况、高耗能原因分析、审核考察期能耗变化趋势、是否有拟采取的节能改进措施等;h)企业环保状况,包括环保管理组织机构与制度情况、环境影响评价与环保竣工验收完成情况、环境风险管理与应急预案情况、生产过程污染物产生节点与产生原因、数量和组成情况、污染物治理设备设施配备、运转与处理效果情况、污染物排放标准与总量控制指标、污染物排放常规监测与在线监测情况、污染物排放监测数据与总量情况、固体废物(包括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与危险废物)的贮存与处理处置情况、资源综合利用情况等,对于污染物排放超过国家或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或超过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企业,应包括污染物排放超过排放标准或超过总量控制指标的原因分析、审核考察期排放浓度或总量变化趋势、是否有拟采取的污染物治理或减排措施等,对于生产中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的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企业,应包括有毒、有害物质的产生节点、产生原因、产生量、主要成分、贮存、处理处置与排放情况、审核考察期产生量与排放量变化趋势、是否有拟采取的削减产生量的改进措施等。
8.2.1.2 在现状调研中,对产品产量、原辅材料消耗量、能源消耗量、污染物排放监测数据与总量、固体废物处理处置量等至少应收集审核考察期内的数据,其余资料与数据至少应收集审核基准期内的数据。
8.2.1.3 审核工作中应对所收集资料中的各种数据进行分析。
数据分析方法可选用但不限于对标法、类比法、回归分析法。
8.2.1.4 必要时,应对缺少的数据和重要数据进行实测核实。
对于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企业,缺失的污染物排放数据、能源消耗数据、有毒、有害物质数据应进行补充实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