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第4期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No.4,2005 (第7卷第4期) Journal of L iaoning Adm inistrati on College(Vol.7.No.4)理论探讨浅析平等权的内涵张 瑜 钟菁华(四川大学,四川成都610067)[摘 要] 平等价值理念必然导致权利上的制度设计,由此产生了平等权内涵的确定问题,本文旨在阐明平等既是原则又是基本权利,平等权的本质是权利平等而不是结果平等,以及平等权与特权和歧视的关系。
[关键词] 平等思想;平等权;歧视[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053(2005)04—0077—02 一、平等的理念任何一种权利的诞生和存在的背后都都一种思想和理念支撑,而且这种思想和理念往往先于权利产生并促成权利保护的实现。
要研究平等权必须先回到它的“初始”状态———平等思想。
从平等的词源上考证,“平等”一词,是梵文“UPEKS A”的意译,简称“等”。
在佛教经典中,平等作为一个术语,是指无高下浅深等级之别,即指一切现象在共性或空性、唯识性、心真如性等上没有差别。
佛教认为,宇宙本质皆同一体,一切法、一切众生本无差别,故称“平等”。
平等,在英语中用Equality表达,意为均等、等同、均一、平等。
意大利语的Equale,法语的Eqal和德语的Gle ich,不仅指“平等”,而且严格地说,它们还带有英语中的“相同”(Sa me)之意。
用意大利语、法语和德语来表达两物是平等的,就等于说它们是相同的。
在这方面,英语国家和人民比较幸运,即很少显得含糊其辞。
平等是人们普遍追求的一大理想,美国《独立宣言》宣称“所有人生而平等”为不言自明的真理。
其实,人们在许多方面,如体力、智力、道德判断、自制力和行为等方面,都是有差别,那么,“法律平等”的基础到底是什么呢?众说纷纭,没有定论。
博登海默注重平等的心理根源:如果一个群体得到了在法律上不平等的待遇时,他们就会产生一种自己的人格和共同的人性遭到贬损的感觉,于是奋起抗争,促进法律朝平等方向发展。
罗尔斯则更加注重平等的道德根源,《牛津法律大辞典》则强调平等的哲学基础,认为“平等的基础是人人皆同样具有自由意志”。
实际上,法律平等的基础可以是多元的,除了上面所说的心理基础、道德基础和哲学基础以外,至少还有生理基础和经济基础。
平等的生理基础就是指从人们的基本生理需求都是一样的来看,人和人是平等的。
平等的经济基础就是指商品交换的客观规律即价值规律要求人们等价交换,也就是要求人与人平等。
在“法律平等”的五大基础当中,经济基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平等主义思想家把实现平等看作是法律的主要目的之一。
他们认为,法律担负着一种特殊的责任,即保证所有公民得到不受歧视的同等对待,不偏袒某一些人或反对另一些人。
自由、博爱和平等是法国大革命的口号。
这些口号见诸于当时颇为浪漫主义的学说(例如卢梭学说)中。
卢梭提出了一种设想,即这种平等是能够实现的。
这一设想在许多宪法中得到了贯彻。
这些宪法宣布,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确实是构成法治概念的基本设想之一。
然而,社会现实已经表明,思想家们所设想的平等在实践中并不总是能实现的,法令全书中不提平等。
美国宣布所有公民平等的原则已将近200年了,但南部各州的现实却是对黑人的严重歧视,直至本世纪60年代的民权运动才修改了某些最不公正的规定。
因此,平等的观念并不一定必然使平等权得到即时的保护,它受到历史条件和社会发展的制约。
法律上所说的人人平等中的“人”是指抽象的人。
但如果我们一旦把目光转向具体化的人具体的历史时代,人性的平等就不是那么简单了。
二、平等的性质平等的性质向来就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一些学者认为平等只是一种原则,因为平等权和其他的权利不同,在整个宪法的基本权利体系中具有一定的超越地位。
在探讨人权的体系或分类时,平等一向被认为是属于总则性人权,是与人格尊严、追求幸福一样适用人权各范畴的一般性原则;平等有其他权利所没有的“比较性”特质;平等的性质具有依附性,在没有其他权利作为对象的情况下,根本无法独立的主张平等权。
其实,平等具有双重性,它既是原则也是权利。
平等成为法律权利是现代社会走向法制的结果。
平等最初只是一个法律理念,后来随着社会的进步,被人们看成是法律原则,再进而成为一种独立的法律权利。
平等只有作为一种法律权利时,才可能得到司法救济。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仅仅是实际法律的平等,还应该是立法上平等。
平等必须通过平等权的实施来实现,而这种实现的途径不能仅限于宪法的文字规范,当然,文字规范是得以实践的唯一合法根据,我们的平等需要宪法规范性文件加以载明并宣告,但不停留于此,它必须长途远行。
(1982年《宪法》第33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在我国宪法学中,对于宪法的该规定,通常理解为宪法规定的平等,“是我国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也是社会主义法制的一个基本原则”也就是说,《宪法》第三十三条的,既指平等权,也是指平等原则,这是学术界的通说。
平等权作为一项权利与自由权、财产权并为三大基本人权之一,与《世界人权宣言》(1948年)中之规定相一致。
例如,“人人生而自由,在尊严和权利上一律平等”(第一条);“人人有资格享受本宣言所载的一切权利和自由,不分种族、肤色、性别、语言、宗教、政治或其他见解、国籍或者社会出身、财产、出生或其他身份等任何区别”。
平等作为原则,是指导国家权力行使的准则,即国家权力行使的指导思想。
三、平等权的分类(一)形式意义上的平等和实质意义上的平等有学者将平等的内涵划分为两点:无差别和按比例。
他认为“无差别”是不论人们之间是否存在事实上的差别,但只要他是人类的一员,就应该平等的无差别的享有一些最基本的人权,这是一种绝对的平等。
而“按比例”则首先承认人是有差别的,人应该得到与自己身份相称的待遇,这是一种相对平等,这种相对平等从内容上体现差别,也就是说以一种形式上的平等来达到本质上的平等。
现代宪法或多或少的吸收了实质上平等的原理。
所谓实质上的平等,主要指的是为了在一定程度上纠正由于保障形式上的平等所招致的事实上的不平等,依据各个人的不同属性采取分别不同的方式。
实际上法律中已经对形式上的平等和实质上的平等进行了一定的调和,一方面规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一方面也规定了一些对弱者的特殊保护,如《残疾人保障法》等。
(二)立法上的平等和适用法上的平等平等从法律的角度来看,可以分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和立法上的平等。
前者指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下转第81页)[收稿日期]2005-05-12[第一作者]张 瑜(1980-),女,四川大学硕士研究生。
2005年7月第7卷第4期刘振江等:公平正义引领构建和谐社会Jal.2005Vol.7.No.4结合起来,实行公正合理的分配,从根本上破除平均主义分配方式,进一步激发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在初次分配基础上,政府必须出面运用税收和社会保障等手段,在全社会范围内对国民收入再次进行适度调节,对高收入者征收个人所得税、遗产税和赠与税,通过各种转移支付项目,将一部分财政收入转移给低收入者,在一定程度上缩小贫富差距,实现收入的公平分配。
同时,政府还要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提倡和鼓励富裕阶层积极向社会捐助,促进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为弱势群体奉献爱心。
要通过舆论宣传,弘扬社会互助的美德,积极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参与救助帮困的良好氛围,逐步形成一个以中等收入人群占大多数的一种橄榄型的社会结构,健全生产与分配良性互动机制,在稳定社会的基础上不断扩大有效社会需求,拉动社会供给,保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维护和实现公平正义,还要求从政治、文化、法律、道德等方面营造一种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确保每一个社会成员依法平等地享有接受教育、社会保障、劳动就业、收益分配、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法律保护的等项权利,切实保障广大国民的切身利益,协调不同利益阶层之间的关系,进而使社会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更好地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使每一个人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不断提升我国经济运行质量和水平,获取更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不断增强我国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公平正义也是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能接受的价值目标,更是社会主义制度先进性和优越性的重要体现。
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维护和实现公平正义,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才能取得社会各个阶层的共识和认同,我们党和政府出台各项政策措施才能获得最广泛的社会支持,从而得以顺利实施;才能深化对体制改革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提高广大国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整个社会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创造力;才能提高党和政府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地位和影响,更加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广大人民群众才能从内心深处拥护、爱戴和捍卫我们党,强化理想和信念意识,并自觉自愿地为之奋斗和献身;才能摒弃先赋性等不公正因素的影响,创造公正的竞争条件和生存环境,拓展自由创造的空间,使每一个社会成员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实现社会各个阶层、各个群体之间的良性互动,缓解或消除社会不同阶层、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避免一些恶性事件和恶性冲突发生;才能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营造人能成才、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环境,有效地整合社会各种资源和力量,调动各个方面积极因素,推进理论创新、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把一切有利于社会财富创造的活力汇聚起来,促进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
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必须从广大国民的权益保障入手,多方位、多领域且与时俱进地维护和实现公平正义。
这样,才能消除各种社会矛盾,我国社会各方面关系才能融洽协调,人们的心情才能舒畅,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充分发挥出来,整个社会才能和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能美梦成真。
◇参考文献1 庞元正1论探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路径1《解放日报》,2005-2-28[责任编辑:正元](上接第77页)律平等,国家司法机关和行政机关在适用法律的时候,不得区分适用于人的对象,必须根据法律规定进行判断,平等地将法律规范适用于所有的人,即在适用法律上一视同仁。
谁也没有超越法律之上的特权,后者指法律在分配权利和义务对所有的公民都平等的对待,不承认谁有优越的地位。
但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一种现实性的原则,而立法上的平等则是一项理想性的原则。
必须将二者结合起来考虑才能真正保证平等权的实现。
倘若一个法律规定不公平(例如采取种族歧视,男女不平等政策),那么法适用法的平等,无异于进一步与平等权保护目标背道而驰。
因此,宪法平等权不仅是适用法律的平等,而且也是指定法律的平等,即对国家立法活动也产生拘束力。